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段时间,“85花洗牌”成了热搜关键词。辛芷蕾凭借《日挂中天》拿下威尼斯影后,成为继巩俐、叶德娴之后,第三位获此荣誉的中国女演员,风头一时无两;而唐嫣则凭借《繁花》夺得金熊猫奖最佳女主角,完成从“偶像”到“实力派”的转型。
这段时间,“85花洗牌”成了热搜关键词。辛芷蕾凭借《日挂中天》拿下威尼斯影后,成为继巩俐、叶德娴之后,第三位获此荣誉的中国女演员,风头一时无两;而唐嫣则凭借《繁花》夺得金熊猫奖最佳女主角,完成从“偶像”到“实力派”的转型。
原本是双喜临门,却又一次演变成关于“85花格局”的争论。社交平台上,粉丝互撕、排名重排、咖位再定序,一套流程走得比谁都熟。但问题是,这样的“洗牌”到底是在讨论演员实力,还是又一轮流量操作?
所谓“85花”,指的是出生于1985年前后、在影视圈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批女演员——刘亦菲、赵丽颖、杨幂、刘诗诗、唐嫣是公认的核心成员。其他像杨颖、倪妮、马思纯,也常被拉进来“候补”。
但这个阵容从来就没稳定过。
唐嫣1983年出生,算不算“85花”?杨颖演技频被诟病,却因流量常被提名。每隔一两年,就有新演员凭借奖项或爆款作品引发“能否晋升85花”的讨论。从马思纯的金马影后,到童瑶、张小斐、热依扎,再到这次的辛芷蕾,每次都有新面孔搅动格局。
但归根结底,“85花”从来不是一个基于专业评定的荣誉称号,而是一个媒介、市场、粉丝共同制造的标签。
“85花洗牌”这类话题,为什么总能引发关注?因为它能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
对媒体来说,它是一种低成本、高热度的议题设置方式;对粉丝来说,是一场关于偶像地位的守卫战;对路人来说,它就像一场可以随时下注的综艺节目,有胜负、有排名、有剧情。
但这套机制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将演员复杂的职业发展,简化成了“咖位”+“奖项”的竞赛,忽视了个人风格、角色突破和艺术追求的多样性。很多已经跳出流量赛道、走向演技路线的演员,如童瑶、热依扎、辛芷蕾,其实早就不在“花旦”这场排位游戏里了。
继续用“85花”去衡量她们,不仅失真,而且容易误导观众对演艺行业的理解。
类似“四旦双冰”、“四大三小”、“平成三大歌姬”这样的组合标签,在全球娱乐圈并不稀奇。它们是某一时代审美、市场和传播方式的产物,有其合理性,也必然有局限性。
“85花”这个称谓,是古偶剧黄金时代的产物,是电视台和流量平台共同塑造出的文化符号。如今,那个时代已经过去,“85花”们也在转型、沉淀、尝试更宽广的表演空间。
继续执着于“谁掉队”“谁上位”,其实意义不大。与其反复炒作“洗牌”,不如多关注她们交出的作品本身。真正能定义演员价值的,从来不是标签,而是时间和作品。
在流量游戏之外,或许我们也该学会欣赏“百花齐放”的真正含义。
来源:墨兰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