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烟熏火燎到智慧工厂!衡阳学子用青春力量重塑乡村腊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7 08:42 1

摘要:在常宁市水口山镇的一座现代化厂房里,米糠的清香与腊肉的醇厚交织弥漫。全自动烘干库的玻璃幕墙后,一块块腊肉泛着琥珀色的光泽,恒温控制屏上跳动的数字正默默守护着千年非遗工艺的“黄金温度”。这是衡阳师范学院“楚腊熏语”团队打造的腊制品智慧工厂——曾经烟熏火燎的土坯房

掌上衡阳4月16日讯(敖文景 通讯员张修昌) 在常宁市水口山镇的一座现代化厂房里,米糠的清香与腊肉的醇厚交织弥漫。全自动烘干库的玻璃幕墙后,一块块腊肉泛着琥珀色的光泽,恒温控制屏上跳动的数字正默默守护着千年非遗工艺的“黄金温度”。这是衡阳师范学院“楚腊熏语”团队打造的腊制品智慧工厂——曾经烟熏火燎的土坯房,如今变成了科技感十足的“腊味实验室”。

团队负责人在工厂内检查肉质。

“以前村里人熏腊肉,屋顶都被熏得黢黑,污水直接排到河沟里。”58岁的村民老刘蹲在工厂外的水油分离中心旁,指着清澈的排水渠感慨道:“这群娃娃真神了!现在连油渣都能再回收。”他口中的“娃娃”,是清一色95后、00后的大学生团队。负责人左力卷起袖口,向参观者演示自主研发的智能控温系统:“传统腊肉‘靠天吃饭’,夏天容易腐坏。我们让腊肉一年四季都活在—5℃到5℃的‘舒适圈’里。”

团队处理订单。

衡阳师范学院“楚腊熏语”团队扎根乡土,以数字化改造传统腊制品产业的创新实践,从原料溯源到终端销售,团队重构了腊制品产业链条。在上游,与广西邕之泰实业签订优质生猪供应协议;在中游,生产线日均产能达50吨;下游则构建起“电商平台+商超专柜+社区团购”的全渠道网络。这种从田间到餐桌的溯源体系,让腊肉贴上“透明工厂”的标签,一举打入俄罗斯、非洲市场。2024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2.3万元。

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产业帮扶,而是构建多方共赢的生态系统。团队创造性地推出“三链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打通技术转化链,整合农户参与食品加工链条,打造“产学研用”人才链,为当地青年提供电商运营、品牌设计等技能培训。

46岁的张姐曾是全职家庭主妇,如今成了工厂的“熏制顾问”。“以前熏肉赚点零花钱,现在跟着学生学质检、搞直播,一年挣了五万多!”她笑着展示手机里的培训群。200多名村民在这里学习电商运营,甚至有人成了短视频平台上的“腊肉网红”。

团队还发起“共享”计划,将环保技术免费授权给周边小作坊和农户。“我们要做的是百年企业,而不仅仅是赚钱的项目。”左力说。

夕阳西下,工厂院墙外“非遗新生,青年当‘腊’”的标语格外醒目。车间里,恒温库的指示灯静静闪烁,仿佛与千里之外非洲订单的到账提示音遥相呼应。这群年轻人用科技重新定义了“烟火气”:当米糠替代柴火,当数据连接乡土,千年腊香正飘向世界,而乡村振兴的路上,青春与热土的故事永远鲜活。(编辑:钟文婷)

来源:掌上衡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