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版本“云南十八怪”里,斗笠当锅盖是生活智慧;新“云南十八怪”篇章中,光伏板下种桑叶成了科技农业范本。曾经鸡蛋用草串着卖是奇观,如今咖啡豆坐着中欧班列出口才是日常。
老版本“云南十八怪”里,斗笠当锅盖是生活智慧;新“云南十八怪”篇章中,光伏板下种桑叶成了科技农业范本。曾经鸡蛋用草串着卖是奇观,如今咖啡豆坐着中欧班列出口才是日常。
2000年,游客们还在为云南十八怪里的鸡蛋用草串着卖、火车没有汽车快啧啧称奇;2025年,这片土地早已上演更奇异的续集——
❶怪【云南十八怪,数字游民山上在】
「见闻」
在安宁市温泉街道龙山村小组BCC美丽数字游民中心,自运营以来,已接待来自巴基斯坦、俄罗斯、美国等10余个国家及国内城市的近百名“数字游民”入住。2024年9月,BCC美丽(龙山)数字游民中心挂牌成立云南省首家“数字游民”人才驿站。
目前,人才驿站建立了数字游民人才库,用于掌握数字游民人才的基础信息、专业技能和资源潜力,引导合适人才匹配适宜的在地项目。通过打造“上山聚”和“下山去”两个活动品牌,定期邀请政府职能部门“上山”座谈交流,邀请入驻人才“下山”实践体验,引导人才利用自身的先进理念和开阔眼界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城市营销、招商引资等板块发挥所长。
图源:“BCC美丽有氧计划”微信公众号
图源:“魅力安宁”微信公众号
「思考」
数字游民为云南带来消费、产业升级、文化传播及乡村振兴新活力;云南通过优化网络、政策、社区配套等,吸引并留住数字游民,丰富“旅居云南”内涵,共拓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新赛道,实现双向促进、共赢发展。
❷怪【云南十八怪,绿电送出国门外】
「见闻」
在全国面积4%左右的土地上,云南蕴藏了全国约20%的绿色能源。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交汇叠加,做大做强能源产业,建设区域国际能源枢纽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我省建成10条电力外送通道,南网区域内“西电东送”能力由1300万千瓦提升至4220万千瓦;建成14回110千伏及以上高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实现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局部电力互联互通,累计跨境电力贸易量超过700亿千瓦时。
云南充分发挥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与周边国家共同开发清洁能源资源,相继建成瑞丽江一级水电项目、老挝南塔河水电站、柬埔寨桑河二级水电站、越南小中河水电站等一批水电项目,助力周边国家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梦。在一批驻滇能源央企的推动下,水能、风能、太阳能等一批绿色能源技术、装备、产品和经验“走出去”,中国(云南)的水电国际品牌越发响亮。
「思考」
云南以全国4%土地承载20%绿色能源的禀赋,构建起辐射南亚东南亚的能源网络。其能源枢纽地位不仅体现在硬件联通,更在于绿色技术标准输出与人才培育体系的双向赋能,成为区域低碳转型的关键支点,展现从“能源富矿”到“国际枢纽”的跃升路径,为发展中国家能源合作提供可复制的“云南样本”。
❸怪【云南十八怪,高铁运花加速度】
图源:“昆明高铁” 微信公众号
「见闻」
随着鲜花经济旺季到来,云南高铁凭借高效运输网络,让全国消费者尽享“朝发夕至”的芬芳体验。2025年1-2月,昆明洛羊镇站累计运输鲜花12959件,日均达480件、4.66吨,单趟最大装载量70吨的“鲜花专列”每日开行2列,实现昆明至成都直达,当日即可将斗南花市的玫瑰、百合送至川渝花店。
铁路部门拆除座椅、行李架优化装载空间,联合中铁快运精准对接鲜花品种、重量、到站时间等关键信息,安检、装卸全流程严控,保障运输安全。高铁快运网络已覆盖云南12州市21个营业站,未来将扩展至全省16州市。
「思考」
