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博物馆是 “保险箱”!这些文物正和气候灾难正面硬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22:44 1

摘要:一名男孩以“对立平衡”姿势站立,重心落于右腿,一手举至头部,似在调整精致的橄榄冠。他神情高贵沉静,尽显庄重气度。这尊刻画年轻奥林匹亚运动员的青铜雕像,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100年,是少数历经数千年留存至21世纪的真人大小希腊青铜雕像。

地球是一个奇迹

文化|瑞典

2025 年 1 月,洛杉矶的盖蒂别墅(The Getty Villa)遭遇大风助推的帕利塞德大火威胁。|国家地理图片集

一名男孩以“对立平衡”姿势站立,重心落于右腿,一手举至头部,似在调整精致的橄榄冠。他神情高贵沉静,尽显庄重气度。这尊刻画年轻奥林匹亚运动员的青铜雕像,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100年,是少数历经数千年留存至21世纪的真人大小希腊青铜雕像。

然而2025年1月,这尊《胜利青年像》(Statue of a Victorious Youth)险些毁于帕利塞德大火——这场大火席卷洛杉矶,烧毁近7000座建筑。

《胜利青年像》藏于洛杉矶盖蒂别墅(Getty Villa),最终幸免于难。大火吞噬了包括盖蒂别墅近邻在内的数千座建筑,博物馆却几乎完好无损,馆内藏品亦未受损。

“洛杉矶几乎要面对所有类型的灾害,”盖蒂别墅可持续发展总监卡米尔·柯克(Camille Kirk)解释,“我们偶尔还会遭遇飓风。这些灾害并非全由气候变化引发,但气候变化加剧了灾害程度,且它们本身也是这片土地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盖蒂别墅建造之初便考虑到这一点,建筑设计旨在抵御地震、火灾与洪水。它能在帕利塞德大火中幸存,一是得益于提前启动的灌溉系统,二是双层墙体结构可保护艺术品免受高温损害。烟雾也未渗入展厅,因博物馆早已配备专门空气处理系统,能密封每个展厅。

《胜利青年像》得以留存,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未雨绸缪。

《胜利青年像》是一件罕见的希腊青铜雕像,得益于盖蒂团队的未雨绸缪,它在帕利塞德大火中得以保全。|国家地理图片集

随着气候灾害愈发频繁,即便盖蒂别墅这类机构与各国政府已全力保护,人类珍贵遗产仍面临受损或被毁的风险。

肩负保护人类文化记忆使命的策展人与文物修复师,始终在为应对新问题寻找方案。盖蒂别墅、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博物馆等机构,将抵御气候灾难的能力归功于前辈建筑设计的远见;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Mauritshuis)等则寄望于团队应变能力。

面临风险的不只是博物馆,从历史城市公园到著名快速帆船,成千上万处重要遗址都身处险境。从古老岩石壁画到荷兰黄金时代画作,人类文化瑰宝在人类世多变气候面前不堪一击。

有些遭洪水威胁,有些受火灾侵扰——但它们的共同风险,是我们可能失去的东西: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有力证明、共有的艺术史,甚至“人之为人”的核心特质。

有些文化遗产注定无法挽救,洞穴壁画会从岩壁剥落,古老城市终将化为尘土。世间没有“一刀切”的解决方案,每个遗址的守护者都需评估藏品威胁,为可能的灾害做准备。

不过,记录气候变化导致文化遗产损失的策展人、修复师与研究人员,不仅会发出警示,还在竭力保护尚有机会留存的文物。“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焦虑日益加剧,”柯克指出,“这种焦虑部分源于对‘可能失去世界美好’的模糊恐惧。”

“若我们失去考古遗址、建筑遗产与讲述人类故事的文物,便会失去自身的故事与历史,失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联结。”柯克说,“文化的丧失,就是身份的缺失。”这些都是文化遗址与艺术品修复师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有些遗产能留存给后代,有些却因过于脆弱,难逃消失命运。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如何避险

