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卖,这个看似简单的服务,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衣食住行中,食最难被互联网攻克,但全球外卖市场却在短短十年内扩张了十倍,总规模突破5000亿美元。眼下,这条赛道成了各大互联网巨头的必争之地。
外卖,这个看似简单的服务,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衣食住行中,食最难被互联网攻克,但全球外卖市场却在短短十年内扩张了十倍,总规模突破5000亿美元。眼下,这条赛道成了各大互联网巨头的必争之地。
外卖市场为什么能持续高增长?真的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吗?中美两大巨头出海厮杀,谁能凭效率和本地化占领新兴市场?或许有人会说,全球化背景下外卖格局已定,但真实情况远比想象复杂。
有人认为外卖市场的蛋糕已被分好,其实全球外卖的互联网渗透率只有16%,远低于社交、娱乐等领域。中东、拉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由于年轻人口结构,2023年中东外卖渗透率达到24%,增速仍然是双位数。
拉美、中东非洲近四年年复合增长率分别高达46%、30%,远超全球平均水平。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却贡献了全球三成外卖份额,成了全球市场的“压舱石”。
如果只看到餐饮外卖,可能低估了市场体量。外卖正向杂货、生鲜、药品等多领域延伸,即时零售成为新的增长极。Uber、Grab等海外平台都在加速布局,国内美团、阿里、抖音、京东也在即时零售上你争我夺,市场正进入新一轮扩张期。
外卖平台能不能挣大钱?现实远比想象残酷。全球主流外卖平台的利润率(EBITDA/GMV)普遍低于3%。以Uber Eats、DoorDash为例,虽然变现率能做到15%,但扣除骑手成本、营销费用,净利润率依旧有限。中国美团调整后的货币化率更低,仅2%左右,远低于国际同行。
有人疑惑,为什么利润这么低还要拼命卷?答案是外卖行业的核心在于高效。消费者愿意为节省时间买单,但支付意愿有限。平台要投入大量资金在运力、商家、营销上,只有通过提升效率、压缩成本,才能实现高频高周转,最终获得可观的回报率。
外卖行业并没有出现全球通吃的平台,各地都有本土“诸侯”。比如荷兰Takeaway在西欧市占率约25%,Delivery Hero在伊比利亚半岛和中欧领先,巴西本地平台iFood份额超过80%。美国DoorDash、Uber Eats形成“双寡头”局面,DoorDash主攻低线市场,Uber Eats则依托母公司强大的运力网络,实现“出行+外卖”运力复用,司机时薪高达25美元,比DoorDash高出60%以上。
有观点认为,技术和算法是外卖平台的核心壁垒。事实上,供应链建设和本地化能力才是决胜关键。美国早期龙头Grubhub曾主打轻资产不自配送,最终被重资产自建履约的DoorDash超越。外卖需要像制造业一样,“一个街道一个区域”地啃,本地化运作难度极高。
东南亚的Grab是本地化操作的代表,不仅复用摩的司机网络,还自建数字支付闭环,60%以上交易通过Grab Pay完成,极大增强了用户粘性。不同市场有不同玩法,中东大量依赖外籍骑手,Talabat高达90%的订单由巴基斯坦、印度等国的务工人员完成。
中国市场经过多轮厮杀,形成美团、阿里、抖音、京东四大玩家格局。外卖补贴战不断升级,市场格局还难说完全收敛。美国则由Uber Eats和DoorDash瓜分高低线市场,竞争趋于理性。正因如此,中美两大龙头的目光逐渐投向海外,尤其是新兴市场。
美团出海依靠自建品牌KeeTa,主打“免运+时效”策略。2023年KeeTa在香港推出“全民免运”,配送费比同行低一大截,单量快速增长,目前已占据香港一半市场。在中东,KeeTa为90%的餐厅提供免费配送,三公里内配送时间缩至30分钟,推行准时赔付,用户体验大幅提升。沙特利雅得单日订单超10万,预计三年内市占率有望达50%。
滴滴则选择“网约车+外卖”协同模式,重点攻入拉美。在墨西哥,滴滴外卖以低价吸引用户,从二三线城市切入,避开Uber Eats的核心地盘。截至2024年底,滴滴在墨西哥外卖市占率超过50%。近期又在巴西重启99Food业务,试图攻破本地龙头iFood的防线。
或许有人会质疑,中国外卖平台模式能否在海外复制成功?中国平台的优势在于高效调度和强大地推能力,美团的AI调度、滴滴的路径规划都能有效提升效率。运营层面,中国平台善于说服商家入驻,生态协同也更具竞争力。
但挑战也不小。欧洲劳工政策严苛,不能照搬国内专送模式。中东对外籍骑手管理有严格移民政策,拉美用户支付习惯也要求平台整合本地金融工具。能否将国内成熟经验与海外市场需求深度结合,成为中国玩家的最大考验。
来源:素年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