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天策府十八学士,李世民的智囊团,你知道都有谁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0 10:27 1

摘要:唐初,国之弗定,李世民功冠王公,封无可封,高祖加其天策上将,筑天策府,府内建文学馆,光缆天下英才,麾下十八学士成其智囊,助秦王谋定天下,执掌乾坤,太宗继位后,念其功绩,命阎立本绘《十八学士图》,藏于凌烟阁,以示褒奖,这就是大名鼎的天策府十八学士。

唐初,国之弗定,李世民功冠王公,封无可封,高祖加其天策上将,筑天策府,府内建文学馆,光缆天下英才,麾下十八学士成其智囊,助秦王谋定天下,执掌乾坤,太宗继位后,念其功绩,命阎立本绘《十八学士图》,藏于凌烟阁,以示褒奖,这就是大名鼎的天策府十八学士。

十八学士分别为:

1,杜如晦。

杜如晦

杜如晦是唐初名相,是李世民麾下最牛的谋士之一,位列天策府十八学士之首。

杜如晦出身京兆杜氏,早年在隋朝为官,李渊起兵占领长安后,杜如晦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后经过房玄龄的举荐,受到李世民的重用。杜如晦有王佐之才,他的加入让李世民如虎添翼,之后杜如晦为随军参军,跟随李世民征战四方,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助李世民击败各路反王,平定天下,成为李世民阵营举足轻重的人物。

随着李世民的威望越来越高,他与太子李建成的矛盾也逐渐进入白热化,所以有了后来的“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前,此时的杜如晦已经被李建成逐出京师,政变前夕,杜如晦冒死潜入秦王府,为李世民出谋划策,李世民最终在玄武门之变中胜出,杜如晦等人功不可没。

杜如晦因功拜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去世后进封莱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三位。

2,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与杜如晦一样,也是唐初名相,都是李世民麾下最牛的谋士,与杜如晦并称“房谋杜断”,为李世民出谋划策,有算无遗策之称。

房玄龄出身清河房氏,曾在隋朝为官,李渊起兵后,房玄龄投靠李世民,入秦王府,成为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跟随李世民征战四方,为李世民举荐了大量人才,在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军谋大事,为李世民出谋划策,立下了不朽功勋,玄武门之变前夕,与杜如晦冒死潜入秦王府,助李世民发动政变,最终黄袍加身,被李世民称赞“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房玄龄70岁病逝,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位。

3,于志宁。

于志宁

于志宁,唐朝又一位宰相,出身关中于氏,曾祖父是北周太师于谨,于志宁曾在隋朝为官,李渊起兵攻克关中后,于志宁投身李唐,划入李世民麾下,大唐建立后,李世民加封天策上将,开设文学馆,于志宁任文学馆学士,成为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

于志宁以直言敢谏著称,曾辅佐太子李承乾,多次直言进谏,规劝李承乾,奈何李承乾狂悖骄躁,不敬师长,后来更是图谋不轨,被贬为庶人,太子府近臣全部获罪,除了于志宁。唐高宗时期,于志宁担任宰相,进封燕国公,后因得罪武则天被贬,78岁病逝。

4,苏世长。

苏世长

苏世长出身宦官世家,父亲是北周刺史苏振,苏世长自幼聪慧,曾在隋朝为官,王世充称帝后,苏世长曾投靠王世充,王世充被李唐打败后,苏世长又投靠了李唐。

苏世长以善于应对,直言敢谏著称,他曾多次劝谏李渊,制止其奢侈浪费,深得李渊赏识。之后入秦王府,辅佐李世民,成为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李世民登基不久,苏世长奉命出使突厥,为国争光,李世民对其大加赞赏,升任巴州刺史,不过在赴任途中意外落水而亡。

5,姚思廉。

姚思廉

姚思廉出身史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的史学家,受家庭影响,姚思廉自幼就开始学史,不仅聪慧而且勤奋,最终也成为了一名史学家。

姚思廉一生历经三朝,分别是陈、隋和唐,隋朝灭亡后,姚思廉投靠李渊,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后成为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姚思廉不仅在史学方面有很高的建树,在政治上也颇有作为。李世民当上太子后,姚思廉授太子洗马,他经常督促李世民勤于国事,劝谏李世民不要铺张浪费,李世民对其非常器重,允许他政事上可以秘密上奏,在许多政事上发挥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助李世民开创盛世。80岁去世,追赠太常卿,葬于昭陵。

