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朗普曾声称其关税政策将重振美国制造业,但经济学家们对此持怀疑态度。2025年4月14日,《华尔街日报》的Justin Lahart撰文指出,关税可能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甚至其带来的损害可能会超过任何潜在的好处。
特朗普曾声称其关税政策将重振美国制造业,但经济学家们对此持怀疑态度。2025年4月14日,《华尔街日报》的Justin Lahart撰文指出,关税可能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甚至其带来的损害可能会超过任何潜在的好处。
美国制造业的崛起
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巨头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20世纪初,美国率先采用可互换零部件和大规模生产组织方法,奠定了现代制造业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制造业的产能扩张,同时也重创了其竞争对手。战后,随着更多美国人加入中产阶级,对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激增,美国成为其制造产品的最大市场。此外,当时的许多商品,如洗碗机、电视机和喷气式飞机等,都属于高科技产品,得益于战争期间的大量创新成果。在美国生产这些产品,便于研发团队与生产一线紧密合作,以保持领先优势。同时,20世纪初开始的高中教育运动,使美国拥有当时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劳动力队伍,这也为制造业的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持。
服务业的崛起与制造业的相对衰落
20世纪50年代之后,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开始下滑。这一变化部分源于美国人的消费结构升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美国人将更多支出用于服务领域,如旅行、餐饮和医疗保健。消费结构的变化带动了就业结构的转移,更多人开始在酒店、银行、律师事务所和医院等服务行业的雇主那里工作。尽管经历了衰退和复苏的起伏,但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制造业就业基本进入平台期,而服务业工作岗位则持续增长。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生产布局也在发生变化。美国人购买的许多非耐用消费品,如服装等的生产,开始从北方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南方各州。此外,拉丁美洲和亚洲等劳动力成本远低于美国的欠发达地区,也开始加大对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美国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口这些商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食物搅拌机等轻型耐用消费品上。
全球化与“中国冲击”
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造业面临的竞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的非耐用消费品制造商越来越难以与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竞争。这种情况在90年代加剧,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降低了对墨西哥商品的关税。同时,随着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建立起自己的钢铁产业并导致全球产能严重过剩,美国的钢铁行业也出现了岗位流失。
然而,与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发生的情况相比,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变化都显得微不足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向外国投资开放,并得以进入全球市场。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戈登·汉森指出:“突然之间,我们在一个低工资国家拥有了庞大的生产能力,这是一个重大转变。”美国以前也曾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进口竞争,但从未遇到过一个人口规模能让美国相形见绌的国家。而且,中国崛起的势头比日本等国要快得多。1999年,中国商品出口额仅约为美国出口额的十分之一,甚至低于瑞典。到2008年,中国便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家具和小家电等低技术含量商品的制造商尤其受到了冲击。汉森与大卫·奥特和大卫·多恩共同记录了廉价中国商品的涌入是如何冲击了美国南部和中西部的制造业社区,损害了工人的利益。他们将之称为“中国冲击”,这个名称由此沿用下来。
现状与未来:制造业复兴的困境
随着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崛起,美国在提供服务方面却变得越来越擅长。许多服务无法在全球范围内交易,如牙科医疗服务。但有些服务,如软件和其他知识产权项目则可以。2023年,美国出口了价值240亿美元的广告服务。美国目前出口的服务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远超其他任何国家。此外,由于一些公司为了避税,将在美国开发的知识产权(如专利和商标)的权利转移到了海外,美国的服务出口额实际上被低估了。
在就业结构方面,制造业的比重也在持续下降。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汉森和恩里科·莫雷蒂发现,1980年,在美国(经教育等因素调整后)的高工资就业岗位中,制造业占了39%。到2021年,这个比例已降至20%。同期,金融、专业服务和法律行业的高薪职位占比从8%跃升至26%。
经济学家们普遍反对广泛使用关税,认为消费者和企业支付的更高价格最终将挤占在其他商品和服务方面的支出,包括在美国本土制造的商品和服务。由此带来的损失将远超国内产量增加和政府收入增加带来的任何好处,因此,虽然一些制造商可能会受益,但大多数美国人的生活会变得更糟。汉森指出,即使制造业就业人数增加30%,制造业在私营部门就业中所占的份额也只能达到12%左右,远低于曾经的水平。
Upjohn的豪斯曼指出,制造业岗位能以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方式创造其他就业机会。她属于那些越来越认为美国应进行投资、以在国内更多生产某些产品(即使这样做有成本)的经济学家队伍里的一员,但应采取比广泛加征关税更具针对性的方式。例如,增加半导体等高科技产品的国内产量,这不仅是出于可能创造出来的就业机会的考虑,也是出于经济和军事安全的需要。而对于许多低成本商品,这种论点则并不适用。正如豪斯曼所说:“我们真的需要再次开始自己生产T恤吗?这真的那么重要吗?
来源:财讯大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