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Cause I don’t think that they’d understand。”1998年,《Iris》横扫各大排行榜,成为咕咕娃娃乐队(Goo Goo Dolls)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二十多年过去,这首原本为电影《天使之城》创作的情歌,在2025年夏
“Cause I don’t think that they’d understand。”
1998年,《Iris》横扫各大排行榜,成为咕咕娃娃乐队(Goo Goo Dolls)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二十多年过去,这首原本为电影《天使之城》创作的情歌,在2025年夏天强势回归,出现在无数播放列表和短视频之中,甚至一度登上Spotify全球热歌榜Top 15。
是算法的奇迹?流量的偶然?都不是。这波“神曲回潮”,更像是一场由Z世代主导的集体怀旧情绪爆发——他们在《Iris》里听见的,不只是旋律,而是对一个“失去的年代”的情感投射。
从TikTok刷屏,到音乐节现场万人合唱,《Iris》的重新流行不是一夜之间爆发的,而是被一点点推上了浪潮顶端。谷歌趋势数据显示,“iris goo goo dolls”的搜索热度在2025年9月初创下15年来的新高。《华尔街日报》也指出,这首27年前的老歌,在Spotify上的播放量已突破50亿次,连续数月稳居全球热门歌曲前列。
这背后并不是平台“推荐机制”的运气,而是人们对“熟悉感”的深度渴望在起作用。尤其是Z世代,这一代人虽然没亲历90年代,但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想象”那个没有社交媒体、没有焦虑推送的年代。
在这个屏幕无处不在、信息永不停歇的时代,一首旋律简单、情绪浓烈的情歌,像是穿越回模拟时代的通道。它不需要解释,也不需要滤镜,就能击中人心。
这届年轻人为什么如此执着于旧时代?文化理论家早就给出了答案。
西蒙·雷诺兹在2010年出版的《复古狂热》中指出,当代流行文化越来越倾向“回头看”,而不是“向前走”。从音乐、电影到时尚,我们看到的更多是“重制”“复刻”“复出”,而创新变成了稀缺品。
而马克·费希尔则提出了一个更沉重的概念:“未来的缓慢取消”。他认为现代人越来越活在“过去的幽灵”中,新鲜感和未来感逐渐被熟悉和安全感取代。
Z世代的怀旧,不是回忆,而是一种“想象中的归属感”。他们通过《Iris》、通过老电影、老T恤、甚至是家用录像带的滤镜效果,去体验一种他们从未拥有过、但内心向往的生活状态。
数据显示,“90年代童年夏日”这个关键词在2025年6月和7月的全球搜索量激增。与之相似的“野孩子夏天”也登上热搜榜。这类趋势共同表达了一种情绪:我们怀念那个没有GPS追踪、没有算法推送的年代,怀念那种自由、混乱又真实的童年。
《The Ringer》的专栏作家诺拉·普林奇奥蒂在今年9月写道:“2025年是一个没有全民共识的夏天。”没有哪一首新歌能像当年的《老城路》或《Despacito》那样统治夏日舞池。
但《Iris》却在这种“无主旋律”的空档期里,占据了人们的情绪高地。这首歌不是背景音乐,而是一种情绪的出口。它不属于某个社群、某种风格,而是属于所有正在寻找情感共鸣的人。
而对于咕咕娃娃乐队来说,这波热潮也是现实的冰冷提醒。主唱雷兹尼克曾对媒体表示:“人们反复播放我们的歌,但我们几乎赚不到钱。”在流媒体时代,播放量和收入早已脱钩,乐队想维持生计,只能不断巡演。
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在巡演现场看见了穿着复古T恤的年轻人。就像2025年9月,他们在加州伯克利希腊剧院演出时,开场嘉宾在台上笑着问观众:“你们现在还有MTV吗?”这一问,像是把时钟拨回到那个《Iris》刚诞生的年代。
《Iris》的再度走红,并不是简单的“老歌翻红”,而是一次文化符号的重构。它代表的是一种对数字时代的反思,对真实情感的回归,对“未来已被取消”的无奈回应。
Z世代并不抗拒新鲜事物,他们只是更愿意在熟悉的旋律里,寻找片刻的安宁。而这首27年前的老歌,恰好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Iris》告诉我们一件事:
也许未来不再光鲜,但过去,依然能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来源:亓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