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龙江是我国第三大河,理所当然的成为了黑龙江省最重要的渔业捕捞水域。当然不止是因为地理位置,还因为黑龙江的水温很低,而且每年的冰封期较长,这样的高寒环境其实鱼类也是苦不堪言的,但是为了活下去,它们就进化的生长周期更长。
信息来源于新晚报,央广网,中国日报网,黑龙江晨报。
1028斤的鱼王!
黑龙江是我国第三大河,理所当然的成为了黑龙江省最重要的渔业捕捞水域。当然不止是因为地理位置,还因为黑龙江的水温很低,而且每年的冰封期较长,这样的高寒环境其实鱼类也是苦不堪言的,但是为了活下去,它们就进化的生长周期更长。
对于鱼类来说,生长周期更长意味着需要囤积更多能量,体型需要变得更大来抵御严寒,其实是一项苦差事;但对人类来说,这只说明黑龙江的鱼可能更营养、更大条、肉更多!
但究竟能有多大,不是生活在那边的人类是很难相信的,看我这个标题就足够离谱了吧?
2018年5月19日临近中午时分,黑龙江延兴江段上漂着几艘小渔船,这些船对比现代化渔船显得很简略,但又比木制的那种好多了。其中一艘渔船上载着马红军和他的两位船员,他们在这中俄黑龙江的交界处总是收获颇丰,几人工作虽然苦,但也足以称得上小康。
“起啊!”
有点奇怪,几十年的熟练工了,不至于连网都拉不起来吧?但这次他们却真的死活拉不动渔网,本来以为是钩到什么水底垃圾了,不敢用力,怕网破了,但心想不拉上来补网,难道干耗着?于是他们卯足了劲,狠狠一拽,一只庞然大物的背脊露出水面又快速下沉了。
这是中大货了!
他们没有交流,火速开着船朝着岸边开去。天知道这只鱼到底有多大!马红军介绍采访的时候表示,本来以他们渔船的速度,全速开到岸边不过一分钟的时间,但这次就开了5~6分钟!
岸边的渔民也看到了巨物在水中若隐若现,赶紧掏出手机拍摄,可惜只给我们留下了老人机级别像素的画面,但也堪称震撼。
卖出22万天价!
拉出水面后,这条鱼看着真的是既原始又雄伟,只见其体长保守估计得有3米,身型像梭,背部是灰绿色的,而且全身覆盖五列菱形骨板,背脊那一列的尤其突出;头部呈三角形且扁平,吻部尖锐,整个头像是箭头般;皮肤非常粗糙,似乎没有鳞片;尾鳍则是上叶长度远超下叶。
在场渔民全都知道这是什么,这明显就是达氏鳇(Acipenser dabryanus),但谁也没见过体型这么离谱的!
众人疯狂拍照录视频传播,对此53岁的马红军很开心,他觉得这等于是在帮他找买家了,他估计自己能赚个几十万!因为据他自己说,他十多年前曾抓到过一条1300斤的达氏鳇,在当时的21世纪初就卖了40多万!一条顶得上他两年的薪资。
不得不感叹一下,那边的渔民这么赚钱吗?我5年都不一定能赚40万,难受了。
马红军开始对鱼进行测量,他感觉这次这条没准更大!期待能再赚个几年的薪资,最终测量的结果对他来说有点不尽人意,这只达氏鳇的体长为3.59米,体重达到了1028斤!虽然没有以前那条大,但已经是吨级的大鱼!而且马红军发现这条鱼已经怀孕了,他推算其腹中起码有200多斤的鱼籽,这也是一笔收入。
众人不信马红军说的10多年的1300斤大鱼,但眼前这条却是真实存在的。很快大量买家蜂拥而至,喊价直接从十万元起跳,在场的众人时不时就因报价发出羡慕的惊叹声。然而当几个买家出现了,众人就不再报价了,这几个买家一到就自报身份:抚远市水产局的水产专家团队。
专家们认为这种体型的达氏鳇价值非常高!当然他们说的不是食用价值,而是研究价值和其对生态系统的价值,这是整个抚远30多年来捕捞到的第一条千斤大鳇鱼!虽然这个说法有点打马红军的脸,但是马红军非常配合,他同意水产局以22万的价格收购了这条达氏鳇。
标题最后的问题的回答来了。
抚远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淡水养殖工程师李国方以经验推算,这等体型的达氏鳇可能超过百岁!虽然常规的达氏鳇寿命一般在50~70年左右,但出现极个别长寿个体也不是没有可能。准确年龄不清楚,因为想要测得看达氏鳇胸鳍骨,上面有类似树木的“年轮”的结构,但这么做,它不就死了吗?
