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中的“玉韘”真的叫“玉韘”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7 07:04 1

摘要:铭文:“唯十又五年五月既生霸壬午,恭王在周新宫,王射于射庐。史趞曹赐弓、矢、夬、橹、厹、胄、殳。趞曹敢对,曹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休,用作宝鼎,用飨朋友。”

这件古玉叫什么?

玩玉的老铁肯定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商代玉韘呀!”

玉韘?你确定?呵呵,老铁,它不叫“韘”!

那它究竟叫什么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上海博物馆藏

“十五年趞曹鼎”

铭文:“唯十又五年五月既生霸壬午,恭王在周新宫,王射于射庐。史趞曹赐弓、矢、夬、橹、厹、胄、殳。趞曹敢对,曹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休,用作宝鼎,用飨朋友。”

这是西周时期一件青铜鼎上的铭文,铸鼎者叫趞(què)曹,此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鼎铭记载了周恭王在新宫射庐中对趞曹进行了赏赐,趞曹把赏赐的物品用铭文记录了下来。这对西周物名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下面我们看一下铭文的翻译:在周恭王十五年五月的壬午日,王在周新宫举行射箭活动。史官趞曹因表现良好,得到了弓、矢、夬、橹(大盾牌)、厹(qiú,三棱矛)、冑(zhòu,一种头盔)、殳(shū,一种兵器)等赏赐。趞曹为了感谢天子的恩赐,铸造了这件宝鼎,并希望用它来与朋友共享。

在趞曹鼎的铭文中,“夬”与其他赏赐物品(弓、矢、盾、殳等)并列。那么“夬”究竟为何物呢?

“夬”(jué)的本义为射箭时戴在手指上用以钩弦的扳指。古代文献中,“夬”与“觖”通借。“夬”与弓、矢等配套使用,符合射箭活动的特点。“玉夬”的历史可追溯至商代,最早的“玉夬”出土于商代妇好墓。

商代玉夬

考古出土文献中有关“夬”的记载,除了西周金文(注:殷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外,还屡见于东周及战国出土的简册,如仰天湖楚简(7号)“有红组之绥,有骨夬……”又如包山楚简(277号)遣册中也有关于“夬”的记录:“字形从骨……”

商代骨夬

先秦时期“夬”有“拇指夬”和“食指夬”。“拇指夬”自商周起一直沿用至今,“食指夬”则出现在西周晚期,流行于东周或稍后时期。

拇指夬示意图

食指夬示意图

既然有这么多文字记载和实物出土的射箭用扳指为“夬”,那么如今大家耳熟能详、口口相传的“韘”(shè),和它究竟是不是同一物件呢?

《说文》:“韘,射決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韦系著右巨指。从韦、枼声。《詩》曰:童子佩韘。弽,韘或从弓。”朱熹《集传》云:“韘,以象骨为之,著右手大指,所以钩弦而闿体。”更是直接指出“韘”即扳指。

然而,随着现代考古越来越多的发现,再将“韘”与“夬”视同一物,就大大谬误了。

“韘”非“夬”,要先从两个字的原始结构发音说起。第一,扳指材料多为骨质或玉质,而“韘”偏旁是“韦”,韦本意是“熟皮子”,是去毛加工鞣制的兽皮,让其代表骨或玉材质的扳指,颇有些牛头不对马嘴。

第二,汉代以前典籍中表示扳指的词,均从“夬”声。“韘”与“夬”读音并不相近,而且“韘”即谓“夬”,古代典籍少见,只是在汉以后的文献中才出现了将扳指叫“韘”。

第三,从文字构成上看,“韘”从韦旁加枼部,枼多与薄、扁之物相关。《说文》记载:“枼,楄也。薄也。”“韘”本义应为皮韦做成的薄扁之物。那么“韘”究竟是什么呢?

△春秋玉夬

▷春秋玉夬

陕西考古博物馆

战国云纹白玉夬 淄博博物馆藏

战国玉夬

其实东汉时期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此已有明确解释:“(韘)以象骨、韦系,著右巨指。象骨者,决也。韦者,韘也。决之内加韦以护右巨指,不使弦契指而痛”。由此可见,“韘”其实就是皮垫,射箭时衬在扳指中用以保护手指,也兼具防滑耐磨的功能。

再从考古资料来看,上世纪未发掘的包山楚墓共出土两枚“夬”,其中标本2:379内侧残留有皮垫。该皮垫长10厘米、宽0.8厘米、厚0.1厘米,皮垫两侧边缘以黑色丝线锁成宽约0.15厘米的边。锁边采用回缝针法,形成缝线叠压,中脊呈人字形。

包山楚墓出土的“夬”,左图带有皮垫,右图为去掉皮垫之形

包山楚墓出土的皮垫正符合“夬内藉谓之韘”的说法,无疑就是“韘”。幸亏包山楚墓所出皮垫尚未腐烂消失,以此确定“韘”的具体所指。

从古至今,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如果所用的器物坚硬且与皮肤直接接触,还要承受外力时,往往需包裹皮垫以免器物伤及肌肤,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从金文中对“夬”字的考释和《说文解字》中对“韘”的解读,再结合传世文献、考古实物参考对照,我们明白了,“夬”是射箭时所戴的扳指,而“韘”为“夬”中的衬垫,两者结合起来使用才是古人一套完整的射箭用具,名字叫“夬韘”。由此可见,在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夬韘的使用过程中,人们对“夬”和“韘”是有明确区分的,只是后人逐渐忽略了两者的区别,导致大家均以“韘”代“夬”了。

部分出土文献中的“夬”字

“夬”从商代诞生(以考古发现的最早计)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种器物最初的名字,在被历代后人称呼传播时加入了个人的理解和改编,以至于“夬”“韘”不分。

看到这里,你应该知道文章开头图上的玉器,真正的物名叫什么了吧?它叫“玉夬”。而我们常说的“韘形佩”,真正的名字应该叫“夬形佩”。

历史就像宋词里写的那样,“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当你拂去柳烟,推开帘幕看到真相时,内心的满足和充实会带来无限的快乐。

秋山韫玉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