高铁快运以高效、快捷、安全的服务,成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外运的首选通道,让云南鲜花带着晨露与芬芳,以“中国速度”飞入千家万户,书写“鲜花经济”的亮眼篇章!这种“高铁+云品出滇”模式不仅拉动云南鲜花产业升级,花农增收致富,更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滇川两地间高附加值货物的快速流通提供了全新的物流解决方案,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为“交通强国”战略的鲜活注脚。
❹怪【云南十八怪,光伏板下桑叶采】
图源:“永仁融媒”公众号
「见闻」
在楚雄州永仁县,一场“光伏+蚕桑”的立体农业革命正悄然展开。该县依托年均2836小时的充足日照资源,将光伏发电与蚕桑种植深度融合,探索出“一地二用、农光互补”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光伏板架设高度1.5米以上,既保障发电效率,又为板下作物提供适宜生长环境。桑树作为喜阴作物,与光伏板下的遮阴环境完美契合,实现土地立体化增值利用。截至今年5月,永仁县已建成板下桑园2560亩。通过“343”利益联结机制,土地租金收益的30%用于平台公司运营,40%壮大村集体经济,30%直接帮扶农户。种桑农户每亩土地租金节省约500元,当年养蚕可产茧50公斤,收益3300元,加上企业每公斤0.5元补助,首年每亩收入达3800余元。
“板上发电、板下种桑”不仅破解了土地资源紧张难题,更构建起企业、农户、集体三方共赢的可持续生态,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❺怪【云南十八怪,老外免签乐开怀】
「见闻」
2月10日起,东盟国家旅游团可免签入境云南西双版纳。
首个东盟国家免签旅游团顺利入境。通讯员 卫海林 胡攀 摄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10个东盟国家的旅游团(2人及以上),持普通护照经我国境内旅行社组织接待,可由西双版纳嘎洒国际机场口岸、磨憨铁路口岸、磨憨公路口岸免办签证整团入境出境,活动范围为云南省西双版纳州行政区域,停留时间不超过6天。
2月18日13时48分,来自老挝、泰国的旅游团一行15人到达磨憨公路口岸,用时不到10分钟便办理完入境手续。这是东盟国家旅游团入境云南西双版纳免签政策实施后,首个开启中国之旅的东盟国家免签旅游团。
「思考」
该项政策是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支持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举措,对推动西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中外人员交流交往、助力深化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❻怪【云南十八怪,铝厂环保不破坏】
绿色铝谷。文山州委宣传部 供图
「见闻」
近年来,在“双碳”战略引领下,云南省依托世界级清洁能源优势,紧抓全国电解铝“北铝南移、东铝西移”发展机遇,通过“清洁能源+全链升级+技术创新”驱动全产业链变革,推动铝产业从传统高耗能产业向全球绿色铝供应链核心节点跃升。目前,全省铝产业主要分布于文山州、昭通市、曲靖市、大理州等地,各地因地制宜发展铝产业,铝产能大幅提高,铝加工一体化进一步完善,初步构建了“铝资源—电解铝/再生铝—铝合金—铝加工—铝应用”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思考」
云南绿色铝产业以“双碳”战略为引领,依托清洁能源优势,通过全产业链升级和技术创新,实现从高耗能向绿色供应链核心节点转型。绿色转型需整合资源、创新技术,构建全产业链生态,方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引领高质量发展。
❼怪【云南十八怪,咖啡香飘云天外】
小凹子咖啡庄园。图源:“茶城思茅”微信公众号
「见闻」
地处北回归线黄金地带的云南,凭借高海拔、昼夜温差显著、弱酸性肥沃土壤等先天条件,孕育出“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酸”的独特风味咖啡,成为全球咖啡版图中不可忽视的“中国符号”。
