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亏损上千万,全国陷关停潮!曾经爆火的客运站,真的要消失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21:34 1

摘要:这个车站曾经是华中交通的心脏,春运时人流排起的长龙能把售票大厅挤得水泄不通,买张票得提前一周托关系,如今却在日均不足百人的冷清中走到了终点。

2024年秋,运行了整整40年的武汉傅家坡客运站彻底谢幕。

这个车站曾经是华中交通的心脏,春运时人流排起的长龙能把售票大厅挤得水泄不通,买张票得提前一周托关系,如今却在日均不足百人的冷清中走到了终点。

而且,这并不是孤例。全国各地的大型车站一个接一个停运或转型,售票窗口关了灯,候车大厅空空荡荡。

那些曾经热闹的站台,逐渐成了记忆里的老照片。

很多人可能不敢相信,短短十来年,中国的公路客运从万人空巷跌到无人问津。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01

如果把时间拨回到2010年前后,长途大巴仍是普通人出行最常见的方式。

春运一到,全国各地的汽车站就成了最大的人潮聚集点。

年轻人扛着行李箱,父母手里提着大包小包,怀里还抱着孩子,队伍能蜿蜒几百米,窗外寒风刺骨,队伍里的热气却能让玻璃上结满水雾。

那时候的汽车站,不只是交通枢纽,更是连接城乡的生命线。

对于没有铁路经过的小城镇,汽车站就是唯一的窗口。

候车厅的广播声、检票员急促的喊话,还有那辆辆冒着黑烟驶出站口的大巴,构成了几代人的出行记忆。

然而,这种场景正在迅速消失。

今天你再走进很多客运站,看到的可能只是几台布满灰尘的自助售票机。

门口的保安百无聊赖地玩手机,停车场里零星停着几辆老旧大巴,更多的位置已经长满了荒草。

02

汽车站的没落,并不是偶然。背后有三股力量合力推动,让长途大巴一步步丧失竞争力。

最直接的冲击来自高铁。

过去大巴车时速六七十公里,路上要走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如今高铁“呼”地一下,几十分钟就能到。

北京到天津,开通京津城际后,大巴客流量骤降七成。

郑渝高铁通车当年,沿线的长途汽车班次减少近一半,速度的碾压,让大巴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另一股力量是私家车的普及,十几年前,开车还是奢侈的象征,而现在几乎是家庭的标配。

到2023年,全国汽车保有量突破三亿辆,平均五个人里就有一辆车。

节假日高速路上的长龙,就是对大巴客源的最好解释,大家宁愿自己开,也懒得挤车站。

最后一击来自网约车。滴滴、花小猪、曹操出行等等,这些平台让出行变得像点外卖一样简单。

拿出手机下单,车能直接开到家门口,再送你到目的地,不用转车,不用排队,不用忍受陌生人的拥挤。

相比之下,客运站那种必须集中到一个点、再统一发车的模式,显得笨拙而落伍。

03

硬件落后,是客运站最大的软肋。

很多车子仍然是二十年前的老旧车型,座椅拥挤、空气不流通,车厢里的味道让人头晕。

司机为了抢客,会在路边随意停车揽客,乘客的安全感可想而知。

相比之下,高铁提供的是宽敞明亮的车厢、稳定的时刻表、整洁的环境。

网约车则是个性化的服务,可以自由选择车型,享受即时响应。谁还愿意花同样的钱,去车站挤一辆慢吞吞的大巴?

运营成本的压力也让客运站喘不过气。

与铁路、航空的规模化不同,大巴更多依赖个体承包和小企业运作。

客流锐减之后,每发一辆车几乎就是赔钱。

有人算过账,一辆车跑一趟亏三百,全靠政府补贴才能勉强维持。许多站点一年亏损上千万,继续下去根本看不到希望。

04

虽然客运行业整体在走下坡路,但并不是所有车站都在等死,各地已经出现了不少转型尝试。

河南提出站点巴士新模式,在城市社区和商圈设立固定的招呼站,乘客可以通过手机预约,车辆按需调度。

这让车辆的实载率明显提升,部分线路的客流量甚至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

广东的思路则是把客运站变成“客货邮”综合体。

既然人少了,那就让货来填补。车站空出来的空间,被改造成物流分拨中心和快递中转点。

数据显示,仅2023年,全省客运站的物流收入就同比增长了一倍多。

在武汉,宏基客运站把候车厅改造为城市候机楼,引入航空公司值机服务。

许昌则利用站点做旅游集散中心,开设直达泰山的夜爬专线,周末时甚至一票难求。

吉林公主岭的模式更彻底,把客运、物流、电商和金融打包到一起,形成复合型收入结构,车站已经从单纯卖票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商业平台。

05

很多人可能会问,既然高铁、网约车、私家车已经满足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客运站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答案是肯定的,对于大城市的人来说,出行选择很多,但在偏远乡村,客运班车依旧是唯一的通道。

比如四川凉山,很多村子每周只有两班大巴,老人们不会用智能手机叫车,也没有私家车,能靠的只有这一趟班车。

没有客运站,就意味着他们连看病、探亲都成了难题。

此外,客运站在春运和黄金周等高峰时期,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2024年国庆为例,郑州北站在一天内就送走了两万多人,票价上浮三成依旧被抢光。

这说明需求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呈现出“潮汐式”的特征。

06

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行业还有新的想象空间。

比亚迪等企业已经推出续航超过500公里的电动大巴,运营成本比燃油车降低四成。

江苏的一些公司用智能调度系统,让空车率从三成多降到一成多。

更具革命性的是自动驾驶。宇通已经在河南测试L4级自动驾驶小巴士,一旦大规模推广,短途出行的规则可能彻底改写。

真正的关键在于,车站要不要固守交通节点的身份,还是主动转型成服务平台。

如果能精准满足“最后一公里”的需求,并与物流、旅游、商业等结合,客运站完全可能在新时代重新找到价值。

07

傅家坡车站关门时,一位老人拖着行李箱感慨,说车站会变,但回家的路不会消失。

这句话或许就是客运行业最真实的写照。

传统客运站的落幕,并不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彻底消亡,而是说明交通网络在进化。

人们追求的是更快、更便捷、更舒适的出行方式,谁能提供这种体验,谁就能赢得市场。

从人潮涌动到门可罗雀,客运站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与衰落。

未来它们可能不再是单一的车站,而会变成复合型的生活和服务中心。

对于普通人来说,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你在外多远,依旧有一条顺畅的路,把你送回家。

来源:高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