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电网储能和电动交通对安全、可持续、低成本的电池需求日益迫切。虽然锂离子电池目前占据主导,但其原料稀缺、供应链集中、环境负担大,这些都促使科研界寻找更绿色的替代方案。水系锌电池(AZBs)因锌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安全性高,被认为是最有潜力
解耦双盐电解液,让锌电池在-40°C稳定运行3000圈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电网储能和电动交通对安全、可持续、低成本的电池需求日益迫切。虽然锂离子电池目前占据主导,但其原料稀缺、供应链集中、环境负担大,这些都促使科研界寻找更绿色的替代方案。水系锌电池(AZBs)因锌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安全性高,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下一代电池体系。然而,它们的商业化长期受困于循环寿命短、低温性能差等瓶颈——特别是在极端气候下,电解液结冰和副反应频发,让电池稳定性大打折扣。
今日,阿德莱德大学郭再萍院士、张仕林研究员提出了一种“解耦双盐电解液”(DDSE),通过在同一电解液体系中引入两类不同亲水性的阴离子——强水合的硫酸根(SO₄²⁻)与弱水合的高氯酸根(ClO₄⁻),实现界面和体相行为的分离调控。在不依赖高盐浓度或有机溶剂的情况下,该电解液在-40°C仍具备15.1 mS cm⁻¹的高离子电导率,锌沉积/剥离效率高达99.97%。基于该体系组装的锌//钒酸钠(NaV₃O₈)袋式电池,能够在-40°C稳定循环3000圈,在25°C下循环900圈仍保持93%容量。这一成果为水系锌电池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相关成果以“Decoupled dual-salt electrolyte for practical aqueous zinc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Nature Sustainability》上,第一作者为Guanjie Li。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本月郭再萍院士团队继9月9日发表《Nature Reviews Clean Technology》后的又一大作!
从“二选一”到“双全其美”:解耦思路的提出
传统电解液存在一个两难:如果选择强水合阴离子(如SO₄²⁻),虽然可以稳定界面、抑制副反应如析氢反应(HER),但却会加强水分子氢键网络,使电解液容易结冰(冰点高于-20°C);如果选择弱水合阴离子(如ClO₄⁻),则能打乱氢键网络,降低冰点至-40°C以下,却无法稳定界面,导致效率低、腐蚀严重(图1a,图1b)。研究团队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发现,SO42-与Zn表面吸附能(-6.32 eV)远强于ClO₄⁻(-3.53 eV)(图1c)。因此,当两者共存时,SO₄²⁻会优先占据界面区域,稳定界面水分子并抑制HER;而ClO₄⁻则留在体相,打乱氢键网络,赋予电解液抗冻能力(图1b底图)。循环伏安和电势图进一步证明,这种“空间分工”使得Zn²⁺/Zn⁰的电化学窗口被有效拓展,锌沉积/剥离可逆性显著提升(图1d,图1e)。图1 :双盐解耦电解液的设计原理
低温下依旧“活力满满”:电解液的物理表现
那么这种“解耦双盐电解液”在真实环境中表现如何?研究团队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NMR)、小角X射线散射(SAXS)等手段分析了水分子的氢键状态。结果表明,当电解液中Zn(ClO₄)₂比例达到80%时,水分子的多聚氢键(MW)比例显著升高,氢键网络被削弱,电解液不再结冰(图2a–d)。在-40°C下,该电解液依旧保持液态(图2d),离子电导率达到15.3 mS cm⁻¹,比单盐体系高出数倍(图2e)。电化学测试显示,即使在高电流密度下,沉积/剥离过电位仅0.29 V,表现出优异的低温动力学特性。与此同时,Zn//Cu 电池的库仑效率可稳定在99.8%,腐蚀电流和腐蚀速率也明显低于单盐体系(图2f–h)。这意味着电池在极寒环境中也能稳定高效运行。