作为中国咖啡核心产区,云南占据全国98%的种植面积与产量,2024年产量达14.6万吨,出口量同比激增358%至3.25万吨,产品远销德国、荷兰、美国、越南等29国。其历史可追溯至1892年法国传教士引入的咖啡种,历经百年耕耘,如今已形成“保山小粒咖啡”“朱苦拉咖啡”等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实现从原料供应向全产业链升级。
咖啡庄园内游客众多。图源:“茶城思茅”微信公众号
「思考」
如今,云南正规划打造亚洲区域性咖啡交易中心,从“咖啡原产地”向“全球供应链核心节点”跃升。这片北纬24°的咖啡黄金带,正以生态优势为基、创新驱动为翼,书写着“中国咖啡,世界品味”的新篇章。
❽怪【云南十八怪,专机接送松茸来】
图源 “迪庆发布”公众号
「见闻」
2021年8月5日,迪庆香格里拉机场与顺丰航空采用B757-200型全货机开通“迪庆=昆明=深圳”松茸运输航线,这是西南地区支线机场开通的首条全货机航线,也是全国首条专门运输松茸野生菌的全货机航线。
今年以来,当地已通过航空发送松茸超583吨。8月18日,迪庆香格里拉机场货邮吞吐量达1161.45吨,完成年度目标的86.7%,较2024年同期增长39.63%,创下历史新高。也标志着机场正式迈入高原航空物流“千吨级”运营新阶段。迪庆香格里拉机场货邮吞吐量突破性增长的核心动力,源于松茸全货机航线开通后,日均25吨的稳定运力输出,以及松茸季单日30吨的峰值表现。截至8月18日,松茸全货机运输起降58架次,累计运输583.71吨,经昆明中转货量271.44吨。
「思考」
快递航空提供的全货机运输服务,具有高时效性、高稳定性的优势,是推动乡村及生鲜电商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松茸航线”的开通为迪庆香格里拉松茸“走出去”创造更便利的条件,也为松茸消费市场提供更优质的物流服务体验。
❾怪【云南十八怪,苹果石漠长得快】
「见闻」
蒙自市西北勒乡地处云南红河州,76%区域为喀斯特石漠化地貌,曾因“放眼皆石头、地无三尺平”被视为贫困荒坡。如今,这里通过苹果产业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典型。
该乡苹果种植面积达5.2万亩,年产量超1.5万吨,带动1412户农户增收。通过品种改良,引进鲁丽、华硕等10余个新品种,结合矮化密植技术,培育出“冰糖心”等优质品种。2023年全乡苹果产值突破1亿元,产品远销越南、泰国及北上广深等城市。
「思考」
作为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西北勒乡探索出党建引领下的“经营乡村”路径,昔日“石头缝里刨穷根”的荒山,如今“山里红”“金苹果”香飘海内外,实现从石漠化贫困乡到“漠上花开”的蜕变,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经验。
第❿怪【云南十八怪,草果酿酒真不赖】
图源:“怒江融媒”微信公众号
「见闻」
依托独特的立体气候与111.45万亩种植规模,怒江草果产业已形成精深加工全链条。泸水禾润农林公司投资680万元建成精酿啤酒生产线,年产草果啤酒800吨、足浴包20吨,产值超千万元,产品通过怒江文旅集团进入旅游市场。云南农垦怒江蜂业与中国农科院共建专家工作站,其“百华谷草果蜂蜜”获绿色食品认证,年产量50余吨,产值400余万元,畅销北上广。
「思考」
怒江草果产业以科技为翼、生态为根,将“小果子”酿成“大产业”。深加工链条激活“绿水青山”经济价值,不仅让农民腰包更鼓、家乡更美,更以“怒江经验”照亮山区农业转型之路,成为生态富民、产业兴邦的鲜活注脚。
⓫怪【云南十八怪,非遗直播成顶牌】
「见闻」
5G浪潮席卷而来,云南以民族服饰、扎染等非遗项目为载体,通过直播平台实现“云上非遗”传播,单场直播观看量屡破百万,开辟了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
图源:“苍洱文旅”微信公众号
今年春节,大理州通过“非遗+新媒体”的融合模式,借助平台、新媒体、自媒体传播力量,向全国推介“大理年味”,有关话题传播量超2亿。“网络中国节•春节——去大理赶gai”年货街活动,联动德宏州展现酸茶、大理甲马、白族扎染等非遗技艺,实现了州市线下联动线上互动,属地网络名人和外国友人共同参与的活动模式,开展网络直播6场,阅读量超1000万。美团旅行数据显示,“去大理学扎染”入选2025年春节“十大非遗热门玩法”,搜索量同比上涨453%。
「思考」
非遗传承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观赏模式,越来越多的云南非遗项目正以直播、短视频等数字化新媒介为翼,多种途径打破传承壁垒,与时下潮流结合,为非遗传承与创新带来更多新意和惊喜,深受到年轻人追捧。
