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们平时看楷书,不管是课本上的印刷体,还是欧体、颜体的字帖,都讲究“横平竖直、方方正正”,一笔一划都得按规矩来,像穿正装的人,工整又严肃。
崔寒柏楷书:拿了兰亭奖,为啥还被骂“写得差”?
提起崔寒柏,喜欢书法的人几乎都听过——他的楷书厉害到拿了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可奇怪的是:夸他的人多,骂他的人更多。
先放大来一个,如“小”字,苏东坡第三行书《寒食帖》感觉出来了吧!
有人说他的字“歪歪扭扭不像楷书”,有人吐槽“用笔太敷衍”,甚至连他说过的话,都成了批评的理由。明明是权威认可的好字,为啥争议这么大?
其实最核心的矛盾,是他的楷书“长”得和大家印象里的不一样。
咱们平时看楷书,不管是课本上的印刷体,还是欧体、颜体的字帖,都讲究“横平竖直、方方正正”,一笔一划都得按规矩来,像穿正装的人,工整又严肃。
可崔寒柏偏不这么写:他写的“水”字,中间一竖能歪到左边;“言”字的横画,长短能差出一截,看着就像“没按模板写”。
他自己说“楷书不是打印出来的,得有写字时的灵气”,可在很多人眼里,这就是“没学好基本功,写得乱七八糟”——你觉得是“灵动”,我觉得是“跑偏”,审美不一样,争议自然就来了。
再者,他写字的“手法”也太简单了,让不少人觉得“不专业”。
传统写楷书,讲究“起笔要藏锋,收笔要回锋”,就像包饺子,得把边捏严实才好看。崔寒柏却省了这些步骤:笔锋直接划进纸里,写完一笔也不特意收个尾,笔画看着直愣愣的。
有人挑刺说“他写的‘风’字、‘雨’字,不管出现多少次都一个样,连点变化都没有”,还有人觉得“他的字软趴趴的,没力气”。
可崔寒柏觉得这是“不搞花架子,写得真实”,偏偏批评的人觉得“连基本技巧都省了,算什么好书法”——你觉得是“质朴”,我觉得是“偷懒”,对“技巧”的理解不一样,骂声就停不下来。
更让他招骂的,是他那张“敢说话”的嘴。作为经常直播讲书法的人,他不藏着掖着:说白蕉学王羲之“学得太死,像中了毒”,说王铎的书法“看着大气,其实没内容”,甚至直言有些获奖作品“就会堆技巧,没灵魂”。
这些话戳中了不少人的心,但也得罪了一大帮人——有人觉得“对前辈要尊重,不能这么说话”,有人觉得“他自己也没厉害到能评价别人”,更有人把对他言论的不满,撒到了他的字上,说“人品不行,字再好也没用”。本来是讨论书法,结果变成了“看人下菜碟”,争议自然就从“字”延伸到了“人”。
其实回看书法史,哪次新风格出现没挨过骂?王羲之当年改隶书,也有人说他“写得怪”;颜真卿打破初唐的规矩,照样被吐槽“没风骨”。崔寒柏的楷书确实有缺点,比如有些字歪得确实有点过,用笔也真的可以再精致点,但争议的关键,根本不是“字好不好”,而是“书法该守着传统,还是该变一变”。
有人觉得他是“给楷书找新出路”,有人觉得他是“把楷书带歪了”。
但不管怎么骂,崔寒柏的楷书还是让更多人讨论起“楷书该怎么写”——或许这就是争议的意义:书法不是死的规矩,而是在吵吵闹闹中,慢慢长出新的样子。
来源:古质今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