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很难想象,作为三国当中的蜀国,经济却是最为发达的,蜀国的“直百币”是魏蜀吴三国之间贸易的法定流通货币。蜀汉以三国实力最弱的国力,居然有如此坚挺的货币,并成为魏吴的外汇储备堪称奇迹。而魏吴两国货币却不为其他两国的认可,不仅如此,直百币甚至远销海外,中亚地区的丝
你很难想象,作为三国当中的蜀国,经济却是最为发达的,蜀国的“直百币”是魏蜀吴三国之间贸易的法定流通货币。蜀汉以三国实力最弱的国力,居然有如此坚挺的货币,并成为魏吴的外汇储备堪称奇迹。而魏吴两国货币却不为其他两国的认可,不仅如此,直百币甚至远销海外,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上亦有多处出土。也就是说蜀国的直百币的得到了国际贸易上的硬通货,而魏五銖和吴大泉都在本国流通,这一切都是诸葛亮的经济战。
蜀汉的法定货币是“蜀直百”。蜀直百说白了就是百元币。这里的直就是“值”,意思就是一枚直百币在市场上有一百枚铜钱的虚拟价值。这一货币价值得到魏吴两国的认可。蜀汉在货币制度崩溃的三国时代复兴了商品经济,被历代后世所认可。
实际上自黄巾起义之后,东汉的货币政策就已经破产,曹操后来虽然统一了北方中原地带,但货币制度就已消失了近40年。曹魏政权建立初期沿用汉五铢,曹丕曾罢行五铢钱但不成功,使得曹叡复行五铢钱。魏五铢以五铢重量得名,可民间并不认可,百姓在魏亡前仍以谷帛交易为主。
而刘备入蜀之前,四川地区基本没有货币流通,也是以货易货。但问题是,崎岖难行的蜀地地形,迫切需要货币流通来发展经济。而传统五铢币的重量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负担,造成交易效率的严重下降,况且四川地区有铁无铜,当地的钱币铸造不能,严重依赖“外币”这让商贩们苦不堪言。
刘备入蜀之后,为了解决“军用不足”问题,刘备采纳了刘巴的建议,发行了直百钱。这一举措迅速聚集到了物资。史载:“数月之间,府库充实”,的显著效果,算是解决了刘备的燃眉之急,这是刘备从士绅集团那里直接掠夺财富,而之所以没有引发经济动荡,就是因为刘备的投入直百钱的地方是“官市”,而非民间。
直白点说,就是让富户拿出从金银,兑换掉刘备手上的直百币,以便让金银再度收入成都库府,从而让政府拥有对市场的掌控权。朝廷再以信用保证直百的兑现能力,在政府有高度信任的前提下,蜀汉贵族对持有直百不会有太多疑虑。大币和小钱虽然都是虚值,但执行起来差别很大。小钱可以在政府压力之下强行兑换良币,但直百在百姓无钱可掏的情况下只能兑换到寂寞。
直百钱在短期内的效果立竿见影,那么,如果从长期效果来看,也是成功的,原因就是蜀汉的经济十分发达,资源流通远远胜于曹魏。蜀直百的稳健,来自于刘备政府回收到足以掌控市场的大量金银。
连年征战对偏居一隅的蜀汉国力是个重大考验,但蜀汉经济并没有因此而崩溃。孙权曾经效仿刘备发行直百钱但和稳定的直百不同,孙权不断地制作更高额的货币。最开始是大泉五百、然后是大泉二千、后面又是大泉五千。这就导致了东吴发生恶性通货膨胀,而不是像蜀汉那样一以贯之的维持固定货币。最后孙权没办法,只好亲自宣布回收大泉系列货币。而蜀汉的币值一直十分稳定,即使在刘禅晚期,也没有因经济凋敝发行大于百元的货币。蜀汉民生经济也因此成为三国最稳定的一国。
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良币会胜过劣币。直百钱优势明显,价值稳定,因此也广受各国人民的欢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当时的国际货币。蜀汉一直坚持运营直百,再未发售更高面额的货币。直百的信用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不断增强,成为三国人民都愿意使用和储蓄的货币。
还有就是蜀汉的社会控制力非常强,比之前的东汉和同时代的曹魏东吴都要强,能够控制住私铸。当然这是因为蜀地得天独厚,本身就有铜矿,而且冶炼铸造非常集中。在这种情况下,蜀钱就值钱。
