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刻文中文字、国家、文明等与大汶口文明探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22:40 1

摘要:有着东夷文化基础的丁再献研究骨刻文发现,汉字不仅依据动物、飞禽及物体形象而创造了象形文字,就连炎、黄、蚩、颉、昊、颛、彭翦和大禹等东夷人文始祖的形象也成为汉字的原型,甚至还发现了一些半象形、半会意字。

作者:丁再献、丁蕾

引言:

据新华网2011年05月28日报道:有着东夷文化基础的丁再献研究骨刻文发现,汉字不仅依据动物、飞禽及物体形象而创造了象形文字,就连炎、黄、蚩、颉、昊、颛、彭翦和大禹等东夷人文始祖的形象也成为汉字的原型,甚至还发现了一些半象形、半会意字。

根据史料记载,生活在山东以及附近土地上的古人类,最早被称作东夷人。在距今约有近5000年历史的东夷骨刻文字中,相继又破译出了“文”“字”“冶”“国”“家”“城”“邦”“宗”“信”等与文明有关的文字近百个。这些与文明具有重要关联的东夷骨刻文字,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第一章 骨刻文字现世证文明

骨刻千年藏史迹,

荣光五秩证文明。

古文字在世界上有许多种。具代表性的有:古埃及文字,形成于距今5000多年前,遗留到公元前52年,实际使用了1500多年,后改用官语阿拉伯语。玛雅文字遗留的铭文最早的相当于公元前328 年,一直应用到16世纪,使用了1500年左右,后改用官语印第安语。最根本的区别是:这些象形字是高度具象,例如:人就画个人,牛就画头牛,羊就画只羊。而东夷骨刻文字高度抽象化,例如:人字由弯曲的人体形加一撇,两划完成,与现代的人字差别不大;牛字用牛角向里弯表示,三划完成,一直到小篆都没有变化;羊字用向外弯的羊角表达,四划完成一直到小篆也没有显著变化;这同一字的写法理念变化至少相差2000年。而骨刻文从5000年前后创造,一直被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等传承使用到今天从未断流。

中国的古文字也多种,传承至今的有:距今3300~3700年的甲骨文、3100年的金文、2300年左右的小篆和隶书。后来的纳西族东巴文、藏文和蒙文都是1000多年的历史。西夏文字存在了只200多年。

但是,东夷骨刻文字的发现,打破了这一百年定论。研究发现,骨刻文字是从5000年前后东夷人创造,后被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所传承,直至今天连续使用的文字。

东夷骨刻文字的破译,为探寻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关键实物佐证。20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山东、山西、河南、内蒙等地大汶口文化时期遗址中,陆续发现了刻有符号的兽骨、甲骨等遗存,经过十几年研究,学者们成功辨识出“文”“字”“冶”“国”“家”“城”“邦”“宗”“信”等与文明有关的近百个文字。这些文字并非零散的符号,而是具备表意功能、结构稳定的文字体系,其形制虽简,却已承载记录信息、传递观念的核心作用,与后世甲骨文存在明显的传承脉络。

从年代考证来看,这些骨刻文字出土于大汶口文化中后期地层,经碳十四测年,其年代集中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即距今5000年前后。这一时期,东夷地区的原始聚落已发展至较高水平,骨刻文字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社会生产力提升、精神文化需求增长的必然结果。此前,学界对东夷地区文明起源的认知多依赖器物遗存,骨刻文字的破译则填补了文字记载的空白,使该地区文明演进的证据链更为完整,也为重新审视中华文明多元起源格局提供了新视角。

第二章 文字体系构文明根基

一字一形承脉络,

千符千义奠文明。

在2019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从东夷聚落到文明古国》中有论述,主要观点是:东夷人首先进行一系列发明创造,5000年前东夷人创造了文字、冶炼、国家(城邦)、宗教(信仰)符合国际衡量文明通用标准。

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文字是文明时代的首要必备条件,它标志着人类从“结绳记事”的原始阶段,迈入能够系统记录知识、传承经验的文明阶段。东夷骨刻文字中的“文”“字”二字,直接印证了该地区已形成明确的文字认知与使用体系——“文”字构型似人胸前刻绘纹样,象征纹饰与符号的起源,后延伸为文化之文;“字”字则如屋内孕育和教育孩童,寓意符号组合衍生新义,二者共同指向东夷人对文字功能的清晰认知。

从文字功能来看,这些骨刻文字已覆盖多个领域:记录聚落事务的“国”“家”“城”“邦”,反映社会组织形态;表达精神信仰的“宗”,体现宗教祭祀活动;传递人际承诺的“信”,彰显道德观念。文字的系统性使用,使东夷社会的生产经验、祭祀礼仪、管理制度得以跨越时间传递,避免了因口耳相传导致的信息流失,为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奠定了根基。与同时期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相比,东夷骨刻文字虽形制不同,却同样具备“记录文明”的核心功能,证明人类早期文明在文字起源上存在共通规律。

第三章 冶炼技术促文明进阶

烈火熔金生利器,

兴邦冶炼促文明。

从大汶口文化遗迹出土的棺材分析,6000多年前的棺材,形态与现代的棺材差不多,都是用锯分解开的板材,说明6000多年前就有了木工工具,从这一点分析,冶炼术历史还会更早一些时间。

