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观察 | 卫星超级工厂的几个思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7 05:01 1

摘要:目前国内商业卫星的平均寿命为5~8年,而星座组网通常需要数百、数千乃至上万颗卫星。因此,理论上,星座运营商需要持续补星以完成组网需求及维持网络稳定。

目前国内商业卫星的平均寿命为5~8年,而星座组网通常需要数百、数千乃至上万颗卫星。因此,理论上,星座运营商需要持续补星以完成组网需求及维持网络稳定。

卫星超级工厂的几个思考

文 | 杨艳

近年来,卫星超级工厂在全国多地展开布局,既显示了中国商业航天的产业抱负,但也暴露出行业快速发展中的深层挑战与潜在风险。

概括而言,卫星超级工厂热潮背后,“供给端爆发式增长与需求端疲软”的核心矛盾,资本驱动下的泡沫隐忧,以及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凸显出产业生态与商业模式的一些结构性失衡。

短期来看,在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合力驱动下,星座建设和补星需求会支撑部分工厂的运营;但从长期来看,若应用端市场未能打开并形成规模,预计将在未来3~5年后进入商业模式与行业洗牌的临界点。高投入与低盈利甚至负盈利,技术同质化与供应链瓶颈,以及国际竞争压力与标准壁垒制约等结构性矛盾将导致仅有少数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能够存活下来。

由此,我们不得不在看似繁荣的表象下,对未来可能的挑战与风险进行一些思考。

思考一C端市场的现实困境

目前,卫星通信、导航、遥感(通导遥一体化)在C端市场的渗透率仍然很低。而造成这一困境的因素大致包括:

01

成本与技术限制

成为C端渗透的核心壁垒

首先是设备成本高昂。卫星通信终端价格普遍在万元以上,远超普通消费者承受能力。

其次是技术适配性不足。传统卫星终端重达数公斤,且操作复杂,难以适应消费电子轻量化和便利化需求。

第三是数据服务时效性存在短板。“即时遥感”需时间分辨率低于0.5小时,但现有星座因星间通信能力不足,数据调用延迟严重。而满足时效性的定制化遥感图像价格大多超万元,非定制产品更新频率不足,企业不得不转向免费公开数据。

02市场需求与商业模式错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场景碎片化与伪需求并存

西部牧民、沿海渔民、应急救援等场景虽存在刚需,但用户分散且付费意愿低。


生态闭环未形成

星链通过“卫星制造-发射-用户订阅”闭环实现现金流平衡,而国内星座尚未打通全链条。政府订单占比高,企业营收依赖军方、海事等传统客户,C端收入贡献极低。


地面网络挤压生存空间

中国4G/5G覆盖率全球领先,卫星互联网需差异化竞争。例如,低空经济需卫星补盲,但相关标准尚未统一;车联网场景潜力巨大,但需突破定位精度与低时延技术瓶颈。

03产业链协同与生态培育滞后

上游技术瓶颈制约:集成度低导致整星成本失控;遥感算法与AI融合不足,数据附加值低,难以支撑新兴场景拓展。

中游服务能力薄弱:遥感企业从toG向toB转型困难,智慧农业等新市场需“数据+决策”一体化服务,现有企业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下游用户培育缺失:普通消费者对卫星通信认知度极低,市场营销依赖手机厂商,但终端普及率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思考二资本能否倒逼应用突破?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解决低轨星座的规模化悖论问题。

理论上,大规模星座建设可以降低单颗卫星成本(如SpaceX的批量化生产模式),并推动终端设备的降价。但问题在于,目前国内低轨星座的主要客户仍是政府和行业,消费市场、规模应用在哪里?谁在研究或深挖以寻求这个方面的突破?如果没有大众市场,各种研究报告中所提到的市场需求是否真实存在?

更关键的是,若多家企业同时建设星座,必将导致低轨轨道资源争夺加剧;而另一面则必须面对实际商业回报的问题。如果答案不明朗,这样的竞争格局是否健康?