6,薛收。

薛收

薛收出身河东薛氏,父亲是隋朝官员,也是隋朝著名的诗人,70岁时遭到隋炀帝冤杀,因此薛收也发誓不仕于隋朝。

李渊起兵后,薛收投奔李渊,受到房玄龄的器重,将其引荐给李世民,李世民授他为秦王府上簿,李世民南征北战时的檄文布告,大多出自薛收之手,而且基本一气呵成,无需改动。曾力排众议,助李世民一鼓作气拿下王世充和窦建德这两大势力,使大唐提前完成统一,是大唐的开国元勋,深受李世民器重,后入天策府,成为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33岁病逝,李世民登基后,曾说:“薛收若在,朕当以中书令处之。”中书令在唐朝相当于首席宰相,可见薛收的重要性。

7,褚亮。

褚亮

褚亮是唐初著名的文学家,18岁步入仕途,先后效力于陈朝、隋朝,还效力过薛举,褚亮不仅满腹经纶,而且喜欢结交名士,所以在当时很有名气。李世民灭了薛举后,早已听闻褚亮乃当世人才,于是召至麾下,成为李世民智囊团的重要成员之一,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大力支持李世民扩大疆土政策,出谋划策,深受李世民器重李世民继位后,褚亮受封文馆学士,成为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88岁病逝,李世民停朝一日,以示哀悼,并赠其为太常卿,陪葬于昭陵,在当时这是莫大的荣誉。

8,陆德明。

陆德明

陆德明是唐初经学家,他的学术传自周弘正,一生历经三朝,史书记载他善言玄礼,二十岁时与名家进行学术辩驳,无人是其对手,在陈朝和隋朝任国子助教,归唐后,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成为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深受李世民器重,李世民命其教导自己的长子李承乾。

陆德明的代表作《经典释文》保存了大量汉魏以来的经学训诂资料,为后世研究古代经典提供了重要参考,推动了唐代经学与训诂学的发展,80岁病逝。

9,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是唐初著名的经学家,是孔门之后,家族时代为官,家世显赫,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孔颖达自幼聪慧,15岁时便在学术上有了很高的造诣,在当时很有名气,曾在隋朝为官,后被李世民迎入秦王府,成为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孔颖达不仅在经学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他多次向李世民谏言,深受李世民器重,他主持编撰的《五经正义》整合了南北学术思想,使儒学成为唐代正统指导思想。

孔颖达75岁病逝,陪葬昭陵,追赠太常卿。

10,李玄道。

李玄道出身陕西李氏,家世显赫,房玄龄是其从甥,父亲是隋朝都水使者,李玄道也曾在隋朝为官,隋亡后效力过瓦岗李密和王世充,李世民灭王世充后,李玄道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任秦王府主簿,后成为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

李玄道后在地方为官,任幽州长史,后因受到牵连贬为常州刺史,颇有政绩,后告老还乡,李世民念其功绩加封银青光禄大夫一职,领着俸禄归乡,70岁病逝。

11,李守素。

李守素

李守素出身赵郡李氏,其家族在山东颇有名望,祖父是东魏冀州司马李公绪,父亲为邵州司户参军李少连。

李守素以谱牒学闻名,谱牒学也称氏族学,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对自晋宋以来四海士族、以及少数民族大家族和北方诸侯世家,凡是天下有点名望的家族,李守素对其家世家业如数家珍,都有研究,因此也被称为“行谱”,也就是行走的族谱。

李守素是通过苏世长的引荐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成为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不过他对政治并不关心,一心只研究他的谱牒学,逐渐被边缘化,最终淡出历史舞台,辞官回乡。

12,虞世南。

虞世南

虞世南是唐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尤其在在书法上有很高的造诣,与欧阳询等人并称“初唐四大家”。