冶炼术的出现,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重大突破,也是雅斯贝斯文明定义中的核心条件之一。大汶口文化中后期,东夷地区的冶炼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骨刻文字中的“冶”字便是直接证据——其构型似火塘旁放置金属器物,左方象征炭火,清晰再现了冶炼场景。考古发现进一步印证,该时期东夷遗址中出土了铜制小刀、锥子等器物,经检测,这些铜器为红铜铸造,部分器物还采用了简单的锻打技术,表明东夷人已掌握从矿石开采、冶炼到器物制作的完整流程。

从山东一些地名可以分析,山东当时是冶炼发达地,如济南的唐冶,潍坊的冶源等都是冶炼的发源地,都有很久的冶炼历史。冶炼技术的普及,对东夷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生产领域,铜制工具的使用大幅提升了农业耕作效率,使粮食产量增加,为人口增长与聚落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在社会组织领域,冶炼所需的矿石资源、劳动力调配,推动了部落联盟的形成,促进了“邦”“国”等政治实体的发展;在文化领域,铜器的稀缺性使其成为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催生了等级分化,进一步推动社会从原始部落向早期国家形态过渡。可以说,冶炼术的兴起,不仅是东夷地区生产力进步的标志,更是文明从“原始”向“成熟”进阶的关键动力。

第四章 城邦形态显文明格局

城市立邦疆界守,

聚民建国定文明。

国家(城邦)的形成,是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它意味着人类社会已从分散的部落联盟,发展为拥有固定疆域、管理机构、等级制度的政治实体。东夷骨刻文字中的“国”字,右边是戈口,左边∪形表示河流,象征着5000年多前的国家是以河为界;“家”“城”“邦”三字,生动展现了该地区的城邦形态——“城”字似四周有围墙的聚落,象征防御设施的完善;“邦”字如两城相依,体现部落联盟的联合;“国”字则在“城”的基础上增加“戈”形,寓意武力守卫疆域;“家”字为屋内有狗和猪,代表个体家庭与农业定居生活。

考古发现与文字记载相互印证:大汶口文化中后期,东夷地区出现了多处大型城址,其中山东滕州西康留遗址、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最为典型。这些城址均有明确的城墙、壕沟等防御设施,城内布局规整,分为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区、祭祀区与墓葬区,部分大型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璧等礼器,反映出明显的等级分化。城址的兴起,不仅为东夷人提供了安全保障,更成为政治权力的中心,推动了管理机构的产生——如负责统筹农业生产的官员、主持祭祀活动的祭司、管理手工业生产的工官等,这些机构的出现,标志着东夷地区已进入早期国家形态,符合雅斯贝斯对“文明时代”的政治维度定义。

第五章 信仰体系塑文明内核

祀祖敬宗传信仰,

崇仁尚礼铸文明。

雅斯贝斯认为,信仰(宗教)是文明的精神内核,它为人类提供了对世界的解释、对道德的规范,是社会凝聚的精神纽带。东夷骨刻文字中的“宗”字,构型似宗庙建筑,屋顶高耸,屋内供奉祖先牌位,直接指向东夷人的祖先崇拜信仰。此外,遗址中出土的陶鼓、玉璋等祭祀器物,以及墓葬中常见的“俯身葬”“二次葬”等葬俗,进一步印证了东夷人存在系统的祭祀活动——祭祀对象包括祖先、天地、山川神灵,祭祀仪式则涵盖祈福、禳灾、庆典等多个场景。

东夷人的信仰体系,对文明发展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在精神层面,祖先崇拜强化了血缘纽带,使分散的个体家庭凝聚为部落共同体,形成“尊祖敬宗”的共同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祭祀活动需专人主持,催生了祭司阶层,他们既是精神领袖,也承担着记录历史、传播知识的职责,成为早期文明的“文化传承者”;在道德层面,信仰中的“敬畏神灵”“恪守祖训”观念,逐渐演化为“信”等道德准则,规范了人际行为,维护了社会秩序。与古埃及对太阳神的崇拜、两河流域对苏美尔诸神的信仰相比,东夷人的信仰虽以祖先崇拜为核心,却同样具备“凝聚社会、规范行为”的文明功能,成为该地区文明延续的精神内核。

结语

东夷骨刻文字的破译,结合大汶口文化中后期的考古遗存,清晰证明:距今5000年前后,东夷地区已完整具备雅斯贝斯文明定义中的四大条件——系统的文字体系、成熟的冶炼技术、规整的城邦形态、稳定的信仰体系。这一结论不仅将东夷地区进入文明时代的时间向前推进,更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东夷板块”的关键空白,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多源共生”的发展格局。

从骨刻文字中的“文”“字”到商周甲骨文,从大汶口铜器到商周青铜文明,从东夷城邦到秦汉统一国家,东夷文明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中原文明、良渚文明等相互交流、融合,共同汇入中华文明的长河。深入研究东夷骨刻文字与大汶口文明,不仅有助于理清早期文明的演进脉络,更能为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包容性提供重要启示,让我们在追溯文明起源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作者简介:

丁再献先生1952年出生于沂南县,字章甫,号北海。著名文化学者、作家、诗人、国家一级书法家。研究员,同时受聘兼任数家院校客座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原古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主任,个人专著5部,最具代表性的是《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先生首先和家兄丁再斌系统破译出东夷骨刻文字,比甲骨文早了 1300 多年。然后又始创了骨刻文字书法艺术、从而改变了中国文字发展历史。2013年通过了省级重大课题立项并结项。丁再献骨刻文书法艺术馆、文化广场等一批东夷骨刻文文旅项目相继建成。

来源:篆刻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