1665年,被称作“代尔夫特的斯芬克斯”的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完成《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幅色彩明亮的作品,刻画了艺术史学家所说的“特罗尼”:人物嘴唇微张,头戴异域头巾,耳戴硕大珍珠,如今已是标志性艺术瑰宝。它现悬挂于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15号展厅,该馆自称“海牙最美丽的博物馆”。

尽管海牙与美术馆有海堤、堤坝、风暴潮屏障和防洪闸门保护,但和荷兰26%的土地一样,这里仍处于海平面以下。保护馆内杰作免受洪水侵袭,是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策展人与修复师的首要任务。

阿根廷第一夫人正与荷兰王后一同参观位于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Mauritshuis)。|国家地理图片集

“我们面临的最可能气候威胁是洪水——极端降雨或西风可能引发海啸,冲破海岸防御设施。”美术馆藏品与研究部门负责人朱迪思·尼森(Judith Niessen)表示,“虽过去从未发生,但我们必须为此做准备。”

美术馆制定了“优先转移清单”,《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及伦勃朗·范·莱因(Rembrandt van Rijn)、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等北欧大师的作品,很可能都在清单之上。针对突发洪水的应对流程还包括:切断电源、修建防洪坝、关闭额外安全门,同时开展灾后培训,涵盖损失评估与除湿设备部署。

尼森指出,安全措施并非一成不变,需根据可能的威胁灵活调整。因美术馆位置脆弱,工作人员必须持续监测威胁,随天气与海平面变化调整策略。

美国珍贵奴隶陶艺家作品的安全屏障

灾害常以剧烈形式降临,比如飓风。无党派非营利组织“气候中心”(Climate Central)2024年研究显示,海洋变暖显著加剧了飓风强度。幸运的是,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博物馆,为曾是奴隶的陶艺家大卫·德雷克(David Drake)的珍贵陶器,筑起了可靠保护——博物馆历史策展人查德·斯图尔特(Chad Stewart)称保护建筑为“棕褐色砖块建成的粗犷主义风格建筑”。

这座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建筑,“从美学上看,公众评价不高”,斯图尔特回忆,曾有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策展人来访,刚下车便说“你们这地方像座漂亮的监狱”。

但在1989年四级飓风“雨果”袭击查尔斯顿时,它表现出色,完好无损。

查尔斯顿博物馆(The Charleston Museum)收藏着全球规模最大的大卫・德雷克(David Drake)陶器公共藏品。德雷克曾是一名奴隶工匠,常在自己的作品上刻下原创诗句。在这件标注日期为1840年7月31日的陶罐上,他提及了自己的奴隶身份,刻着:“戴夫属于迈尔斯先生,这里有烤炉烘烤,有陶罐烧制。”|国家地理图片集

面对这类强风暴,博物馆有固定政策:动员所有部门策展人员,将附属历史建筑内的藏品装箱,转移到主馆安全区域。馆内珍贵的德雷克陶器,在坚固的砖混与钢结构外墙保护下安然无恙。

查尔斯顿博物馆拥有全球公立机构中规模最大的德雷克作品收藏,这些炻器(stoneware)罐子是馆内核心藏品。 “德雷克陶器的文化价值,核心在于他的故事。”斯图尔特说。德雷克身为奴隶时学会陶艺,尽管当时法律禁止奴隶识字,他却偷偷掌握了读写能力。

他的许多手工陶罐上,都刻有自己创作的诗句,比如1840年7月31日制作的罐子上写着:“戴夫属于迈尔斯先生,这里有烤炉烘烤,有陶罐烧制。”“他敢于提及自己的奴隶身份,这在当时罕见且有力量。” “我们的建筑设计时就考虑了飓风防护,”斯图尔特补充,“大卫·德雷克的陶器被存放在尽可能安全的区域。”

文艺复兴花园如何与海水“对抗”

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比斯坎湾博物馆与花园,正面临海平面上升的威胁。这座1916年建造的豪宅是美国国家历史地标,位于海平面之上,距比斯坎湾仅100英尺(约30.5米),而比斯坎湾受海平面上升影响尤为严重。