曹魏实行的谷帛货币制度,因为取巧伪造已经是普遍现象,烂到了不得不改用铜钱货币的地步,曹丕恢复铜钱制度是失败告终的——曹魏的货币经济要烂到什么程度,在221年魏文帝一度废弃五铢,改以物易物,227年魏明帝又恢复五铢,还用汉代旧钱等。东吴在236年发行大泉,后又废除,为此不得不大量用蜀汉直百,称为“蜀钱吴用”。
而蜀汉直百币之所以货币坚挺其背后有两大物资保障,这就是蜀锦和蜀盐。这两大商品是直百币核心价值的体现,蜀锦是当时贵族个人享受和外出撑场子的必需物品,而蜀锦是由蜀汉政权垄断经营的。而这一技术,曹魏和东吴都无法复制,蜀汉当时要求所有人购买蜀锦时必须使用直百钱,就可以将直百钱与蜀锦挂钩,采购商当时只能用25倍的铜币兑换一枚直百。这同黄金石油和美元挂钩的原理是一样的。
锦的价值在丝绸织品中最高的,自古便有“其价如金”之说。在汉末货币经济崩溃的背景下,蜀锦更是成为了代用货币的佼佼者。在诸葛亮的治理之下,让纺织业规模体制化,国家产业化,诸葛亮认为蜀锦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蜀锦的对外贸易收入将是蜀国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把工商业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物资的高度,诸葛亮是历代第一人。
他在蜀汉地区实行“重本而不抑末”的政策,不仅允许官办、商办和个体家庭手工业等不同的经济体从事蜀锦生产,他自己还亲自动手在府邸的周围种桑800株进行示范,号召蜀地百姓大量植桑、养蚕,为蜀锦生产提供足够的原料。为此还特别设立锦官,管理织锦。仅成都一座城市,聚集的织工就多达7.6万人,直到蜀汉灭亡时,库存的蜀锦绸缎依然多达20万匹。
“要想富先修路”,诸葛亮为推动商业发展,开始重视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他下令组织人力修复秦代川陕边境的栈道,开山凿石筑成山路,以供商旅通行,而且还开通了蜀地至贵州、广西的陆路交通。由于交通开始便利,蜀国对外贸易局面焕然一新,蜀锦的销路也更为广阔,不仅行销魏、吴两国,甚至还通过东南水路和陆路远销至东南亚及西亚诸国。靠着蜀锦的出口,蜀汉政权获得了大量的贸易顺差。
除蜀锦之外,还有就是煮盐。四川煮盐早已有之,四川某些地区地下水盐量较高,用火相煮即可出盐。再就是大力开盐矿,当时蜀汉已经有了适合长距离运输的大粒盐。对此之下,曹魏的青徐海盐河东盐池皆黯然失色。
和蜀锦一样,蜀盐也在蜀汉被体制化管理。早在刘备时代,蜀汉就开始设立“盐府”作为制盐业的管理机构。在刘备与诸葛亮的不断关注下,井盐生产兴旺,“利入甚多,有裨国用”。当王连擢升为蜀郡太守、兴业将军后,仍然“领盐府如故”。盐业毫无疑问也是蜀汉对外贸易盈利的重要产业。诸葛亮通过薅各国的羊毛的方式来满足蜀汉的国防开支,极大地缓解了蜀地民众的压力,也就此创造了一州战九州的奇迹——毕竟九州都在背地里资敌。
为了抵御蜀锦对本土丝绸的冲击,曹丕带头抵制“蜀锦”,支持国货,但效果并不理想,而大量的走私又导致国家税收流失。等曹睿上位后,就彻底放开蜀锦贸易。至于东吴,人家一开始就是自由贸易。孙权自己就喜欢没完没了的给部下赐蜀锦。
蜀汉却把皇帝年号铸于币上,属于历史首次。在信息传播较差的古代社会,这种新钱不仅可以帮助市场分辨钱币源流,还可以让边陲地区知道些许朝廷的变化。新币在无形中成为了一种王化宣传,引发后人效仿。
蜀汉政权虽然最早亡国,但直到南梁时,蜀地百姓仍在使用不同纹样的蜀直百,由此可见民众对直百价值的认可度,远远超越一般人的想象。一枚小小的钱币,凝聚着皇汉最后的精魄,见证着汉族百姓对汉朝最深沉的缅怀。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来源:清水空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