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简越千年》 | 第一集:一简千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09:24 1

摘要:2024年8月27日晚上十点,苏州火车站人来人往,荆州博物馆馆员蒋鲁敬步履匆匆。他刚从北京参加完青年学者论坛归来,又马不停蹄地赶赴苏州。他手中,紧握着荆州楚简第一手材料,那是学界翘首以盼的珍贵资料。

2024年8月27日晚上十点,苏州火车站人来人往,荆州博物馆馆员蒋鲁敬步履匆匆。他刚从北京参加完青年学者论坛归来,又马不停蹄地赶赴苏州。他手中,紧握着荆州楚简第一手材料,那是学界翘首以盼的珍贵资料。

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一场关于世界文明“第一本书”的对话正热烈展开。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意大利比萨高等师范学院等世界各地知名学府的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埃及、希腊、罗马、阿拉伯、希伯来等文明中“第一本书”的形成史。

蒋鲁敬带来的荆州楚简资料

成为了这场学术盛宴上的焦点

↓↓↓

地下瑰宝

“荆州地区出土的楚简都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在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蒋鲁敬在论坛上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徐建委是这次国际会议的重要发起人之一,他的研究领域是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的文本与学术。他指出:“书籍的出现使文明真正开始增加内涵。战国楚简所出土的古书,让我们真正看到了中国古书的原始面目。”

秦朝的焚书之举,让众多先秦典籍遭受重创,而荆州出土的战国楚简,因在焚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保留了先秦典籍的原始模样,其价值不言而喻。

轴心时代的中国样本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思想的爆发期。楚简所诞生的年代,恰好处于这一思想活跃期。这证明在长江中游这片土地上,藏着人类“轴心时代”最鲜活的中国样本。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两千多年前的长江流域。楚国都城纪南城在烽火中屹立了411年,从筚路蓝缕的创业之初到拥有广袤土地和强大军事力量,楚国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座繁华的都城中,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然而,那些被楚人用笔墨书写在竹木简牍上的文字,却在两千年后重见天日,成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珍贵窗口。

发现历程

20世纪50年代初,湖南长沙东郊五里牌M406战国楚简的出土,拉开了现代考古发掘战国楚简的序幕。

1965年,江陵望山M1和M2分别出土了内容为卜筮祭祷和遣策的战国楚简。这些简牍虽然只是零星的碎片,但却如同拼图的起点,为我们拼凑出楚国生活的大致图景。

2014年,荆州博物馆在夏家台墓地的抢救性发掘中,再次发现了战国楚简的踪迹。此后,龙会河北岸墓地、枣林铺造纸厂、王家咀墓地、秦家咀墓地等都有大量楚简出土。

重大发现

2019年至2021年,在楚故都纪南城遗址约3公里处,荆州博物馆对王家咀的一座楚墓进行考古发掘。这座楚墓看起来毫不起眼,没有巍峨宏大的封土堆,只是广袤平原上微微隆起的一个小土丘。墓葬形制也极为朴素,一椁一棺,随葬器物寥寥无几。

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到4.9米深处时,他们的心跳陡然加快。“当时看到这么多竹简,我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蒋鲁敬回忆道,“这些竹简保存得相对完好,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辨,我们知道,这将是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

这座王家嘴M789楚墓出土了3200枚战国楚简,迅速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这些楚简上记录着《孔子曰》《诗经》和“乐”类等珍贵文献。其中,《孔子曰》中的章节,与今本《论语》既有重合,又有不同,少量章节还见于《礼记》《孟子》等其他传世古籍。《诗经》主要包括今本《毛诗•国风》,但也有少量内容不见于今本“国风”。学者们对这批竹简的年代和价值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徐建委教授指出:“这批竹简可能非常重要,它的时代会非常早。诗篇顺序很能说明问题,如果秦风和豳风的顺序和《左传》里记载的一样,那就意味着它接近于公元前450年左右的版本,这将对《诗经》学史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即使不是这样,它也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有准确考古地点的诗经简,与安大简相似,足以改写《诗经》学史。”

山东大学教授侯乃峰认为,王家嘴的《孔子曰》和安大简的《仲尼曰》性质相似,都属于《论语》成书之前流传的材料,对于研究《论语》的形成和儒家思想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再次突破

就在王家嘴楚简引发的热潮还未消退之时,2023年,距离纪南城遗址仅一公里的秦家嘴M1093号楚墓再次成为学术界焦点。

这座墓葬同样形制朴素,但当考古人员打开它时,却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3910枚战国楚简整齐地排列在墓中,数量之多、文字之丰,堪称目前所知单座墓葬中的翘楚。

通过初步整理,秦家嘴楚简的内容涵盖先秦“书”“语”、诸子、数学、医药、畜牧、文学、日书等诸多类别,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鲜活的战国时代。

更令人震惊的是,秦家嘴简文中将“楚文王”位列春秋五霸,这一史无前例的发现,或将改写我们对春秋历史的认知。

山东大学教授刘光胜认为,《尚书》是儒家的经典,以往我们认为它在中原地区流传广泛,没想到在战国时期,单篇的《尚书》文献已经流传到了南方的楚地,这说明《尚书》之学对楚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1965年望山楚墓的207枚卜筮简,到2019年王家嘴 3200枚典籍简,再到2023年秦家嘴 3910 枚综合文献简,荆州楚简一次次刷新着世界对先秦中国的认知。

墓主之谜

王家嘴、秦家嘴这两座战国中晚期的楚墓,静静地躺在纪南城的故土之上。它们的墓主人是谁?为何要将如此珍贵的典籍带入地下?它们与秦始皇焚书时消失的文献,又有着怎样的关联?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柯马丁认为:“这些墓的主人不是高级贵族,也不是国王,而是比较低级的贵族,也就是士。这些士可能是朝廷贵族的老师,所以他们才有这些珍贵的书籍陪葬。”

蒋鲁敬提供了另一种解读:“在那个时代,各国执政者为了增强国力,纷纷敞开大门,延揽人才。楚国的读书人渴望通过学习经典、辩论哲理,成为苏秦那样的谋士,游说列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这些楚简,或许是墓主人生前的珍藏,是他们在寂静夜晚反复诵读、寻求智慧和精神慰藉的伙伴。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书籍的原生形态,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到公元前300年左右书籍的模样,更让我们能够深入探究当时的文化空间和社会生活。

当我们拂去竹简上的尘土

会发现上面不仅

有诗句与哲思

还有司法记录

算术口诀甚至战争细节

这些看似零散的文字

蕴藏着楚国运转的时代密码

一个曾被中原视为“蛮夷”的国度

为何能孕育出如此系统的文明?

我们将揭开楚简里的“文明切片”

来源:荆州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