⓬怪【云南十八怪,数据助农网上卖】
“一部手机云品荟”小程序页面
「见闻」
“一部手机云品荟”依托云南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整合农业数据,积极探索构建“产品库+公共服务+营销渠道”的农副产品流通新模式,已成为推动云品上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带动农户增收超亿元。目前,平台入驻商户达1.4万余户,上架商品超3万件。
「思考」
“手机一点,山货出山”。乡村振兴的数字赋能,不仅让消费者吃到新鲜好货,更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将云南的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市场优势,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精准匹配。
⓭怪【云南十八怪,跨境物流比车快】
中老铁路野象谷站货场呈现繁忙景象。陈飞 摄
「见闻」
作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自2021年12月开通以来,已形成覆盖中国—东盟的高效物流通道。截至7月,中老铁路累计运输货物超6450万吨,跨境货物达1490万吨,品类从初期100余种增至3300余种,覆盖国内31省及境外19国,形成“中国制造南下、东南亚特产北上”的双向流通格局。
据近期发布的云南省《中老铁路沿线综合开发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目标到2027年,累计货运总量达到1.1亿吨以上、力争突破1.2亿吨,其中跨境货运量达到2700万吨以上;云南企业经中老铁路跨境运输货值占中老铁路全线跨境运输货值比例提升至50%以上。
「思考」
中老铁路以“钢铁丝路”之姿重构时空,不仅让“云品出滇”提速,更推动中国—东盟贸易额增长。这条“黄金动脉”正以基础设施硬联通激活区域经济,成为“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生动实践。
⓮怪【云南十八怪,茶光互补两相挨】
图源:“普洱融媒”微信公众号
「见闻」
普洱市依托丰富太阳能资源与特色茶产业,创新推行“茶光互补”模式,实现土地立体高效利用。景谷县民乐镇茶光互补项目覆盖4320亩茶园,形成“上发电、下种茶”的立体格局。在一片片生机盎然的茶地里,光伏板与茶树相映成趣,光伏板架设于茶垄上方,既为茶树遮阳避雨,又提升茶叶品质。项目总投资10.3亿元,惠及662户茶农,累计发放土地租金超568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千余个,实现茶与光的“共生互补”“一地生双金”。
「思考」
该模式创新性地解决了山地土地资源紧张的难题,同一块地兼顾“种茶”与“发电”,不额外占用多余土地,在无污染零排放的前提下,充分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为区域就业、农民增收等创造条件,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三位一体”。
⓯怪【云南十八怪,民族时装国际赛】
“丝路云裳·南博时装周”亮相第九届中国—南亚博览会
「见闻」
6月20日,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丝路云裳·南博时装周”,汇聚楚雄彝绣、迪庆藏族氆氇、南亚东南亚各国民族服饰,上演“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盛宴。活动通过“非遗+时尚”创新模式,将彝绣“马缨花”纹样与西式立体裁剪结合,展现传统工艺的现代新生。
本届时装周升级为全产业链平台,楚雄州与泰国、捷克、英国、德国等国及米兰、巴黎、中国国际时装周签署合作协议,启动“2025国际非遗服装服饰创意设计大赛”,构建“设计—生产—贸易—文化交流”全链条。通过“非遗+时尚+贸易”模式,推动彝绣等非遗技艺实现从“绣品”到“商品”、“名片”到“市场”的跨越,搭建起连接古今中外的文明桥梁。
「思考」
