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方丈编辑| 幸运初审| 天坛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总要带点礼品表达心意。
可老祖宗留下的"送礼七不送"规矩,至今还在民间流传着。
这些禁忌到底有没有道理?现代人还需要遵守吗?
说起送礼禁忌,雨伞绝对排在前头。
民间有句话叫"送伞就是送散",这个"散"字听起来就不吉利。
老人家常说,你给人送把伞,就等于在暗示对方"咱们散了吧"。
古时候的中国人对谐音特别敏感,认为言语中蕴含着神秘的力量。
雨伞的"伞"字发音和"散"完全一样,自然就被认为是不祥之物。
特别是恋人之间,要是有人送伞,那基本就等于在宣布分手了。
现在想想,这个禁忌还真有点道理。
雨伞本身就是用来遮风挡雨的,给人一种孤独行走的感觉。
古代诗人写离别,经常用到"独自撑伞"的意象,久而久之,伞就和分离联系在一起了。
杯子作为日常用品,按理说应该是很实用的礼物。
可中国人偏偏把"杯"和"悲"联系起来,认为送杯子就是在诅咒别人生活悲惨。
这种想法在古代社会特别盛行。
那时候的人们生活艰难,对于任何可能带来厄运的东西都格外小心。
一个简单的杯子,因为读音的缘故,就被打入了"不能送"的黑名单。
杯子在古代还有另一层含义。
酒杯往往和离别宴、送行酒联系在一起。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种诗句读多了,人们自然就觉得杯子带着离愁别绪的味道。
钟表可以说是"送礼七不送"中最著名的一个禁忌了。
"送钟"和"送终"读音相同,这个巧合让钟表彻底失去了作为礼品的资格。
古代中国没有机械钟表,人们用的是铜钟、木鱼这些敲击报时的工具。
这些东西多数用在寺庙道观里,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特别是丧事场合,钟声更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明清时期,西洋钟表传入中国,本来是新奇的洋玩意儿,可中国人一听"钟"字,立马就联想到了"送终"。
这个禁忌就这样延续下来,直到现在还有很多老人家坚持不收钟表礼品。
钟表的禁忌还有个有趣的破解方法。
民间传说,如果真的要送钟表,收礼的人可以象征性地给送礼人一块钱,这样就算是"买"而不是"送"了,就能化解不吉利的寓意。
枕头在古代被认为是极其私密的物品,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触碰。
古人讲究"男女授受不亲",枕头这种贴身用品更是禁区中的禁区。
传统社会里,枕头往往和夫妻关系、男女私情联系在一起。
"枕边风"、"同床共枕"这些词汇都暗示着亲密关系。
如果随便送人枕头,很容易被误解为有不正当的想法。
古代的枕头制作工艺也很讲究,多数用珍贵的材料填充,外面套着精美的枕套。
这样的物品往往是女子亲手制作,送给心爱的人。
外人随意赠送,就显得很不合适了。
即便到了现代社会,枕头的私密属性依然存在。
很多人觉得枕头是非常个人化的用品,别人用过的枕头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这种心理感受,其实就是古代禁忌的延续。
财神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占据重要地位,家家户户都希望财神爷能保佑发财致富。
可奇怪的是,财神爷却被列入了"不能送"的名单。
老人家常说,财神爷只能"请"不能"送"。
这个说法背后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古代中国人认为,财运是有限的,你把财神送给别人,自己家的财运就会跟着流走。
民间还有个说法,说是财神爷有灵性,能感受到人们的诚意。
如果是诚心诚意"请"来的,财神爷就会保佑发财。
如果是别人"送"来的,财神爷就会觉得不受重视,反而会带走财运。
这种观念在商人中特别流行。
古代的商号、钱庄都会供奉财神爷,而且非常忌讳别人送财神像。
他们宁可花大价钱去"请"一尊财神爷回来,也不愿意接受别人赠送的。
鞋子的禁忌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鞋"和"邪"谐音,二是鞋子本身就有"走路"的含义,暗示着离开和分别。
古代中国人特别忌讳"邪"字,认为会带来霉运。
鞋子作为日常用品,本来没什么特殊含义,可因为读音的关系,就被划入了不吉利的行列。
鞋子还有另一层寓意。
古人送别时常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鞋子作为行走工具,自然就和离别联系起来了。
你送给别人鞋子,就等于在暗示对方"快点走吧"。
现代社会里,这个禁忌已经不那么严格了。
特别是运动鞋、时尚鞋类,已经成为很受欢迎的礼品。
年轻人更是不太在意这些传统禁忌,只要款式好看、品牌不错,鞋子照样可以作为礼物。
蜡烛在古代主要用于照明,本来是很实用的物品。
可中国人偏偏把蜡烛和丧事联系起来,认为送蜡烛就是在诅咒别人死亡。
传统丧葬仪式中,蜡烛是必不可少的用品。
灵堂前的白蜡烛,坟前的红蜡烛,都带着浓厚的死亡气息。
久而久之,人们就觉得蜡烛不吉利,不适合作为礼品。
古代还有个说法,认为蜡烛燃烧时会产生"阴气",对活人不利。
这种观念在民间广泛流传,让蜡烛彻底失去了作为礼品的可能。
现代社会里,蜡烛的用途发生了很大变化。
生日蜡烛、香薰蜡烛、装饰蜡烛等等,已经成为很受欢迎的礼品。
特别是情侣之间,用蜡烛营造浪漫气氛已经成为时尚。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这七种送礼禁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谐音、寓意的重视。
古代社会信息传播慢,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些口耳相传的规矩。
加上生活条件艰苦,任何可能带来厄运的东西都要小心避开。
现代年轻人对这些禁忌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城市里的年轻人,特别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往往不太相信这些传统说法。
他们更注重礼品的实用性和美观度,而不是什么谐音寓意。
地域差异也很明显。
一线城市的人们对传统禁忌比较宽松,而小城镇、农村地区的人们依然很在意这些规矩。
特别是老年人,对"送礼七不送"的执行度相当高。
文化背景不同,对这些禁忌的理解也不一样。
海外华人、混血家庭往往不太在意这些传统规矩,而传统家庭出身的人则比较坚持。
结语"送礼七不送"这些规矩,既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现代人可以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但不必过分拘泥。
送礼最重要的还是心意和对收礼人感受的考虑,避免好心办坏事就行了。
信息来源:
《中国民俗文化大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礼仪民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传统文化百科全书》,华夏出版社
来源:麟史通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