而资本市场的非理性繁荣正催生产能过剩风险。最新数据显示,已立项的数十个卫星产业园规划年产能合计突破3,000-4,000颗,已达到或超过G60星座、千帆计划等国内星座近几年建设需求。这种供需张力的紧绷可能导致一些潜在风险,如成本下降曲线远低于产能扩张速度造成的利润空间压缩;重复建设致使研发投入分散造成技术迭代速度滞后;政府补贴依赖症加重等等。

思考三资金链困局与商业航天的生存矛盾01资金依赖与风险敞口

首先是融资结构失衡。 当前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基本上依赖一级市场融资。这种“输血式生存”意味着企业抗风险能力极低。以目前企业资金链完全依赖融资及地方政府的投入来看,若融资环境收紧或降温,地方政府的补贴不能够持续,那么绝大多数企业则可能面临资金断裂风险。星座运营商又无法盈利,那么,订单可能随市场波动而剧烈变化甚至骤减。

还需要重视政府补贴的可持续性问题。地方政府通过税收减免、设备采购补贴支撑卫星工厂运营,但2025年多地财政预算显示,商业航天专项基金规模大幅缩减,政策红利消退的风险随时可能来临。

02资本驱动与技术迭代的冲突

资本短期性与技术长周期的矛盾导致资本更关注短期可见成果,而忽视核心技术突破。大部分VC基金存续期仅7年,迫使企业转向低门槛领域,导致扎堆通信卫星的同质化竞争。

而应用市场滞后引发的“产能堰塞湖”,极可能导致资本的低效和产能的闲置。

当前卫星工厂产能利用率仅一半左右,规划产能已超过实际需求,剩余产能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兜底采购。若卫星互联网、自动驾驶高精定位等应用未达预期,数年后产能闲置的情况可能更严重。

资本可以加速技术迭代,但真正的应用突破仍需企业自身去开创并最终依赖市场需求。

一个可行的策略就是国有资本战略介入,通过推动中国移动、联通等运营商战略持股商业航天企业,锁定卫星带宽采购长单;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定向注资,重点支持核心技术突破;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导航天国企与民企成立合资公司等措施,集多方之力主推2~3家商业航天企业的发展,并集中部分重要力量推进应用市场的突破,则产能过剩风险,有望化解。

但在大型资本没有进入之前,仅靠融资支撑,情况很难乐观。华为这样的优秀企业,尚反复强调发展危机,新兴产业更要有深刻的忧患意识与超前的思考和布局。可以预见的是,若能实现大型资本深度介入,形成“国家队+民营龙头+社会资本”的三角支撑结构,核心应用渗透率大幅提升以及发射成本的颠覆性降低,行业进入大规模整合期尚属比较乐观的走势。

思考四

超级工厂的超级订单问题

——补星需求与产能匹配的深层矛盾

目前国内商业卫星的平均寿命为5~8年,也就是以5~8年为周期再次发射同等数量的卫星。而星座组网通常需要数百至数万颗卫星。因此,理论上,在组网计划不变,组网计划顺利的前提下,星座运营商需要持续补星以完成组网需求及维持网络稳定。因此,“星座补星需求”听上去,逻辑上是说得通的。但现实上却存在理论需求与市场集中度的矛盾,即实际需求高度集中于头部企业,但其自建产能形成“自产自用”闭环,挤压了第三方订单空间。而腰部及长尾星座需求不足,中小星座年补星需求较低,何以支撑分散的超级工厂产能?

