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胡奇才回忆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黄河架桥成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7 06:43 1

摘要:指挥部在一个露天广场召开现场会议。各团、学校的干部们,兴奋而热烈地讨论着如何实现周总理一定要战胜黄河的伟大号召。干部们对架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如锚定、汽艇力量不足、泥泞河滩、组织指挥等问题,逐个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已经10点多钟了,会议还在热烈

一桥飞架黄河上(二)

夏夜,黄河两岸大雾弥漫,天地连成一体,河水喧哮。架桥部队的帐篷里,灯火通明。大战黄河的决心书雪片似地飞到各连连部。誓师会的口号声此起彼伏。

战士们写日记,把见到周总理的幸福情景记下来,写家信,把见到总理的幸福让亲友分享。

指挥部在一个露天广场召开现场会议。各团、学校的干部们,兴奋而热烈地讨论着如何实现周总理一定要战胜黄河的伟大号召。干部们对架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如锚定、汽艇力量不足、泥泞河滩、组织指挥等问题,逐个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已经10点多钟了,会议还在热烈地讨论着。

突然,一个喜出望外、令人兴奋的事情出现在人们眼前——周总理走进了我们的会场!干部们开始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紧接着起立、鼓掌、欢迎,随即交头接耳,交换着目光,小声地议论着:“总理没有走!这么晚了,总理还来参加我们的会!”

原来,总理给部队讲完话之后,接着参加了铁路职工召开的修复黄河铁桥的庆功会,晚上在一个临时工棚里和工人们一起吃晚饭。饭后又和有关同志进行座谈。总理觉得,工程兵在黄河洪水期架设浮桥,光给部队讲讲话还不能解决问题,特别是铁路桥已经修复,为什么还要部队架浮桥,认识上还不统一。所以,在10点多钟又赶来参加我们的干部会。

总理一进会场,让大家按原计划开会,并说:“下午我当了先生,给你们讲了话,晚上我来当学生,听你们发言,向你们学习。”总理看大家有些拘束,便以一个普通与会者身份,向大家提出一些问题,询问了苏联几条河流情况、恩尔波舟桥器材的技术、技术诸元、伏尔加河的流速多大、舟桥部队平时训练情况、石笼锚是怎么回事……干部们听到总理提的问题像非常熟悉舟桥部队专业的行家,紧张情绪消除了,话匣子拉开了,接连不断地发言。总理聚精会神地听着。3个多小时过去了,已经是8月6日1点多钟了,总理已经连续工作14个小时了。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让总理作指示,又想让总理早点休息,我连忙表态说:“我们第——次架桥失败了,请求总理不要把我们调走,我们一定要变下游为上游,克服困难把桥架起来。”最后请总理讲话。

总理简短地介绍了这次架桥任务由来之后,要求大家用战略观念、战略的高度看待这次架桥任务的意义。

总理说:“一旦有事(指战争),南北交通最主要的是黄河、长江,其次是珠江、淮河,还有辽河、湘江、富春江。长江三峡以下还有不少河流,一旦有事,交通中断,过长江怎么办?重武器如何通过?还是要架桥。邓小平总书记谈过这个意见。就是要工程兵在紧急情况下保证交通,一旦发生突然事变,桥梁是个大问题,前线、后方的几条河流都要控制。朝鲜战争已经证明,所有桥梁都要随架随过,中国的河流多,工程兵的任务也更重要了。”

总理用雄辩的历史事实说明黄河是可以战胜的,他指出:解放军的架桥经验是丰富的,我们祖先的架桥经验是可以吸取的。总理说:“解放战争时,我们就渡过了长江,在黄河上也架了浮桥,而且是两座,当然那是枯水期,坦克也过去了。解放军有过架桥的经验,黄委会的同志对我说,在历史上,唐朝就在黄河上架过桥,那时用的是土办法,使用的时间较长。晋朝的晋武帝时期,丞相杜预在孟县黄河上架过桥,我让黄委会的同志找这个资料,找到以后,——定送给你们研究。”

又说:“历史上能架桥,为什么解放军架不起来呢?为什么过去能架,现代化了反而架不起来呢?”总理提出了两个尖锐的问题。总理认为,“学习外国经验,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我为主”。总理说,这次试验证明,这些装备器材在苏联是适用的,并且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考验,苏联的河流没有4米以上的流速,苏联在卫国战争中使用这些器材架桥,通过坦克没有问题,一直打到柏林。这些器材发挥了作用。你们学习的教材一般是在2米以上河流中架桥,那是外国的经验,我们拿来,没有消化。在这方面,不能怪人家,责任还在我们,学习外国的经验应当“以我为主、自力更生”。这次没有架成桥的重要原因是从装备到训练不适合中国的江河情况,损失少量不适用的器材,取得经验,再生产适合我国江河情况的舟桥器材,这样,在未来战争中就可以减少损失。