图2:电解液的物理与电化学性能
界面“护盾”:SO₄²⁻的主导作用
要真正理解其机理,还需要看界面。研究团队利用原位红外增强光谱(ATR-SEIRA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发现,在双盐体系中,Zn表面只检测到SO₄²⁻的特征峰,而没有Cl信号(图3a)。这表明SO₄²⁻成为界面唯一的“守门员”,以双齿配位的方式牢牢结合在Zn表面,构建稳定保护层。进一步的电双层电容(CEDL)、Zeta电位和石英晶体微天平测试也印证了这一点(图3c)。此外,界面水的O–H振动由弱氢键环境(~3590 cm⁻¹,MW)显著红移至更强的中间氢键环境(~3447 cm⁻¹,IW)(图3b),说明水分子被重新组织,更不易发生析氢。更重要的是,由ClO₄⁻主导的体相溶剂化结构使Zn²⁺/Zn⁰的标准电位(Ezn)上移至-0.541 V(图3d),降低了析氢驱动力。综上,SO₄²⁻与ClO₄⁻的“分工合作”,一方稳界面、一方调体相,双管齐下抑制副反应(图3e–h)。
图3:界面稳定性的提升
钒酸钠正极:循环寿命翻倍
正极方面,团队选择了具有高比容量的NaV₃O₈材料。然而在普通电解液中,这种材料容易溶解或生成副产物,导致容量快速衰减。结果显示,在ZnSO₄或Zn(ClO₄)₂单盐体系下,NaV₃O₈仅能保持45–52%的容量,而在双盐电解液中,循环400圈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9%(图4a)。机理分析揭示了不同的副产物:在SO₄²⁻电解液中,溶出的V会沉积在Zn负极;在ClO₄⁻电解液中,易生成不可逆的Zn₃(OH)₂V₂O₇·2H₂O(ZVO)副产物,覆盖正极表面(图4c–d)。而在双盐电解液中,由于HER被显著抑制,pH保持稳定,副反应被避免。同步辐射X射线分析显示,双盐体系中生成的Zn₄SO₄(OH)₆·4H₂O副产物(ZHS)是可逆的,可在充放电过程中完全溶解(图4e–g)。这种机制让NaV₃O₈电极得以长寿命稳定运行(图4h)。
图4:NaV₃O₈正极的循环稳定性
实用袋电:-40°C 3000圈不掉容量
为了验证实用性,研究团队在电解液中额外引入0.2 wt% InCl₃,形成“锌亲和”合金层,进一步抑制锌枝晶生长。这一改进后的体系被命名为 ZSO:ZClO 2:8–InCl₃。在Zn//NaV₃O₈ 袋式电池中(N/P比1.6,面容量5.48 mAh cm⁻²),表现出优异的循环与倍率性能:25°C下,900圈循环后容量保持率93%(图5d);自放电仅0.13%/天,30天后容量仍有96%(图5e);在5C大倍率下仍可输出70%容量(图5f);40°C下保持91%容量,-40°C下更是惊人地实现3000圈零衰减(图5g)。整体能量密度在25°C下可达160 Wh kg⁻¹,即便在-40°C仍有90 Wh kg⁻¹(图5h)。综合对比显示,该体系在循环寿命、温度适应性、安全性与成本等方面全面超越高浓度盐电解液(HCEs)和有机混合电解液(OAHEs)。
图5:实用袋式电池性能
展望:为极端气候能源储备开新局
这项工作提出了一条全新的电解液设计思路:通过“空间解耦”实现界面与体相的双重优化。SO₄²⁻像守护者一样稳固界面,抑制副反应;ClO₄⁻则像调节者一样打乱氢键网络,降低冰点并加快离子迁移。二者协同作用,让水系锌电池突破了长期困扰的低温瓶颈。相比依赖高盐或有机溶剂的方案,解耦双盐电解液不仅性能强大,更兼具安全、低成本与可持续优势。未来,它有望在极端气候下的电网储能、电动车乃至军事装备中发挥关键作用。正如作者所言,这一策略也为更广泛的电解液体系提供了普适的设计范式,推动新能源储能真正走向“全气候、全场景”应用。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