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足球世界的版图中,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如同一颗骤然升起的新星,其上座率表现令人惊叹,甚至超越了有着多年职业联赛底蕴的中超。这一现象犹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深入探讨。究竟是何种因素促成了苏超在观众吸引力上的逆袭?本文将从
苏超上座率超中超之谜:多维度剖析与深度反思
在足球世界的版图中,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如同一颗骤然升起的新星,其上座率表现令人惊叹,甚至超越了有着多年职业联赛底蕴的中超。这一现象犹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深入探讨。究竟是何种因素促成了苏超在观众吸引力上的逆袭?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试图揭开这一现象背后的复杂成因,并对中国足球的发展进行反思。
苏超与中超上座率现状对比
苏超上座率的惊人表现
苏超自举办以来,其现场观众人数持续攀升,成绩斐然。截至2025年9月7日,前11轮65场比赛已累计吸引现场观众167.56万人次,场均上座率达2.58万人次 。其中,第十一轮现场观众总数18.19万,场均观众3.64万。在单场比赛中,南京队主场的表现尤为突出,例如9月6日苏超第11轮,南京队主场迎战徐州队,本场比赛共吸引60817名球迷入场观战,刷新了中国业余足球赛事现场观赛人数的纪录 。线上数据同样亮眼,线上观赛总人次突破14.6亿,第十一轮线上观赛总人次1.3亿,抖音、微信视频号、新浪微博等平台话题播放量超563亿次 。
中超上座率情况
相比之下,中超的场均观众人数则稍显逊色。以2024年为例,中超联赛场均上座率为2.43万人次 。尽管中超是中国职业体育中商业价值较高、历史较为悠久的联赛,但在观众吸引力方面,却被新兴的苏超超越,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苏超上座率高的核心因素
亲民票价:打开观众市场的钥匙
苏超门票价格亲民,甚至部分场次免费,这一策略成为吸引观众的关键因素。在连云港、宿迁,主场球票免费;财政实力雄厚的苏州,主场球票仅1分钱,还贴心推出1分钱乘坐公交专线去看球的服务;南通主场球票1元,徐州主场球票5元,盐城、无锡10元,泰州20元,南京30元,常州9.9元球票还赠送一份萝卜干炒饭、59.9元门票送一件主队球衣 。
在当前中国经济、体育和社会发展水平下,价格敏感度在体育消费中表现明显。消费者在选择观赛时,价格是重要考量因素。苏超的低价甚至免费票价策略,降低了观众的观赛门槛,让更多人能够轻松走进球场。与中超相比,中超联赛散客票价最便宜的是梅州客家,单场50元;最贵的是北京国安,单场1380元 。巨大的价格差距使得苏超在吸引观众上占据了天然优势。
苏超主办方的运营思路清晰,虽低价票在门票收入上看似亏本,但着眼于后续衍生消费链。通过低价票吸引大量观众,带动周边消费,如餐饮、住宿、交通等,促进文旅商体展的深度融合,实现了以球为媒,拉动城市消费的目的。
草根属性与全民参与:让足球回归大众
苏超秉持“全民参与 + 城市荣誉”的理念,其草根属性是吸引观众的又一重要因素。在13支参赛队伍中,65%的球员来自教师、快递员、程序员等各行各业,年龄跨度从16岁至40岁 。这种打破职业与业余界限、零门槛组队的模式,让足球不再是职业运动员的专属,而是成为普通民众能够亲身参与、尽情享受的运动。
观众在观赛时,看到的是身边熟悉的人代表家乡而战,这种亲切感和归属感是职业联赛难以给予的。球员们虽然技术可能不及职业球员精湛,但他们拼尽全力、认真踢球的态度,感染着每一位观众。足球不再只是成绩的冷冰冰数字,而是一场情感的释放和一次精神的饱满表达。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成为当下社会最需要的群体情绪,也让观众更愿意走进球场,为家乡球队呐喊助威。
地域文化与城市认同感:点燃观众热情的火种
江苏独特的地域文化为苏超的火爆添柴加薪。江苏素有“十三太保”之称,13个地级市经济发展百花齐放,文化底蕴各具特色,各地市民的自我认同感颇高 。苏超巧妙地将这种地域文化差异转化为赛事看点,例如徐州与宿迁的“楚汉德比”、无锡与苏州的“苏南德比”、淮安与扬州之间的“淮扬菜正统之争”等 。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对决,极大地激发了各地民众的地域归属感和参与热情,使得赛事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更成为地域文化认同与归属感在体育场上的激情碰撞。
在比赛中,各地球迷为了家乡球队的荣誉全力以赴,呐喊助威。这种基于地缘文化的体育消费,具有天然的黏性和可持续性。球迷们不仅是在观看比赛,更是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城市荣誉的捍卫,这使得苏超的每场比赛都充满了激情与张力。
社交媒体与热梗传播:扩大赛事影响力的助推器
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成为苏超爆火的重要助推力量。苏超的比赛充满了各种有趣的梗,这些梗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引发了全民的关注和讨论。例如常州队的连续失利,被网友调侃为“常州 - 吊州 - 巾州 - 丨州”,因为常州北站火车站的“常”字上面的字头不亮了,就像变成了“吊”字,而球队战绩不佳,网友便顺着调侃 。此外,苏州与无锡的“苏南德比”,被总结为“苏州保住了太湖,无锡保住了机场”;南京与无锡的对决,成了“盐水鸭VS水蜜桃”的甜咸大战 。
官方也下场与民间互动玩梗,打出“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口号,既保留了竞技体育的严肃性,又巧妙融入了网友们对江苏“十三太保”相互竞争调侃的戏谑智慧 。这些幽默的解读和互动,不仅让比赛更具话题性,也让各城市的文化符号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吸引了大量非传统球迷的关注,进一步提升了赛事的热度和上座率。
