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9日,电影《731》上映次日,票房突破4.20亿元,含预售票房达4.93亿元,创下中国影史多项纪录。这部以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行为背景的影片,不仅以惊人的市场表现引发关注,更因官方发布的“绝不原谅罪行”海报,将历史伤痛与民族记忆的讨论推向高潮。
2025年9月19日,电影《731》上映次日,票房突破4.20亿元,含预售票房达4.93亿元,创下中国影史多项纪录。这部以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行为背景的影片,不仅以惊人的市场表现引发关注,更因官方发布的“绝不原谅罪行”海报,将历史伤痛与民族记忆的讨论推向高潮。在票房数字背后,是一场关于历史认知、文化自信与民族情感的深度对话。
电影《731》的票房表现堪称现象级。上映首日,影片以超3.4亿元票房登顶,排片率超70%,占全日票房大盘的97%,其中20-39岁青年观众占比高达72.6%。上海以293.5万元票房领跑城市榜单,北京、成都、广州紧随其后。次日,票房突破4.20亿元,打破中国首映日场次纪录、国产片首映日场次纪录等34项里程碑。
这一成绩的取得,既源于影片本身的历史厚重感,也与特殊档期的情感共鸣密不可分。影片选择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上映,首场放映时间定于9时18分,并标注“警钟长鸣”标识。多地影院通过特殊场次安排,将观影行为升华为一场集体记忆的唤醒仪式。南京江宁景枫CGV影城首场观众中,年轻群体占比过半,他们用脚投票,表达对历史的关注与反思。
上映次日,电影《731》官方发布海报,以“绝不原谅731罪行”为题,配文“以影像为证,告慰逝者,警醒世人,珍视和平,吾辈自强”。这一声明不仅是对影片内容的升华,更是对历史伤痛的庄严承诺。
影片以纪实风格还原了抗战胜利前夕,侵华日军在哈尔滨平房区开展细菌战研究、戮杀百姓进行人体实验的暴行。导演赵林山通过零下30度的实景拍摄、演员零片酬出演等细节,展现了对历史真实性的极致追求。影片中,日军将孕妇剖腹后取出的婴儿由导演女儿临时救场出演的画面,虽因仿真娃娃效果差而采用真人,却因画面过于沉重引发观众不忍直视。这种直面历史的勇气,让影片成为一记警钟,敲响在每个观众心头。
与票房热度同步的,是官方对侵权的零容忍态度。上映首日,制片方发布声明,严正要求盗摄、直播等侵权行为立即停止,并表示已对侵权行为进行证据保全,将通过法律途径追究责任。这一举动不仅维护了影片的版权秩序,更向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历史题材的创作需要敬畏心,任何对历史的消费与篡改都将受到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审判。
电影《731》的火爆,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对历史记忆的迫切需求。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影片的上映被赋予了超越文娱的深层意义——它既是国家“加强抗战历史研究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政策背景下的文化实践,也是对文化自信、民族自强的重要叩问。
影片中,731部队的暴行被赤裸裸地呈现:活体解剖、细菌实验、冻伤测试……这些画面虽因过于直白血腥而引发争议,却也迫使观众直面历史的残酷。有观众在观影后表示:“影片让我真正理解了‘勿忘国耻’四个字的分量。”这种情感共鸣,正是历史题材电影的价值所在——它通过影像的力量,将个体记忆升华为集体记忆,让历史的伤痛成为民族前行的动力。
影片的热映,也引发了对文化自信的深度讨论。近年来,从汉服复兴到文创产业蓬勃发展,从《长安三万里》重现盛唐气象到李子柒、丁真等文化符号走红海外,中华文化正以多元形式走向世界。然而,文化自信的缺失现象仍值得警惕:部分古装剧滥用“和风”元素、国货品牌刻意营造日系风格、观众将中国文化元素误认成日本元素……这些现象折射出部分群体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不足。电影《731》的定档,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文化传承中的得与失。
电影《731》的终极意义,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仇恨叙事,将民族情感升华为对和平的坚守。官方海报中“珍视和平,吾辈自强”的配文,正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影片中,731部队的罪行被揭露,但更被强调的是“历史不容忘却,真相永不沉没”。这种态度,既是对受害者的告慰,也是对未来的警示。
正如外交部所言:“影视作品提醒世人以史为鉴,维护和平。”电影《731》的票房奇迹,不仅是市场对历史题材的认可,更是民族情感的一次集体宣泄。它让我们看到,当历史与现实交汇,当记忆与情感共鸣,一部电影足以成为点燃民族自信的火种。
电影《731》上映次日票房突破4.20亿元,官方发声“绝不原谅”,这一事件背后,是历史伤痛与民族记忆的深度共振。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伤痛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全球化浪潮中,唯有坚守文化主体性,才能在比较中坚定自信,在融合中保持清醒。正如影片所表达的:历史不容忘却,真相永不沉没,吾辈当自强。
来源:风轻云淡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