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发现跟我一起跑越野跑的就我自己了。最大的变化就是有了很好的拱门,有了很好的荧屏。跟当时最开始比的时候,只有拉一个横幅的时候,突然我就感觉到就是,两个时代突然交换过来了。希望这个项目越来越好吧。”
“我发现跟我一起跑越野跑的就我自己了。最大的变化就是有了很好的拱门,有了很好的荧屏。跟当时最开始比的时候,只有拉一个横幅的时候,突然我就感觉到就是,两个时代突然交换过来了。希望这个项目越来越好吧。”
——这是2025黄金联赛首站黄岩九峰越野赛前,Salomon签约运动员祁敏在精英选手见面会时说的一段话。
这一席话,不知勾起了多少越野老炮的回忆。此时站在黄岩九峰越野赛起点的祁敏,记忆却溯洄至2016年的首场赛事...那时组委会能够拿出的全部体面,不过是一条在风中尽显寒酸的横幅。两幅画面在时空中交叠,恍若两个时代的无声更迭。
"现在站在起点,发现当年一起跑越野的只剩下我自己了。" 这位1988年出生的越野跑传奇人物,用略带沧桑的口吻回溯往昔。2005 年进入专业队主攻中长跑,2016年首次站上越野赛道的他,与闫龙飞、运艳桥并称 "中国越野跑黄金一代"。这三位相差不过一岁的跑者,在同一时刻点亮了中国越野跑的黎明。
这三位生于1988年前后的跑者,构成了这项运动的黄金坐标系:专业中长跑出身的祁敏以每分钟192步的黄金步频著称;马拉松转项的闫龙飞将公路跑的精准注入山野;而运艳桥在2009年以大三学生身份斩获TNF100亚军的故事,至今仍在跑圈口耳相传。
当运艳桥这位"越野跑哲学家"说出"跑马拉松是放松"的破圈金句时,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这些看似轻描淡写的瞬间,正在书写中国越野跑的正史。
去年宁海越野挑战赛上,冲线后欲脱衣又含笑作罢的祁敏,UTMB终点抱着姥姥落泪的运艳桥,HK100退赛时满脸不甘的闫龙飞,这些定格画面串联起黄金一代的集体记忆。
如果说黄金一代的运动生涯顶点出现在了中国越野跑项目起飞之前的话,那站在祁敏、小桥身后的下一代运动员,申加升、罗灿华、赵家驹、姚妙、向付召等等,则似乎是恰逢其时。
这一批运动员的表现曲线与中国越野跑的发展曲线更加同频。申加升最早签约品牌是Columiba和Garmin;罗灿华、赵家驹则一度是HOKA ONE ONE的当家运动员;姚妙、小丫向付召至今仍然分别是Salmon、HOKA的当家花旦。
如果说先行者是“黄金一代”的话,那不妨用“当今一代”概况这些时代的幸运儿。但在越野跑这一运动生涯很长的项目中,运动员的巅峰时刻却并不会持续太久。
我们甚至于可以说,越野跑运动员是易耗品。在运动能力拐点之后,如何转型,如何继续在行业中生存,这可能是个暂时没有普世答案的问题。
"当年起跑只有一条横幅,现在却有了拱门和荧屏。" 祁敏的感慨背后,是中国越野跑十五年的蜕变。
2006年,老罗(罗锡评)在西湖畔用一条横幅开启了中国商业越野赛的先河。泛黄的老照片里,那条勉强容得下十几人的横幅拱门,与今日黄岩九峰赛场的LED穹顶形成强烈对比。
翻检早期赛事影像,起终点往往就地取材:某棵古树权当计时点,溪边岩石就是补给台。这般质朴场景,与当下动辄百万级搭建费用的赛事现场,构成了极具张力的时空对话。
这种视觉革命的背后,是资本浪潮的推动。当赛事开始用桁架、展板、铁马构建起现代体育场景时,争议也随之而来。
但正如HK100的 "反美学" 成功所揭示的:在铜锣湾户外店领物、在墓地旁冲线的港百,之所以能成为亚洲标杆,在于其浸透山野灵魂的赛事内核。正如武侠小说中返璞归真的绝世高手——招式越简,内力愈深。
站在时代拐点的黄金一代、当今一代,正用各自的方式诠释对这项运动的忠诚。祁敏转型教练,将UTMB冠军基因注入姚妙、张火话等新生代;运艳桥创立 "金色山谷",用赛事执行延续山野情怀;闫龙飞虽饱受伤病困扰,仍在一场场比赛中拼尽全力。
当我们凝视如今越野赛场的声光电设施时,不应忘记那些曾在横幅下起跑的拓荒者。他们用青春丈量的不仅是山野小径,更是中国越野跑从草创到成熟的里程。
正如祁敏所言:"希望这个项目越来越好。" 这不仅是黄金一代的心声,更是所有山野奔跑者共同的期许。当时代的拱门在晨光中闪耀,我们有理由相信,属于中国越野跑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当祁敏们的身影逐渐淡出冠军榜单,他们播下的种子正在新一代跑者脚下延展成路。精英会老去,但山野永远年轻。
来源:菲菲谈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