云南以“丝路云裳”为桥,将民族服饰的非遗基因与现代时尚融合,不仅展现“各美其美”的文明多样性,更以“美美与共”的姿态推动国际文化互鉴,彰显云南以开放姿态共享多元文明之美的决心,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注入国际文化内涵。
⓰怪【云南十八怪,边境贸易通四海】
「见闻」
依托独特区位优势,2025年上半年,云南与全球各地贸易联系更趋紧密,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183个;进出口总额达1273.9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对东盟贸易额618亿元、增长8.9%,对缅贸易240.9亿元、占中缅贸易37.9%,对老贸易110.9亿元、增长17.5%。
口岸建设方面,云南构建“1+3+4+N”立体格局:昆明国际枢纽口岸为核心,磨憨、河口、瑞丽为龙头,孟定清水河等为支撑。磨憨铁路口岸成我国对东盟第一大铁路口岸,关累港水运口岸正式开放。智慧口岸建设成效显著,如河口口岸实现“秒级核验”,瑞丽口岸互市贸易额达32亿元,带动6000余名边民人均增收1.2万元。
「思考」
云南以口岸经济为纽带,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其对外贸易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上,更在于战略价值的凸显。智慧口岸建设、中老铁路货运量激增等举措,不仅提升了通关效率,更推动了区域产业链深度融合。
⓱怪【云南十八怪,旅居变身新常态】
「见闻」
近年来,依托独特自然人文资源,旅居云南成为新的时尚热潮,让无数旅居者寻得“第二故乡”。
普洱老爪箐村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农户+市场”模式,盘活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咖啡空间、非遗工坊等,吸引数字游民和艺术家入驻,形成“数字游民旅居”“文化旅居”品牌;曲靖金麟社区打造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吸引中老年旅居群体,实现从“一季停留”到“四季相伴”的转变;大理、丽江等地成为数字游民优选地,通过提升网络基础设施、打造联合办公空间,吸引程序员、设计师等群体,促进经济与文化创新。
「思考」
旅居不仅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更促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可触摸、可体验的现实图景。云南的旅居热潮,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居住”概念,升华为一场与山川风物共生的诗意栖居。
⓲怪【云南十八怪,乡村振兴人人爱】
航拍镜头下的文山马关县龙树脚村局部。郝亚鑫 摄
「见闻」
彩云之南,山水含情。截至2024年12月底,我省脱贫人口就业规模达361.8万人,居全国第二。每个脱贫县形成2-3个特色产业,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0万元的村达94%。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获资金投入占全省52.4%,实施近2万个补短板项目,收入差距持续缩小。通过青年创业兴乡行动吸引12.8万人返乡,培养3万名致富带头人。
12370个行政村完成规划编制,卫生户厕覆盖率达75%,生活污水治理率55%,垃圾设施覆盖率88%,建成24.8万个美丽庭院。2024年1-10月乡村旅游收入2278.6亿元,同比增长26.58%,旅居村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样板。
「思考」
云南的乡村振兴之路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闪耀着时代的光芒。那些被产业点亮的山乡、被就业激活的村庄、被搬迁托举的家园,正在共同编织成一幅“产业强、农民富、乡村美”的壮丽图景。正如春城昆明四季常开的鲜花,云南的乡村振兴故事也将持续绽放……
来源:掌上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