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中老年朋友对高血压并不是不了解,电视上、广播里讲了很多,但总觉得“我吃药了就行”,对生活方式的管理总是差了一截。可现实就是这么不讲情面:药能稳住血压一时,习惯才决定血压能不能稳定一生。
高血压这事儿,说轻了,是个慢性病;说重了,真能一点点把人拖垮。
药当然是重要的,可要是生活习惯不配合,就像一边在打伞一边又往伞上倒水,最后淋湿的还是自己。
门诊里常见的场景,有些让人很无奈。明明吃药好几年了,血压却一直忽高忽低。
一问,原来晚上还在喝酒、吃咸菜、打麻将打到凌晨两点……药再好也顶不住这么折腾。
很多中老年朋友对高血压并不是不了解,电视上、广播里讲了很多,但总觉得“我吃药了就行”,对生活方式的管理总是差了一截。可现实就是这么不讲情面:药能稳住血压一时,习惯才决定血压能不能稳定一生。
习惯这东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但难,不代表可以躲。尤其是下面这几种“坏习惯”,若是长期不改,药吃再多都可能是白搭。
老王就是个典型。七十多岁,退休前是个司机,退休后最爱的事就是几个老哥们凑一桌,下酒小菜、扑克牌,一玩就是半宿。
血压高了,吃药;头晕了,吃药;脚肿了,换药……可血压从来没稳过。后来女儿搬回家住,硬是陪着他改了作息、改了饮食、戒了酒,半年后血压才像样地控制住。
有些人总觉得自己“身体底子好”,年轻时吃得多、喝得多、熬得多也没事。可身体的账本不会当场结清,它慢慢记着,等到年纪上来了,一笔一笔都要还。
像是长期吃得太咸,是非常常见的问题。中老年人很多都有这个口味习惯,觉得没咸味就不下饭,尤其是吃惯了腌菜、酱豆腐、咸肉这些,一顿不吃就浑身不对劲。
可钠摄入过多,会导致水钠潴留,血压自然就高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盐摄入不超过5克,可现实中很多人一碗面条的盐就超标了。
再说熬夜。年轻人熬夜是作死,中老年人熬夜是什么?是慢性自毁。熬夜会扰乱交感神经系统,让血压在夜间无法自然下降,时间长了,血管的弹性就被拖垮。
有人晚上睡得迟,早晨四五点又醒,白天整个人昏沉沉,可血压却高得吓人。这不是睡得少,而是睡得乱,睡得亏。
还有的朋友吃完药就以为“万事大吉”,该抽烟抽烟,该喝点喝点。可问题是,烟酒不止是“诱因”,更是“加速器”。
尼古丁会让血管快速收缩,血压猛地升高;而酒精则更复杂,会干扰药物代谢,让药效大打折扣。尤其是白酒,喝一两可能感觉“舒坦”,其实是血管刚扩张完又紧绷回来,反弹更厉害。
有时候,坏习惯不是大动作,而是藏在日常的小细节里。很多人不爱动。退休之后,生活节奏慢了,但人整天窝着,血液循环差了,胰岛素抵抗上来了,体重也慢慢爬上去。
肥胖本身就是升压的风险因素,尤其是腹部肥胖,和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常常是三胞胎,绑在一起,拖着走。
而运动,又常被误解。不是说非得去广场扭腰、跑步才叫运动。其实每天饭后散步三十分钟,就已经是非常好的血压管理方式。
关键是要坚持,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多人刚开始热情高涨,买了运动鞋、穿了运动服,结果一个月后,鞋开始落灰,血压又开始乱跳。
再有一点,很多人把“情绪”这个事看得太轻。其实高血压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它和心情、压力都密切相关。
有些人一着急就脸红脖子粗,一测血压,飙得吓人。家庭矛盾、子女问题、邻里之间的小摩擦,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血压的“最后一根稻草”。
门诊里遇到一位阿姨,她血压控制得一直都不错,突然某天飙到180。问她最近有没有什么事,她叹了口气,说孙子上学成绩不好,儿媳妇又跟她顶嘴,连着几晚上睡不着。
医生除了给她调整药物,更叮嘱她要放宽心态。其实很多时候,药只是“急救”,真正让血压稳定下来的,是内心的平和。
还有一点常被忽视的,是擅自停药。一些人觉得血压正常了,就悄悄把药停了,甚至换成了“偏方”“保健品”。
但高血压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病,不是“治好”就能甩开的。擅自停药,会让血压反弹得更厉害,甚至诱发中风、心梗等严重后果。
药物治疗当然重要,但它不是万能的。医生开出来的药,是配合生活方式调整用的。如果生活一塌糊涂,药就像是补漏的盆,再大的洞也堵不住。
有时候,改变一个习惯,比吃一颗药更见效。比如少吃点腌制食品,比如每天坚持走路半小时,比如晚上不再熬夜看电视,比如不再因为孩子小事心烦气躁。听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但真的值得。
有朋友会说,这些道理都懂,可就是做不到。其实没关系,没人要求一步到位。哪怕是从今天开始,少放半勺盐,多走十分钟路,早睡半小时,都是好的开始。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英雄主义,而是日复一日的微小坚持。
高血压不是绝症,它是身体发出的提醒。提醒人们,该慢下来、该善待自己了。药只是工具,生活的方向盘,还在自己手上。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管理指南2023[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3,31(1):1-8.
[2]周明,李晓红.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3):200-204.
[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4):289-310.
来源:李医师健康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