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4日晚间黄金时段,重庆卫视《最美的你》第二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温情启幕。节目以双线叙事的艺术手法,生动勾勒出重庆北碚东升村与云南澜沧老达保寨这两个地理相隔千里却精神共振的乡村振兴图景——前者以艺术赋能乡村建设,在稻田与农家庭院的交响中谱写独特振兴曲;后
9月14日晚间黄金时段,重庆卫视《最美的你》第二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温情启幕。节目以双线叙事的艺术手法,生动勾勒出重庆北碚东升村与云南澜沧老达保寨这两个地理相隔千里却精神共振的乡村振兴图景——前者以艺术赋能乡村建设,在稻田与农家庭院的交响中谱写独特振兴曲;后者借民族音乐破局,让拉祜族的歌声穿透彩云之南的层峦叠嶂,在青山绿水间踏出致富新节拍。两段叙事虽地域风貌迥异,却共同演绎着“文化兴村”的时代命题。
值得关注的是,东升村90后带头人江洪流与老达保寨80后文艺领军人李娜倮的青春身影,恰似两股清泉注入乡村振兴的沃土。他们以年轻视角重构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方式,用创新思维激活文化基因的当代价值。这种由新生代主导的叙事视角,赋予节目鲜活的青春气质与蓬勃的时代张力,塑造了乡村振兴题材的全新表达范式,更彰显了主流媒体在时代命题下的创作自觉与艺术担当。
一、多模态叙事:纪实与综艺的深度融合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在节目形态上突破了传统纪实访谈的单一模式,创造性地构建了“纪实+访谈+外景体验+综艺元素”的复合叙事体系。这种多模态叙事策略不仅丰富了节目的视觉层次,更增强了内容的沉浸感与代入感。
年轻人是本期节目的主角,而节目的“美丽探寻员”的设置体现了“媒介角色”的创新设计。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持人或记者,而是带有观众视角的青年“体验者”与“发现者”。通过他们的眼睛,观众得以跨越地理阻隔,亲身感受东升村的艺术氛围和老达保寨的音乐魅力。这种视角设计巧妙地消解了传统典型宣传的隔阂感,创造了更为平等的传播关系。
在第二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节目外景拍摄环节中,“美丽探寻员”乘坐滑翔伞从空中俯瞰东升村,带着观众一起直观地感受到东升村作为一个艺术村独到的美。在老达保寨的拍摄中,“美丽探寻员”手持摄影机与摄影师的拍摄相结合,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现了当地拉祜族的美丽风光和民族歌舞的原始活力,将乡村题材从传统的“土味”叙事中解放出来,赋予了其更加时尚和生动的视觉表达。
二、叙事节奏与视觉语言的艺术把控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这期节目在叙事结构上展现了成熟的多维表达能力。通过演播室访谈、外景纪实、历史资料和现场表演的多层次交错,构建了一个立体而富有张力的叙事场域。
时间维度的处理上,节目采用了“双线叙事”策略。一条线是现在时的演播室对话与现场展示,另一条线是通过VCR回顾的发展历程。在东升村的段落中,通过对比2018年的破败村庄与现在的艺术乡村,形成了强烈的时间对比;在老达保寨的叙事中,从茅草屋到4A景区的变迁,通过新旧影像的并置产生了震撼的视觉效果。这种时间叙事不仅展示了成就,更突出了奋斗的过程感与历史感。
空间转换上,节目创造了“多空间蒙太奇”的效果。演播室、东升村、老达保寨三个主要空间通过剪辑技巧无缝连接,形成了空间上的对话关系。当江洪流讲述艺术改造困难时,镜头切回东升村的实景;当李娜倮回忆创业艰辛时,画面呈现老达保寨的现状。这种空间跳跃不仅避免了场景单调,更强化了故事的真实性与现场感。
节奏把控方面,节目展现了“情感节奏”的精准设计。紧张的建设困难、温馨的村民互动、欢快的歌舞表演、深情的人物访谈——不同情感色彩的段落通过精心编排,形成了起伏有致的情感曲线,使45分钟的节目始终保持观众的注意力。
三、构建意象与意义的视觉符号式表达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在视觉符号的运用上展现了高度的专业性,通过意象化的视觉元素构建了丰富的意义系统。
在东升村段落中,树的意象贯穿始终:村民参与艺术创作在地上用瓷砖拼接的树、儿童在墙上画的树......这些树的特写形成了“奋斗”“创造”“团结”的视觉隐喻。同样,水渠的意象从实用的水利设施,转化为“传承”“联通”“精神”的象征物,通过航拍、特写、仰拍等多角度呈现,赋予了实物以诗意的内涵。
在老达保寨叙事中,“吉他”成了核心视觉符号。从李娜倮13岁学习的第一把吉他,到村民集体弹唱的场面,再到年轻一代继承传统的画面,吉他不仅是乐器,更成了“文化传承”与“民族身份”以及“幸福生活”的视觉代表。节目通过特写镜头强调吉他的细节质感,通过全景镜头展示集体弹唱的壮观场面,通过跟拍镜头记录吉他如何在村民手中传递,构建了完整的符号意义系统。
四、深挖故事:乡村建设中的青年力量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在挖掘故事和设计文本时,采访细致,编导在采访中发现,两个村庄的实践中,青年返乡者的角色尤为关键。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能人返乡,而是带有文化与网络能力的新能动者。
江洪流作为村里的青年书记,他理解村民的顾虑,也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在挖掘采访中,人们发现他作为青年人,思维比较活跃,遇到难题时总能想到新奇的办法。例如,考虑到村里的风光设计时,墙绘成本太高,他竟然能突发奇想地联系美院的学生,说这里可以实习作画,并且开实习证明,这样轻松地解决了墙绘的问题。
喻燕、刘文娟、李扎药等人则是本土性返乡青年。他们曾外出求学或务工,接受现代教育与城市体验,但又与故乡保持情感联结。他们的回归,不仅带来劳动力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视野、审美与生活方式。例如喻燕从反对艺术改造到成为艺术民宿主理人,李扎药从外出做水泥工到回乡弹吉他表演,体现出乡村青年从“逃离者”到“建设者”的身份转变。
这些乡村振兴中的“新青年群体”,在舞台上展示青年人的建设思路和他们的个性气质,显得尤为重要,构成了故事的核心。
结语:这是一次电视制作艺术的创新与突破
《最美的你》第二期节目《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通过创新实践,实现了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审美升级。本期节目是《最美的你》在叙事结构、叙事节奏、视觉语言、意义构建和空间设计方面的创新实践之一,代表了重庆卫视在面对正能量节目设计时的一种全新尝试。
节目展现了电视制作艺术如何为内容赋能,使正能量传播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具“思想性”又具“观赏性”。
在媒体融合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这期节目的实践表明:传统电视媒体只要坚持艺术创新与内容深耕,依然能够在多元媒体格局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依然能够通过专业化的制作艺术,创造出打动人心的视觉精品。
来源:重庆卫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