“我们要应对风暴、降雨、虫害,气候调控也是大挑战。”博物馆首席修复师德维娜·库·雅各比(Davina Kuh Jakobi)表示,他们不仅要对抗白蚁和船蛆,还得看着海水逐渐逼近这座文艺复兴风格的花园与庭院。

“我们处于全球受气候变化与海平面上升威胁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且是该城市中最脆弱的区域。”园艺师伊恩·辛普金斯(Ian Simpkins)说,“过去并非没有灾害,但如今灾害的影响和严重程度都在升级。”

辛普金斯在此工作18年多,他发现高潮位水位明显上升,尤其春秋两季。曾从未被淹的剧院花园,如今每年都会被洪水淹没数月;海洋花园也频繁遭淹,水位上升威胁着内外雕像,遍布场地的壁画也因海水入侵面临损坏。

“这里的石材质地软且多孔,比其他石灰岩风化更快。”库·雅各比说。 为保护此处,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提供拨款建造更高海堤;辛普金斯团队则寻找能抵御洪水与土壤高盐度的植物品种。但海平面持续上升,要守护这座展现镀金时代晚期艺术与奢华的建筑,人们能做的十分有限。

“海平面上升不会放缓,50或80年后,花园可能完全被淹,无法行走;豪宅或许留存,却会变成孤岛。”辛普金斯说。

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的冬季居所 “西塔里埃森”(Taliesin West),火灾始终是负责管理该遗址的基金会长期担忧的问题。|国家地理图片集

百年帆船如何抵御酷暑

伦敦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旁,19世纪运茶快速帆船“卡蒂萨克号”(Cutty Sark)——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停靠在泰晤士河岸边。

船舶维护技师玛迪·菲利普斯(Maddie Phillips)正为极端高温忧心。 自1954年起,这艘曾是海上最快的帆船便停放在干船坞,已有超1700万名游客登上甲板。尽管洪水与过度旅游是长期担忧,但菲利普斯最担心的是帆船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的威胁。

“船体下半部分被玻璃结构包裹,导致船体处于不同温度环境,有些船板一端暴露在外,另一端却在温控环境中。”

这种不均衡暴露,使木材冷热收缩膨胀速度不同。保持船体材料湿度稳定至关重要,可夏季高温时这绝非易事。“如今气温比以往更高,木材收缩加剧;干旱后常突降暴雨,导致船体进水更严重,损害船体结构。”菲利普斯说,工作人员每天都会为船板浇水,缓解木材“收缩-膨胀”循环,保护百年木材。

虽核心工作是保护现有船体材料,但部分材料更换仍不可避免。工作人员会尽可能用回收木材和传统工艺修复船体。“这些是保护帆船最具环境可持续性的方式,”菲利普斯说,“但柚木、麻绳等材料如今很难获取。”

印尼洞穴壁画的消失危机

在印度尼西亚一个偏僻山谷的石灰岩洞穴里,藏着一幅疣猪壁画。这是史前人类用矿物颜料绘制的作品之一,装饰着马洛斯-庞凯普地区的洞穴墙壁——该地区位于望加锡市以北约一小时车程处。

这片喀斯特地貌由水流侵蚀石灰岩形成,有天坑、地下溪流、洞穴网络与高耸的塔状山丘。马洛斯-庞凯普的特殊之处,在于洞穴内的壁画——它们可追溯至5.12万年前,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具象壁画。

与仅约1.7万年历史的拉斯科洞穴壁画不同,这里的壁画让我们得以窥见远古祖先的思想:一只硕大野猪,鼻子微张,周围有三个姿态各异的人形,均用红赭石绘制。

专家认为,这些壁画推翻了“人类智慧与创造力起源于欧洲”的旧观点,改写了人类想象力发展的叙事。 “直到过去十年,科学分析才证实印尼岩石壁画超4万年历史,如今更有证据显示部分壁画超5万年。”澳大利亚格里菲斯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考古科学家吉莉安·亨特利(Jillian Huntley)解释。

2023年,亨特利与格里菲斯大学同事发表研究称,壁画正受盐风化严重破坏——这是岩石崩解的物理过程,而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高温加剧了这一现象。水分将盐分带到洞穴墙壁,蒸发后留下盐晶;温度湿度波动时,盐晶收缩膨胀,对岩石产生压力。