虞世南历仕三朝,曾在南陈和隋朝为官,还在在窦建德麾下担任过黄门侍郎,李世民灭窦建德后,虞世南被李世民占至麾下,成为秦王府参军,后授弘文馆学士,成为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李世民对虞世南十分赏识,常常与其谈经纶史,虞世南性情刚接,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欢心,李世民曾对大臣说:“如果群臣都像虞世南这样恳切诚挚,天下何愁不能治理。”虞世南81岁病逝,后陪葬昭陵,追赠礼部尚书。

13,蔡允恭。

蔡允恭

蔡允恭出身宦官世家,父亲曾任西梁左民尚书,叔父为西梁司空宰相,蔡允恭自幼聪慧,而且长相俊美,才华出众,是唐初有名的文学家。

西梁灭亡后,蔡允恭入隋为官,隋亡后,曾被宇文化及和窦建德延揽,但都不是真心归附,窦建德被灭后,蔡允恭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任秦王府参军、文学馆学士,成为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李世民即位后,常常在听朝之余,将蔡允恭引入内殿,与其共同讨论古今之事、商议政务,蔡允恭也始终尽心竭力辅佐,深受李世民器重,后升任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李承乾。

晚年告老还乡,68岁在家中病逝。

14,颜相时。

颜相时

颜相时出身儒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名儒,他与兄长颜师古都是唐朝有名的儒学大家。

颜相时以直言敢谏著称,作为秦王李世民的智囊团核心人物,经常劝诫李世民专注内政治理,避免铺张浪费,提醒李世民重视百姓疾苦,他的进谏往往能切中要害,因此深受李世民的器重,是当时盛世之下直言敢谏的典范。

颜相时体弱多病,加上兄长颜师古的去世对他打击非常大,最终因悲伤过度而去世。

15,许敬宗。

许敬宗

许敬宗是初唐的一位风云人物,官至宰相,位极人臣,同时也是一位争议很大的人物。

许敬宗的父亲是隋朝官员,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时被杀,许敬宗苦苦哀求才过了下来,之后投奔瓦岗,瓦岗覆灭后又投靠李渊,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后成为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参与了《武德实录》《贞观实录》的撰写工作。不过许敬宗的巅峰时期是在武则天时期,他因当初支持立武则天为后而成为武则天的心腹,武则天称帝后,许敬宗也逐渐位极人臣,在高宗时期,受到的重用和待遇,满朝文武无人可比。不过他参与诬告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反对派图谋不轨,导致这些忠良死于非命,因此也被认为是奸臣。81岁病逝。

16,薛元敬。

薛元敬

薛元敬是薛收的侄子,在隋唐时期,薛氏也是显赫家族,薛收、薛德音和薛元敬在当时人称“薛氏三凤”,个个都是文学大家,显赫一时。

薛元敬在李渊时期任秘书郎,后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成为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在秦王府主要负责掌管军府书檄和朝廷诰令,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出色的文字处理能力,将各项文书工作完成得十分出色,赢得了李世民的赏识,杜如晦称他为“小记室”,李世民当上太子后,薛元敬升任太子舍人。

公元626年,也就是“玄武门之变”发生的那一年薛元敬去世。

17,盖文达。

盖文达是唐代著名的大儒,自幼便博览群书,学术造诣深厚,与族弟盖文懿并称“二盖”,尤其对《春秋三传》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盖文达一生仕途平稳,李渊时期授国子助教,后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成为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后任谏议大夫,成为李世民智囊团核心人物,深受李世民器重,之后又担任蜀王李恪的老师,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后来蜀王获罪,不过由于盖文达平时言行方正、教导有方而免受牵连。

66岁病逝,墓碑由十八学士之一的于志宁撰文,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彰显了他在唐代文化界的崇高地位。

18,苏勗。

苏勗

苏勗出身宦官世家,家世显赫,祖父是隋朝尚书右仆射苏威,以博学多才闻名,加上家族威望,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成为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后辅佐魏王李泰,深得李泰信任,是李泰阵营的核心人物,劝说李泰开设文学馆,招揽人才编撰《括地志》,该书成为唐代最重要的地理著作,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贞观中期,苏勗娶李渊之女南昌公主为妻,成为南昌驸马,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此后,他继续在李泰幕府任职,直至去世,其一生仕途与文化事业成就斐然。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读史鉴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