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战国时期,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立下大功,被赵王捧成上卿,地位比老将廉颇还高。
战国时期,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立下大功,被赵王捧成上卿,地位比老将廉颇还高。
廉颇当场不满,放话说:我打仗多年,功劳无数,这小子光靠一张嘴就爬我头上?
下次见到,我一定给他点颜色看看!
这话狠不狠?够狠。
但蔺相如怎么接的?
他直接躲着廉颇走。
连出门上朝都假装生病避开。
底下门客都看不下去,觉得他太怂了。
你猜蔺相如怎么说?
他说:我连秦王都不怕,难道怕廉将军?
但要是我们俩斗起来,赵国就危险了。
我躲的不是他,是国家灾难!
这话后来传到廉颇耳朵里,老将军羞愧得光着膀子、背着荆条跑去请罪。
将相和,赵国稳了。
你看懂了吗?
蔺相如不是不会吵架,而是太会说话。
他明明有理却先退一步,明明委屈却顾全大局。
一句话点醒局中人,三句话稳住一个国家。
这叫真正的会说话。
你可能会撇嘴:这都是古人玩剩下的,现在谁还吃这一套?
那我问你:
为什么现在有些人一开口就招人烦?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能力不强,却混得风生水起?
为什么你加班最多,升职却没你的份?
答案可能扎心:因为你根本不会说话!
说话谁不会?
但能把话说进人心坎里,能把冲突说成合作,能把对手说成队友——这才是真本事。
《资治通鉴》里还有个更绝的例子。
唐朝安史之乱时,大将郭子仪率军血战收复长安。
有个太监程元振,却天天在皇帝耳边说坏话:郭子仪兵权太大,怕是不稳妥啊!
皇帝心里犯嘀咕,就把郭子仪召回来明升暗降,削了兵权。
换作你,你气不气?
拼死拼活打赢仗,反被小人捅刀子。
但郭子仪接到诏令后做什么?
他二话不说交出兵符,自己关起门来读书种花。
后来国家又危急了,皇帝硬着头皮再请他出山。
你猜他怎么说?
他说:国家需要,我就去。
没有抱怨,没有摆谱,甚至没提当年受的委屈。
为什么?
因为他太清楚了——和小人斗嘴只会降低自己的格局,和国家命运相比,个人委屈不算什么!
结果呢?
皇帝更敬重他,将士更佩服他。
他成了唐朝中兴第一功臣,子孙后代全沾光。
这叫智慧。更是说话的智慧。
现在很多人呢?
受点委屈就要发朋友圈阴阳怪气,
被领导说两句就憋着甩脸子,
和同事意见不合就吵得鸡飞狗跳。
你还觉得自己是真性情?
醒醒吧!
你这是幼稚!
真正会说话的人,早就明白了:
说话不是比谁声大,而是比谁思维清晰。
不是比谁能怼,而是比谁能赢。
我再问你:
你想做那种一开口就招人烦的人?
还是那种一开口就解决问题的人?
答案明摆着对吧。
但怎么做到?
《资治通鉴》早就给你总结好了:
第一,说话要看对象。
你跟老板说话能跟哥们一样吗?
你跟客户沟通能像骂儿子那样吗?
北魏孝文帝迁都时,一堆老臣哭喊反对。
孝文帝没说“你们这些老顽固”,而是说:
朕知道大家舍不得老家,但为了子孙后代能挺直腰板,咱们必须走出去!
他理解他们的情绪,再抬高他们的格局。
结果反对声变小了,支持变多了。
第二,说话要分时机。
别人气头上你去讲道理?
别人正嘚瑟你去泼冷水?
这不叫耿直,这叫缺心眼。
赤壁之战前,东吴群臣都要投降,孙权憋着火没处发。
周瑜深夜求见,不说废话,直接摆出曹操必败的三大证据。
最后加一句:给我三万精兵,我替你干掉他!
为什么深夜谈?因为这时候孙权最清醒。
为什么只说三点?因为说多了记不住。
果然,孙权拔刀砍桌子角:谁再提投降,有如此案!
你看,同样一件事,不同时机不同说法,效果天差地别。
第三,说话要存善意。
不是让你拍马屁,而是带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说。
武则天时期,宰相娄师德被同僚骂作乡巴佬,他笑着说:我不当乡巴佬,谁当呢?
弟弟被外放做官,他问:咱家世代受恩,你出去做官要是有人冒犯你,你咋办?
弟弟说:我忍让就是了。
娄师德点头:你要笑着让它自己化解。
为什么这么能忍?
因为他知道——斗气没用,做成事才有用。
用现在的话说:你要的是赢,而不是赢吵嘴。
现在回到我们自己身上。
想想看,
是不是曾经因为一句话搞砸了项目?
是不是因为不会接话错过了贵人?
是不是因为喋喋不休,吓跑了喜欢的人?
别丧气,现在改还来得及。
从今天起,把说话当成一门手艺来练。
与其抱怨别人不理解你,不如把话说到别人愿意听。
与其怪别人针对你,不如把话说到别人佩服你。
记住:
说话是本能,会说话才是本事。
而最大的本事是——用说话成就自己,也成就别人。
会说话不是圆滑,而是清醒。
你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该闭嘴。
这背后是对人性的洞察,对局势的判断,对自己的掌控。
《资治通鉴》里那些混得最好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说话高手。
因为他们早就悟透了:你的嘴,就是你最好的风水。
来源:观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