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洪武四年,明军攻克四川,明玉珍建立的夏政权宣告覆灭,全国统一的框架初步形成,但明太祖朱元璋心里清楚,仍有几处割据势力未被平定,云南的残元势力便是其中之一。
洪武四年,明军攻克四川,明玉珍建立的夏政权宣告覆灭,全国统一的框架初步形成,但明太祖朱元璋心里清楚,仍有几处割据势力未被平定,云南的残元势力便是其中之一。
说实话,朱元璋选择优先征伐云南,并非临时起意。
漠北残元与中原腹地距离较远,东北纳哈出部又形成抱团之势,唯有云南,既远离残元本部,内部势力又分散,在战略研判中,确实是最易突破的方向。
不过云南的局势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并非单一势力掌控。
核心力量是盘踞昆明、曲靖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其直接隶属于元廷;另一股重要势力是以大理为中心的段氏,虽在名义上归元朝管辖,却拥有极强的自主性,且与梁王存在深刻矛盾。
本来想略过这股矛盾不谈,但后来发现《滇云历年传》中明确记载,梁王曾毒杀大理总管段功及其妻子,两家早已结为死仇。
我觉得这一矛盾并非无关紧要,它其实为明朝后续“各个击破”策略提供了天然条件,朱元璋最初并未打算动用武力,他更倾向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治理思路。
洪武五年正月,他派遣翰林院侍制王祎前往云南执行招降任务。
老实讲,朱元璋选择王祎,足见其对此次招抚的重视,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曾评价王祎“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将这样一位重臣派往云南,就是为了传递明朝的和平诚意。
然而梁王最初对王祎极为冷淡,将其安置在别室,不愿接见,后来王祎反复陈说局势,点明元廷已大势已去,梁王君臣逐渐生出降意。
偏偏此时,漠北元廷的使者脱脱抵达云南征粮,在脱脱的胁迫下,梁王最终杀害了王祎。
我倒觉得,梁王这一步棋完全堵死了自己的退路,杀了明朝派来的重臣,等于彻底断绝了和平谈判的可能。
第一次招抚失败后,朱元璋仍未放弃和平统一的尝试。洪武七年七月,他派遣前元威顺王子伯伯再度赴滇,此次招降的语气明显强硬,直接指责梁王“不谅天意,犹未臣服”,还警告他若不归附,最终会被大理段氏所灭。
搞不清梁王究竟抱着怎样的执念,明明元廷的统治已濒临瓦解,他却依旧坚持“执臣节如故”,这次招抚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到了洪武八年九月,朱元璋进行了第三次招降。
他任命湖广行省参政吴云为使者,还特意释放了此前俘获的云南残元使者铁知院,让两人一同前往云南。
本以为有前元使者同行,此次招降能出现转机,没想到行至中途,吴云竟被铁知院杀害,三次招降均无结果,朱元璋这才彻底放弃和平统一的念想,征伐云南的计划正式启动。
洪武十四年九月,朱元璋下达征伐命令,任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余万人马出征,对外号称三十万,目的是从心理上震慑敌军。
我翻查《明太祖实录》时发现,朱元璋的战术规划相当清晰,主力部队从湖广进入贵州,直攻梁王势力的核心据点曲靖。
同时派遣一支偏师从四川永宁出发,攻取乌撒以牵制梁王侧翼;攻克曲靖后,主力部队进军昆明,偏师与主力会合,最后再解决大理段氏。
同年十二月,明军主力抵达曲靖,梁王派遣司徒达里麻率领十万精兵,驻守在白石江南岸抵御明军。
沐英此时提出的战术构想,我觉得非常精妙,明军趁大雾快速推进至江边,并未立即发起进攻。
傅友德率领主力在江边佯装准备渡江,将元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来;与此同时,沐英派遣数千士兵从下游水流较缓处偷偷渡江,绕至元军后方,敲响金鼓、竖起旗帜。
元军见状顿时军心大乱,阵脚不攻自破,明军趁机渡江,沐英亲自率领擅长水战的勇士冲锋在前,后续大军紧随其后。
此战最终生擒达里麻,俘获元军士兵两万余人,从战术执行来看,明军并非依靠兵力优势硬拼,而是靠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赢下了胜利。
曲靖失守后,昆明已无险可守,梁王深知自己身为元廷宗室,投降无颜面对先祖,但又不愿因自己的抵抗连累昆明百姓。
无奈之下,他逃往忽纳寨,最终投水自尽,第二天,元军右丞观音保献出昆明城投降,明军兵不血刃进驻昆明。
另一边,郭英率领的偏师在赤水河遭遇元军右丞实卜的阻击,傅友德得知消息后迅速率军支援,很快攻克乌撒,梁王势力彻底覆灭。
解决完梁王势力,明军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大理段氏。
段氏早在洪武四年就曾向明朝递交降表,但我发现其真实意图并非归附,而是想效仿唐宋时期的南诏、大理,成为仅向明朝朝贡的外藩,不愿接受直接统治。
段氏还以唐朝鲜于仲通征讨南诏失败、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不留兵为例,试图说服明军放弃直接管辖。
很显然,这种想法不符合明朝统一的战略需求,傅友德在回信中明确拒绝了段氏的请求,要求其立即归附。
段氏对此极为不满,甚至放出“宁为中原鬼,勿作边地魂”的狠话,洪武十五年闰二月,明军抵达大理。
大理地理条件极为险要,背靠点苍山,前临洱海,上下两关易守难攻,段氏在此屯驻了五万兵力,明军最初的正面进攻多次受挫,未能突破防线。
沐英再次展现出出色的战术能力,他一方面命令士兵在下关制造攻城器械,佯装准备强行攻城。
另一方面派遣胡海洋率领一支队伍,从小路绕至点苍山后方,士兵们攀援树木、翻越悬崖,最终抵达山顶并竖起明军旗帜。
段军看到山顶的明军旗帜后,军心瞬间涣散,沐英亲自率领士兵骑马渡河,明军主力趁机发起猛攻,山顶的明军也冲下山来夹击段军。
段军腹背受敌,很快溃败,大理总管段世被生擒,大理攻克后,明军乘胜进军,先后拿下鹤庆、丽江等地,同时招抚了东川、乌蒙、芒部等彝族部落。
同年二月,明朝在云南设立都指挥使司与布政使司,分别负责军事与行政事务,至此,云南正式纳入明朝的版图。
回头梳理整个平定过程,我觉得朱元璋“先礼后兵”的策略非常明智。
三次招降不仅体现了明朝的和平诚意,也让云南各族看清了元廷残余势力的顽固,而在军事行动中,明军并未依赖兵力优势蛮干,而是靠精准的战术设计减少了伤亡。
更重要的是,明朝没有像唐宋那样仅满足于名义上的朝贡关系,而是通过设立军政机构实现直接管辖,这种治理方式为后续西南边疆的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体现了古代中央政权对边疆治理的成熟思考。
来源:史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