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波罗的海风波再起,北约拦截三架俄罗斯米格-31战斗机,爱沙尼亚声称领空被“侵犯”12分钟,俄罗斯国防部当即回应:这只是从卡累利阿飞往加里宁格勒的常规航班,严格遵守国际规则,距离韦恩德卢岛超过3公里。北约东部边境的“紧张升级”,说白了,又是一场各方各执一词的空中
波罗的海风波再起,北约拦截三架俄罗斯米格-31战斗机,爱沙尼亚声称领空被“侵犯”12分钟,俄罗斯国防部当即回应:这只是从卡累利阿飞往加里宁格勒的常规航班,严格遵守国际规则,距离韦恩德卢岛超过3公里。北约东部边境的“紧张升级”,说白了,又是一场各方各执一词的空中过招。
周五早上,芬兰湾上空,三架米格-31从东北方向出现,爱沙尼亚军方称它们“未经许可”进入领空,总停留时间达12分钟。驻扎在阿马里基地的意大利F-35战斗机迅速升空拦截,芬兰和瑞典战机也加入监视。北约发言人艾莉森·哈特在X上表示,“北约立即作出反应并拦截了俄罗斯飞机”,强调这是联盟应对能力的体现。爱沙尼亚外交部长马尔古斯·查克纳则直言,这是俄罗斯今年第四次类似行动,“前所未有的明目张胆”。塔林随即召见俄罗斯临时代办,提出正式抗议。
俄罗斯国防部周五晚间迅速澄清,三架米格-31正按计划从芬兰东部的卡累利阿飞往加里宁格勒地区的机场——这个飞地夹在波兰和立陶宛之间,是俄罗斯在欧洲的战略要地。声明强调,飞行全程飞越波罗的海中立水域,距离爱沙尼亚韦恩德卢岛超过3公里,“没有偏离约定航线,也没有侵犯其他国家边界”。这份回应用词精准,引用“客观监测手段”佐证,显示莫斯科对自家飞行路径的信心十足。顺带一提,米格-31作为高空高速拦截机,配备高超音速弹道导弹“匕首”,但此次飞行并未开启应答器或提交飞行计划,这在国际空域中并非罕见,尤其在军用航班上。
爱沙尼亚总理克里斯汀·米哈尔在X上发帖,确认三架米格-31进入领空后“被迫逃离”,并宣布请求北约根据条约第4条启动磋商——这是成员国在领土安全受威胁时启动的紧急机制。周五晚些时候,北约北大西洋理事会定于下周初开会讨论此事。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在X上回应,“欧洲与爱沙尼亚站在一起”,呼吁27国迅速批准针对莫斯科的第19轮制裁,包括提前禁止进口俄罗斯液化天然气。欧盟理事会主席安东尼奥·科斯塔也表示,10月1日在哥本哈根的领导人会议将聚焦“集体回应”。
这不是波罗的海的孤立事件。自2022年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以来,北约东部边境的空中互动频频上演。上周,波兰报告19架俄罗斯无人机进入领空,北约战机击落部分,波兰总理唐纳德·图斯克称这是“史无前例的入侵”。罗马尼亚国防部也披露,一架俄罗斯无人机在监视乌克兰边境时“从雷达消失”。作为回应,北约上周五启动“东方哨兵”行动,模仿1月启动的“波罗的海哨兵”,整合更多空中巡逻、地面拦截系统和传感器,初始焦点在波兰,但可扩展到整个地区。
挪威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员雅库布·戈兹米尔斯基对路透社分析,这次事件发生在“Zapad-2025”联合军演结束三天后,该演习包括核武器发射演练,或许是巧合,但背景下的“测试”意味不言而喻。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上周五表示,“俄罗斯在东翼的空中活动频率正在增加”,敌方无人机最近还进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罗马尼亚领空。英国外交大臣伊薇特·库珀强调,“英国与盟友爱沙尼亚站在一起”。瑞典军方公布照片,显示一架米格-31离开爱沙尼亚领空后飞越波罗的海,JAS 39战斗机全程监视。
俄罗斯方面对这些指责保持冷静。国防部声明重申,飞行“严格遵守国际空域规定”,这与以往类似事件一脉相承。自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以来,俄罗斯飞机飞越波罗的海已成常态,北约的“波罗的海空中警戒”任务也随之强化。爱沙尼亚国防部长汉诺·佩夫库尔告诉BBC,“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将他们赶出领空”,但也承认入侵韦恩德卢岛(距塔林124英里)的情况“相当常见”,只是这次持续时间较长。
欧盟最高外交官、前爱沙尼亚总理卡娅·卡拉斯在X上称,这是“极其危险的挑衅”,进一步加剧地区紧张。她呼吁欧盟“继续支持成员国利用欧洲资源加强防御”,并强调“普京正在考验西方的决心,我们不能示弱”。冯德莱恩附和,“随着威胁升级,我们的压力也会加大”,拟议制裁还针对中国、印度等第三方国家,指责帮助俄罗斯规避现有措施。但这份提案需27国全票通过,匈牙利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或成变数——欧洲已大幅减少管道天然气进口,但目标是2027年1月前完全停止液化天然气采购。
特朗普在白宫对记者表示,将很快听取汇报,“我不喜欢这样,可能带来大麻烦”。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谴责“令人愤慨”,敦促盟友“强有力的行动”,并警告“这些不是意外”,列出俄罗斯对波兰、罗马尼亚、爱沙尼亚领空的系列行为,以及涉嫌干涉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选举。他呼吁“系统性应对”,包括集体和个别行动。周五早些时候,英国军情六处负责人理查德·摩尔表示,“绝对没有证据”显示普京想就乌克兰问题谈判,他只是在“欺骗我们”。
爱沙尼亚驻英国大使斯文·萨科夫告诉BBC,需要“明确、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北约东翼领空保护,“如果我们不得不独自面对,我们会非常担心”。但他补充,爱沙尼亚人“决心”自卫。米哈尔在X上强调,北约必须“团结有力地应对任何挑衅”,磋商将确保“共享态势感知,并就下一步联合行动达成一致”。这是本周第二次第4条请求,上次是波兰因无人机事件。
北约的回应高效:意大利F-35从阿马里基地起飞,芬兰战机在芬兰湾拦截,瑞典JAS 39全程监控。英国、法国、德国、丹麦飞机也参与波兰上空的防空任务。周一,一架法国战机紧急升空应对潜在无人机入侵,但警报迅速解除。专家指出,米格-31的入侵虽常见,但携带“匕首”导弹的配置,让波罗的海的空中博弈更添一层复杂。
话又说回来,波罗的海的这出空中“过家家”,各方都留了余地。俄罗斯强调“按计划飞行”,北约突出“立即反应”,欧盟忙着推制裁,特朗普甩出一句“大麻烦”。归根结底,这盘棋的下一步,谁来走?北约的东翼巡逻会不会更密集,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航班会不会更频繁?下周的理事会,或许能给出些许线索,但波罗的海的浪花,恐怕还会继续翻腾。
来源:东经119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