这条达氏鳇马上就被小心翼翼地送到了抚远市放流站,当时的工作重点在于给这条达氏鳇养伤,当时粗暴的捕捞方式使其受伤了,而且出水时间也挺长得。抢救后其生命体征稳定,活着不成问题了。
然后他被送到了水产研究院的饲养,后续会根据具体的情况组织人工繁育,它腹中的大量野生达氏鳇后代对这个种群的延续意义非凡!
保护动物也能抓?
事情也就是7年前发生的,所以其实在当时就有人质疑这明明是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且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 ver 3.1)中也是极危的动物。
甚至在2021年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修改的新保护法中,其级别被提升到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级别!
这么珍贵的物种,怎么这些渔民敢抓,而且还敢直接叫卖?甚至官方还真的出大钱买了?这看起来非常冲突啊?
虽然大家总是喷“只顾保护动物,不顾老百姓”,但其实动物保护法真的还是蛮以人为本的,举例说明:如果你被熊猫袭击,反杀了熊猫,你是绝对不会犯法的,而且还会得到赔偿。
达氏鳇这个事情是这样的,捕鱼业毕竟是抚远市的支柱产业,因此虽然也有禁渔期和部分鱼种的捕捞配额限制,但只要遵守规矩,那捞到的所有鱼类都可以合法获得。相关部分确定合规的捕捞是不会对水生物种造成太大威胁的,因为是有给水生物种留下喘息的空间的。
假如真的遇到这种吨级的保护物种,那相关部门也会像这样来商量处理的。
王红军及其船员都是在当地国营渔场登记的正式职工,而且他们捕捞的时候也是允许捕鱼的时期,这条达氏鳇也在配额内,所以就能有这样让人羡慕的情况。
不过达氏鳇,尤其是这种级别的达氏鳇肯定是非常稀有的,要不然也不会这么多年就出了这么一条新闻。
关于达氏鳇
达氏鳇为什么这么濒危?其实跟大部分受保护的水生物种差不多。
他们的生存危机首先是会跟过度捕捞直接挂钩的,在保护制度还在摸索的时期,这些水生物种遭受了无休止的滥捕滥捞,种群自然快速缩小。尤其是达氏鳇这种寿命超长的鱼类还需要20年的时间才能性成熟,这么慢的繁殖周期使其种群一旦遭受破坏就难以快速恢复。
而且达氏鳇比大部分经济鱼类都值钱,因为它们的鱼卵会被做出著名的奢侈食品鱼子酱。虽然至今我都不理解鱼子酱有啥好吃的,但就是很值钱,价值很高!所以就算现在它们受到严格保护,也总有人铤而走险。
然后就是老生常谈的水利工程建设问题和污染问题。达氏鳇也是洄游性鱼类,虽然它们不作远距离的洄游,但洄游路线还可能被大坝阻隔了。
达氏鳇的存续不止是为了维护水域系统生态的稳定,它们本身也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因为它们的化石记录可追溯到白垩纪,虽然内里变化了,但外在几乎没有差别!这对研究鲟形目鱼类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活体证据。
目前对达氏鳇的保护依然存在非常大的难度,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栖息流域需要跨境保护,如果俄罗斯那边协作不足或者出错了,那难度就贼大。
另外执法也不容易分清归属。
来源:狸猫之一的动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