赛事组织与运营:保障赛事顺利进行的基石
尽管苏超是业余联赛,但在赛事组织和运营上却借鉴了职业联赛的体系,具备较高的专业性。赛事由各设区市体育局、省足协和省体育产业集团共同承办,引入了专业的转播团队、裁判团队和医疗保障体系 。这确保了比赛的公平、公正、公开进行,为观众呈现了高质量的赛事。
赛后有战报和球员采访,不少球队还运营起了社交账号并开始销售纪念球服等周边产品 。这种全方位的赛事运营,不仅提升了赛事的观赏性和专业性,也增强了球迷与赛事、球队之间的互动和粘性,为赛事的持续火爆奠定了基础。
中超上座率相对较低的原因分析
高票价限制观众入场
中超较高的票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的观赛选择。对于许多普通球迷来说,中超的票价相对过高,超出了他们的消费承受能力。在经济因素的考量下,一些球迷不得不放弃现场观赛,转而选择通过电视或网络观看比赛。这使得中超在观众数量上失去了一部分潜在群体,尤其是那些对价格较为敏感的年轻球迷和低收入群体。
职业足球的功利性与距离感
中超作为职业联赛,其商业性和功利性相对较强。球员和俱乐部更多地关注比赛成绩和商业利益,这使得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足球原本的纯粹性和趣味性。与苏超中球员代表家乡而战的热情和拼搏相比,中超球员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连接相对较弱,观众难以在比赛中找到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距离感使得一些观众对中超的热情逐渐减退。
负面事件与信任危机
过去中超联赛中出现的一些负面事件,如假球、黑哨等,严重损害了联赛的形象和公信力。这些事件让球迷对联赛的公正性和纯洁性产生了怀疑,导致部分球迷对中超失去信任,不再愿意投入时间和金钱去现场支持。信任危机的存在,使得中超在吸引观众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
与苏超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不同,中超在地域文化与赛事的融合方面做得不够深入。中超球队虽然分布在不同城市,但比赛更多地集中在竞技层面,缺乏对城市文化、地域特色的展示和传播。各球队之间的对决未能形成像苏超那样充满地域文化张力的德比氛围,无法有效激发球迷的地域归属感和参与热情。
对中国足球发展的启示
重视足球的群众基础与草根属性
苏超的成功表明,足球的发展离不开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足球应更加注重基层足球的建设,鼓励全民参与,降低足球参与门槛,让足球真正成为大众的运动。通过举办更多类似苏超的业余赛事,为普通民众提供参与足球的机会,培养足球爱好者,从而为中国足球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平衡商业利益与足球本质
在职业足球发展中,中超需要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保持足球的本质和初心。不能让功利性掩盖了足球的魅力,要注重提升比赛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增强球员与球迷之间的情感连接,让球迷重新找回对足球的热爱和信任。通过改善联赛环境,树立良好的联赛形象,吸引更多观众回归球场。
挖掘地域文化,打造特色赛事品牌
各地区应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将其融入到足球赛事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赛事品牌。通过地域文化的加持,增强球迷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升赛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同城市的足球赛事可以借鉴苏超的经验,开展各种形式的德比战,让足球赛事成为地域文化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利用社交媒体,创新赛事传播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力量,创新足球赛事的传播方式。通过制造话题、玩梗互动等方式,吸引年轻一代和非传统球迷的关注,扩大赛事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同时,借助社交媒体加强与球迷的互动,了解球迷需求,提升球迷体验,增强球迷对赛事的粘性。
结论
苏超上座率超越中超这一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苏超通过亲民票价、草根属性、地域文化融合、社交媒体传播和专业赛事运营等策略,成功吸引了大量观众,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足球盛宴。而中超在票价、赛事本质、形象和地域文化挖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其在观众吸引力上相对落后。这一现象为中国足球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无论是职业联赛还是业余赛事,都应从苏超的成功中汲取经验,注重群众基础、平衡商业与足球本质、挖掘地域文化、创新传播方式,共同推动中国足球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中国足球才能在未来迎来更加辉煌的时刻,真正满足广大球迷对足球的热爱和期待。
来源:奥卡姆剃刀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