总理结合工程兵架桥没有成功的实际情况,深刻地阐明部队必须贯彻从难从严的方针。总理说:“工程兵架桥和建设不同。军队训练应当设想最困难的条件。最困难的条件克服了,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今天,把你们摆在最困难的条件下训练,这里流速人,流量也大,还有泥沙,河面很宽,水落了还有一二公里宽。4米的流速克服了,1米、2米的流速就不在话下了。在中国如果在长江、黄河不能架桥,那还架什么桥呢?”周总理在这里明确规定工程兵的任务是要解决中国4大水系的架桥问题。总理说:“中国的河流很多、很宽,你们的装备器材也不够,今后的训练要结合中国各种不同河流的性质,如流速、流量、泥沙等条件,装备、训练要考虑如何适应黄河、长江、珠江、辽河4大水系的情况,你们工程兵要解决中国4大水系的架桥问题。”

当前怎么办呢?总理说:“你们现在的任务就是以现有的装备器材加上你们改革的一些土办法,在适当条件下试—试,如流量在7000秒立米以下流速在4秒米以下架通一次,这证明工程兵可以在黄河的洪水期架通浮桥,现在讯期还没过,你们在这里借这个机会练兵、试验、考试。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周总理充分肯定了广大干部、战士的创造性和改革精神,他认为外国的东西在外国的具体条件下是科学的,如果刁;适合中国的情况,就必须加以改进:中国的土办法只要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也是科学的东西。周总理说:“你们的石笼锚,是土办法,可是它能解决黄河的锚定问题,就是科学的东西。”总理最后指示:“趁你们4000多人都在这里,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很好地研究一下征服黄河的问题。”

暴雨刚过,黄河洪涛急流涌下,骤起骤伏,声如惊雷;巨浪跌宕多姿,倏忽万变,如云海怒卷。周总理如中流砥柱,不仅决心战胜黄河,而且要战胜中国的4大水系。我看到周总理那不被任何困难动摇而要战胜它的钢铁意志,像烈火一样燃烧起我们每个人的热情。

夜幕深重,四野无人,周总理离开我们的时候,已经是8月6日凌晨2时多了。临走时还——再叮嘱我们,要注意休息,要关心战士生活。可是,当时已经59岁的周总理,自5日上午从北京出发,到离开我们,已经连续工作了16个小时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周总理要征服黄河的刚毅决心和忘我的工作精神,给我们以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总理离开郑州时,还告诉总参作战部雷英夫副部长用电话传给我们3点指不,并问我们有什么困难,希望我们团结一致,发愤图强,想各种办法一定把桥架起来。我们8月7日向总理和中央军委发出电报,表示了决心。

8月8日,陈司令员、黄政委离开郑州返京,指定我为架桥部队临时党委书记和现场指挥部总指挥,廖述云、刘月生、唐建伯为副书记、副总指挥。我深知这个任务之艰巨,决心做好团结工作,加强党的领导,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发扬成绩,认真吸取经验教训,抓紧做好准备工作,选择两个洪峰之间,把桥架起来。为此,我组织召开了多次党委会,讨论架桥的具体措施。

第一,进一步动员和学习周总理、张副总长的指示,启发大家摆困难、揭矛盾、攻难点,做好架桥前的充分准备工作,包括思想落实、器材落实,选择两个洪峰的间隙,争取3天时间把桥抢架起来。

第二,跟打仗一样,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要战胜黄河,就要认识黄河的特性,摸清它的脾气。黄河在枯水季节,有的地方不架桥也可以通过,但到了洪水期就成了难以克服的天然障碍。主要是流量大,水急,流向多变,水中含沙量大,漂流物多。我们当时遇到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装备的制式铁锚重量轻、角度小、抓不住,加之进口的敞口恩二波舟容易进水沉没。为了解决桥能在激流中站住脚,舟桥85团的同志到地方民船上找老艄公调查,学习他们用石笼锚的办法,并反复进行试验,证明可以在松软的河底上,用钢索锚纲固定,拉住门桥,不怕急流冲刷。但怎样将1吨多的石笼锚投放到急流汹涌的水中去,这也是一个很复杂的技术问题。经过战士们研究,采用民船与汽艇相结合的办法,

把石笼锚一个一个地送到河中。在投送石笼锚时,我们接受第一次架桥失败的教训,小心谨慎从事,加强组织指挥,稳扎稳打,做到运送时尽量减少汽艇引起的波浪,防止投锚时打坏已架起的门桥(这里特别说一下,做石笼锚的石头是从远处用火车运来的,大量的钢索是总理指示海军支援我们的)。

第三,加强架桥的组织领导。由我担任总指挥和架桥部队临时党委书记,各团长、政委为临时党委委员。加强南北两岸指挥所,强调统一指挥,听从命令,加强团结,协调作战。根据黄河地形、水情特点和部队装备情况,进一步调整了部署,具体分配了各团的任务。为加强指挥,我们:临时党委几个同志进行了分工:

我负责北岸,廖述云、郝子乔、陈求光、潘云山、王乃力、李健民、张涛同志分别负责军事、政治和后勤方面的具体工作。刘月生同志因病住院,没有分工。

第四,抢战机。据了解,两个洪峰之间有5到7天的时间,8月5日是前一个洪峰的结束,下一个洪峰可能在13日到来,这个期间的流量可能降到5000秒立方,流速在4秒米以下。我们要在这个期间把桥架成。

第五,改变原来的架桥方案,将3舟门桥改为2舟,原来1艘汽艇顶推或牵引1个门桥改为两艘汽艇顶推1个门桥,用0.8~1.6吨重的石笼锚结合装备的铁锚解决锚定问题,改进投锚方法。

第六,河水下落,岸滩加长,要在浮桥两端增加约400米的进出路,淤泥有2尺多深,枕木、道轧不能解决问题,架木质列柱桥。

给部队多少时间准备呢?最费时间的是要制作约400个石笼锚,约需五六百立方米石头。现在没有石头,要运,要加工制作。另外,在稀泥中打桩架列柱桥也是最困难的。在正常情况下,要完成这些准备工作,没有7天时间是不行的。7天?不行!我坚信周总理两次讲话会给部队以强大精神力量,我相信部队有克服各种困难的潜在力量。于是,我果断地决定,限3天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在河南省、郑州市的工人、农民、学生、机关干部的大力协助下,部队按命令规定的时间,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

8月11日,正式架设开始。这是最关键的时刻,我和指挥部大部分人员到现场指挥。我看到两个汽艇顶推1个门桥仍很困难,汽艇时而被上游漂下来的苇根、杂草缠住螺旋桨的叶片,加油也没有用。时而由于水中过高的含沙量将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堵塞,不能散热,机械“发高烧”熄火。此时,各部队命令战士用绳子在膝盖深的稀泥中、齐腰深的浑水中,拉着门桥一步一步向前爬行。战士们忘记了烈日暴晒,干渴饥饿,困乏疲劳,将门桥拉到桥轴线上去。投锚成功,架成的浮桥段被牢固地固定在桥轴上。1个门桥连接好,浮桥段向河中心延长约8米,10个约80米,100个约800米,到天黑已经架成了近千米的浮桥。部队求胜心切,鼓足了劲,准备连续战斗,一气呵成。此刻,我的心情何尝不想尽快把桥架成,战士们20个日日夜夜都是为了架成这座桥。桥快架成了,怎么能松劲呢?可是一个指挥员在关键时刻要沉着、冷静。我全面地分析了各方面的情况:部队极度的疲劳,夜间照明条件不好,夜间架设的准备工作不充分,搞不好会前功尽弃。于是,我毅然决定:养精蓄锐,明天继续架。在即将成功的最后时刻,说服部队明天再干,是十分困难的。我下达了坚定的命令,让部队坚决停下来。

这一夜,谁能睡得着觉呢?我对部队实行了“强迫”,下令让大家好好休息。

可是谁肯去休息呢?夏夜最短,可对我们来说,却是“长夜难明”啊!我们讨论着最后的几十米浮桥段的“攻坚战”还有什么问题。河岸边三三两两的干部、战士议论着,等待着,没等天亮,各部队已经进入了各自的战斗岗位。

8点整,继续开始架设,官兵们冒着疾风暴雨,顶着狂涛巨浪,勇敢顽强地战斗着,拼搏着……

10时许,官兵们把最后1个伸缩门桥送入桥轴线,完成了浮桥架设中最后一个艰巨工程——浮桥的闭塞工作。从此,全长1050米的浮桥和2837米的岸滩道路,像长虹一样把黄河南北两岸连成一片。

架桥成功了1

4000多人、2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胜利了!周总理交给我们的任务圆满完成了!

此时此刻,在桥上会师的官兵们欢呼雀跃,热泪涌流。

“向北京报告!向周总理报告!”我当即指示起草电报。

接着,我们冒雨在桥上召开了祝捷大会。我代表工程兵党委和首长向架桥的全体官兵表示亲切慰问和热烈祝贺,向直接领导我们的河南省委和大力支援我们的河南人民、铁路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说,架成横跨黄河南北近4000米的大浮桥,是史无前例的创举,具有很大的政治意义、军事意义和经济意义。我们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在黄河特大洪水期间,面对黄水滚滚,惊涛骇浪,河床不定、流向多变、含沙量大、河底松软、难以下锚等复杂困难情况下,把大浮桥架设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土洋结合以及河南人民大力支援的结果。

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赵文甫和郑州市市长王钧智等负责同志,在会上致词祝贺。省、市领导机关和群众团体等部门向部队献了锦旗。

周总理接到架桥成功的报告后,立即打电话表示祝贺。他高度评价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总参、总政致电嘉勉。·

中共工程兵委员会也发来了贺电。

全国几乎所有报纸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这一壮举。《河南日报》为此发表了《英雄战士建成英雄桥》的社论。

浮桥架成之后,我用汽车拉着曾断言不能在黄河上架桥的苏联顾问从桥上走了一趟。他显得既惊奇又尴尬,不得不承认说:“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造的一个伟大奇迹。”

来源:白马茶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