“盐水附着在壁画上,会让石灰岩成粉形成坑洼,或导致壁画剥落,相当于把洞穴古老表层从岩壁上剥离。”亨特利说。 一旦损害发生便无法逆转。

“我们正面临失去与‘人之为人’核心特质相关的关键证据的风险。”亨特利说,减轻损害的唯一方法是立即采取全球行动,且目前人们尚未完成对马洛斯-庞凯普壁画网络的记录,“我们还未完全理解这部分人类共同的历史。”

佩特拉古城的“腐烂”困境

约旦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佩特拉古城,红色岩石正逐渐崩塌。这座由纳巴泰人在公元前4世纪开凿岩石建造的古城,公元106年罗马人入侵征服后仍延续了一段繁荣。

尽管部分遗迹在地下保存完好,让考古学家能还原其昔日风貌,但遗址大部分区域已严重受损。“当年工匠能雕刻出边缘如刀锋的花卉图案,”阿肯色大学(University of Arkansas)地球科学教授汤姆·帕拉迪斯(Tom Paradise)说,“如今在佩特拉,这些细节已完全消失,风化让所有雕刻都变得圆润模糊。”

他比喻道:“就像装饰精美的蛋糕被雨水浸泡过一样。” 佩特拉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游客。帕拉迪斯研究古城超30年,他发现佩特拉的罗马剧场过去30年的磨损,比之前几个世纪加起来还严重。

“罪魁祸首是鞋子,”他说,“现在的鞋子抓地力强,对岩石磨损更快——为防滑设计的纹理橡胶鞋底,比传统皮底凉鞋磨损岩石的速度快得多。” 若不是鞋子,威胁便来自游客的呼吸。佩特拉周边环境愈发干旱,这本对岩石遗迹有利,但数百名游客在遗址内活动时,情况截然不同。

“游客会让墓穴内湿度变化50%,”帕拉迪斯说,“湿度波动本属正常,但如今变化速度过快,加剧了岩石分解,也就是‘岩石腐烂’。”

“想到佩特拉、乐山大佛、吴哥窟、泰姬陵这些建筑遗产,正以超出预期的速度‘腐烂’,我就感到恐惧。”帕拉迪斯说,“它们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消失了就再也没有了,可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波士顿“翡翠项链”的物种入侵警报

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Arnold Arboretum)园艺与景观总监罗德尼·伊森(Rodney Eason)表示,美国各地城市公园与花园,都在承受气候变化的压力。

美国景观设计师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设计的波士顿“翡翠项链”(Emerald Necklace)公园系统,正受到入侵物种、干旱与山毛榉叶病的多重威胁。|国家地理图片集

阿诺德树木园是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翡翠项链”(Emerald Necklace)公园系统的一部分——该系统由美国景观设计师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在19世纪末设计,旨在用绿色环绕整座城市。它既是展示数千种木本植物的“树木博物馆”,也是占地281英亩、对公众免费开放的休闲场所。

但伊森指出,在园内存活数百年的植物正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主要源于夏季愈发炎热、冬季依旧严寒——“夏季温度更高,冬季寒冷程度与前几十年持平甚至更甚”,再加上“新病虫害的出现”,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树木的生存危机。

过去十年间,园内树木饱受干旱、严寒、山毛榉树皮病困扰,最近又遭遇山毛榉叶病——这种由“从亚洲传入美国的线虫”引发的疾病,可能导致树木死亡。阿诺德树木园的工作人员仍在摸索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尽管他们持续扩大植物收藏、监测生长状况并加强保护,但一棵200年树龄的古树一旦消失,便再也无法替代。

伊森认为,若“翡翠项链”消失,人类将变得“像《机器人总动员》里的角色”——他提及皮克斯这部动画电影,其故事设定在遥远未来,人类因地球不适宜居住而被迫离开。“我们需要绿色空间,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早就明白这一点。”伊森说。

撰文:Katy Kelleher

编译:Arvin

校对:钱思琦

版式设计:钱思琦

点点,谢谢关注。

伸出小手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