还需要注意的是,技术迭代对补星量的稀释效应,卫星寿命延长和可靠性增强,导致补星需求低于预期。

因此,若不能形成“应用端补贴+技术端并购”的双向机制,超级工厂的产能过剩风险是相当现实而紧迫的。

思考五

卫星超级工厂的

生态带动逻辑与现实挑战

超级工厂的潜在风险,首先是产业链协同与重复建设的矛盾。地方政府的期待是希望卫星超级工厂能带动核心元器件、地面设备、数据服务等上下游产业。但现实挑战是,技术壁垒限制协同深度,卫星制造核心部件仍依赖少数军工供应链或进口。民营企业短期内如果难以突破,那么,地方政府规划的“芯片-整星-应用”产业链就难以形成闭环。

而生态的“空心化”,导致地方政府理想的“卫星制造带动地面设备、数据服务”目标,因应用端市场未打开而难以兑现。甚至在实际运营中仍依赖政策补贴采购卫星,不仅难以带动,反而成为负担。

其次是市场容量问题。若全国建设十几个甚至更多超级工厂导致产能过剩,如何在短期繁荣与长期调整的矛盾中寻找到突破口?

第三是国际竞争压力。SpaceX的星链已占据先发优势,国内企业若仅靠政策扶持,那么,到底如何做,才能在全球市场形成竞争力?

思考六未来走势与可能性先谈乐观情景:应用突破与行业良性循环

6G空天地一体化网络落地,国内头部星座与地面5G/6G网络深度融合,形成“全球覆盖+低时延+高带宽”的通信能力,支撑无人机物流、低空经济等新兴场景。星地融合网络创造千亿级市场,覆盖航空互联网、应急通信等刚需领域。

遥感数据商业化爆发,农业、环保、能源监测等领域的遥感数据需求激增,卫星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建立并完善。

国家政策持续加码,国家队与民营龙头协同,形成“制造-发射-服务”全产业链闭环。可复用火箭发射效率可支撑万星组网计划。

再谈悲观情景:资本退潮与行业洗牌

融资环境恶化与IPO受阻。当前商业航天企业主要依赖一级市场融资,若科创板上市门槛提高,头部企业估值泡沫可能破裂。而应用端如不能突破,企业现金流或将断裂。

地方政府退出。若地方财政缩减专项基金,依赖补贴的卫星制造项目将面临烂尾风险。

国际竞争失利。 SpaceX星链已占据全球80%低轨频轨资源,若国内星座无法在成本和全球化服务上突破,可能被迫收缩至政府专网市场。

最后,谈谈最可能的中期走势:结构性分化与整合

2025年起国内低轨星座开始进入密集发射期,但若应用端不能突破,2026年后可能出现行业整合信号,如部分企业被收购或退出。2027年后进入星座建设高峰期,超级工厂订单充足(主要来自国家队和头部商业公司)。2028年后,若应用迟迟未有突破,行业可能步入大的调整期,超级工厂产能利用率下降,面临大整合和大洗牌。行业大概率将在未来几年经历“产能扩张-应用验证-整合淘汰”的生死周期。

超级工厂模式在产业集聚和效率提升上的确具备理论合理性,但其生态故事能否持续,关键在于市场需求是否真实存在。商业航天作为典型的高技术、长周期、高投入行业,若盲目套用“超级工厂”逻辑而不深耕市场需求,最终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行业泡沫。

商业航天的C端破局需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双向奔赴。超级工厂模式需要能与真实消费场景深度融合,方能避免沦为一哄而上的产业泡沫和资本游戏。

本文提出以上的思考,目的是期待,哪怕有一家商业航天企业,能够真正深入地研究、探索、挖掘C端市场的突破,并能够积极投入到其中,则产业未来更加可期。

>End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主笔记者:李刚、魏兴、张雪松、霍剑、乐瑜、稻子、赵栋策划部:杨艳、若㼆、李真子视觉总监:董泞专业摄影:冯小京、宋伟设计部:顾锰、潘希峎、杨小明行政部:姜河、林紫业务部:王锦熙、瑾怡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等事宜,商务合作;展览展厅设计、企业VI/CI及室内设计、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杂志订阅,
· 会议活动部负责人乔颢益、许克新、董今福· 本平台签约设计公司:一画开天(北京)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来源:卫星与网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