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女知青的婚礼:18岁上海姑娘用《毛选》当贺礼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21:33 1

摘要:1970年冬的北大荒,北风卷着雪粒子砸在脸上,18岁的李淑芬裹着补丁棉袄,扛着20斤玉米种子袋往仓库走。棉鞋漏了,脚趾头冻得发麻,呼出的白气瞬间结成霜——这是她来向阳公社三队半年,最疼的一次。

北大荒女知青的婚礼:18岁上海姑娘用《毛选》当贺礼,嫁了个把自己捧在手心的本地人

1970年冬的北大荒,北风卷着雪粒子砸在脸上,18岁的李淑芬裹着补丁棉袄,扛着20斤玉米种子袋往仓库走。棉鞋漏了,脚趾头冻得发麻,呼出的白气瞬间结成霜——这是她来向阳公社三队半年,最疼的一次。

她是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姑娘,以前连煤球都没摸过。来之前想着“建设边疆”,可挑水挑得腰直不起来,翻地翻得手掌全是血泡,晚上躺地铺上想妈妈,眼泪把枕头浸湿半块。

队里的王贵林盯上她了。这22岁的小伙子个子不高,胳膊粗得像檩条,每天收工默默帮她扛麻袋,路过食堂塞给她热窝窝头:“垫垫肚子,别饿坏。”有天她发烧,王贵林裹着羊皮袄跑五里地找医生,背她回宿舍时,耳朵冻得通红。

烧退那天,李淑芬看着他蹲在灶前烧火,突然红了脸。队长找她谈:“淑芬,你也20了,王贵林实在,跟着他能踏实。”她攥着衣角,想起妈妈说“要找有文化的”,可王贵林只念到小学三年级。

后来王贵林托人带话:“攒了布票做新棉裤,要不咱办婚礼?不用铺张。”李淑芬哭了——昨天挑水,他把绳子往自己肩上挪了三次;今天早饭,他留了半块玉米饼在她枕头边。

婚礼定在腊月二十三。知青点姐妹凑钱买了套《毛选》,红绸子包着当贺礼。大家把工装洗得发白,李淑芬用仅有的雪花膏擦了脸,梳麻花辫时,辫梢系上从上海带来的红绳。

坐牛车去三队,木板凳垫了破棉絮还是硌屁股。雪地上留下一串深辙印,李淑芬望着远处屯子,想起上海外滩的灯,可此刻心里居然有点热——王贵林骑在牛背上,冲她喊:“别冻着,到家喝热粥!”

三队仓库当礼堂,墙上挂着毛主席像,八仙桌上摆着散装水果糖和炒瓜子。社员挤在两边笑,王贵林穿新棉裤,裤腿沾着泥,站在台上手直抖:“我会好好照顾淑芬,不让她受委屈。”

李淑芬穿洗白的工装,头上插了朵野菊花。接过红本本时,她看见照片里自己有点胖(最近吃胖了),王贵林笑得露出缺门牙——这是她见过最甜的笑。

晚上社员送来玉米粥和酸菜,王贵林把她抱上炕,炕烧得热乎。他从怀里掏出银镯子:“奶奶传的,说给孙媳妇。”镯子旧,可戴在手上刚好,暖得她想哭。

后来日子慢慢顺了。和王贵林一起扶犁,他裹着她的手教方向;冬天捡柴,他把柴往她怀里塞:“你身子弱,别冻着”;春天播种,她点籽,他扶耧,说“淑芬,你点的行真直”。

她给家里写信:“嫁人了,丈夫对我好,能吃饱。”妈妈回信:“只要你过得好,我们放心。”她把信压在枕头下,偶尔拿出来看,眼泪晕开墨迹。

知青姐妹偶尔来看她。张红梅嫁了木匠,陈秀兰嫁了会计,大家坐一起吃贴饼子,聊上海往事,有的哭有的笑,可都不后悔。

1978年返城潮开始,有人劝她回上海:“能找工作。”她望着窗外劈柴的王贵林,摇头:“这里有家,有孩子,我不走。”

现在李淑芬70多了,住在北大荒小镇。孙子在县城上学,王贵林去年走了。她常拿出《毛选》,摸红绸子想起腊月二十三的婚礼,想起王贵林冻红的耳朵,想起他说“一辈子对你好”。

这些女知青的婚姻,不是童话,是时代洪流里找的避风港。她们放弃上海繁华,扎根黑土地,用青春换安稳,用真心换爱情。她们的故事,是北大荒的温度,是一代知青的回忆,是那个年代最实在的活着。

文献来源:

1. 《中国知青史·大潮》(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

2. 黑龙江省档案馆藏《1970年向阳公社婚姻登记材料》

3. 口述史:《北大荒知青的婚姻与生活》(《纵横》杂志2020年第3期)

4. 访谈记录:2018年10月采访李淑芬老人(时年75岁,现居黑龙江省嫩江市)

来源:与历史人物相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