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民: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农村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20:31 1

摘要:在当前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新型生产方式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村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话题,这一话题也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并展开了多种维度的探讨。综合梳理当前的研究视角,我们发现从地方红色文化角度来谈农

在当前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新型生产方式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村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话题,这一话题也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并展开了多种维度的探讨。综合梳理当前的研究视角,我们发现从地方红色文化角度来谈农村教育话题,藉此发现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整体文化素养与思想意识的策略和路径,这个方面存在进一步推进研究的必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农村教育的价值

第一,可为农村教育振兴提供方向引领。

乡村振兴属于一项系统工程,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和助推器,教育振兴既要有经济途径,也要有文化途径,尤其是特色文化途径。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农村教育便是服务农村教育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育振兴的关键一环便是如何在乡村场域通过教育途径来培育人才。地方红色文化是既有资源,在农村当地也属于比较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特色资源,这既可以很好地降低教育成本,又能够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实现有效衔接,可以为农村学校教育注入更多活力。拿农村学校劳动教育来说,融入地方红色文化,一方面可以红色文化的本土性来滋养劳动教育,使之凸显地方特色与校本特色,另一方面,通过劳动教育课程也可使得以地方红色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文化资源被学生全面充分认知,激发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和荣誉感。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参与意识,又能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铸牢其思想根基。教育内容的本土化、教育手段的地域针对性都会成为农村劳动教育丰富化的重要实现方式。对于农村成人教育而言,融入地方红色文化也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乡村振兴的出路在于教育,教育振兴的出路在于激活农民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红色文化在农村空间的充分利用和有效传播,可以激发农村成人的生活热情,涵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强化他们的奋斗、自立与奉献的意识,促进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事业,进而推动新时代农民意识的现代化转型。

第二,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农村教育可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文化是乡村振兴过程中凝聚力量的重要途径,属于农村发展的重要的精神内驱力。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建设将影响到包括民生、生态、治理等在内的农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特别是优质文化资源在推动农民文化品质提升、增强文化自信、净化乡村风气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建设属于乡村振兴这项系统工程的重要一环和基本目标。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农村文化建设有“两个关键”要抓好,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二是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农村教育既能够很好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又能够最终指向文化建设这一重要目标,红色文化有正能量和鼓舞人塑造人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价值,激发农民群众的价值认同感,强化农民的社会理解能力,涵养农村地方文化内涵,增强农村文化软实力,成为实现乡风文明、乡村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引方向,对于农村文化建设而言无疑具有助推作用。

二、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农村教育的策略

第一,以宣传为先导,多方位建构地方红色文化认知意识。

充分发挥媒介宣传作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了解和学习红色革命文化传统,这需要多种渠道,并且寻找到与农民相切合的方式和途径。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普及,农村未成年和成人都越来越有机会接触网络,特别是微信、快手、抖音等平台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且不受时间限制,具有随时性。因此,有效利用网络宣传媒介可以获得很好的宣传效应,容易造成民众多元参与的可能性,还可以适度地将针对城市企事业单位、城市学生等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融入到相关宣传当中,以大数据和智能化手段定向发送信息,从而使得农村教育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载体,获得有力的平台依托。另外,广播电视在农村是比较常见的媒介平台,仍然是农村地区覆盖范围较大的具备优势的主要宣传阵地,电视宣传的引领作用在农村仍然有着非常巨大的效果,尤其对于老年人更具效力。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广播电视节目当中,加强相关内容的宣传和推介,这是一种并不过时的举措。

总体来看,这种宣传要多方位执行,多管齐下,照顾整体,关注联系性,善于变化,不忘准确性,采取相互配套的工作方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新旧报道空间和报道课题的融合,共同建构红色文化认知意识。另外,这种宣传应当避免传统说教,降低反感率,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

第二,基于日常场景,以多种方式达成红色文化的实物呈现。

一般情况下,研究者往往强调红色文化旅游对于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融入,其实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地方红色文化应该是可知可感的,为了提高红色文化在农村的认知度,就要让红色文化以一种更具生命力与感染力的方式扎根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基于普通的生活场景,以平易质朴的方式,在潜移默化当中发挥红色文化对于农村教育发展的引导作用。

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媒介的宣传和传播来培育农民群众介入精神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以实物的形式以视觉化的方式传递相关信息,要让人们看到红色文化信息的具体内容。比如,在东北农村有很多抗联文化遗存,例如吉林延边的东满抗联遗址、长白山老黑河抗联遗址、白山市抚松县仙人桥镇黄家崴子抗联纪念馆,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农村教育的资源,以就近原则向农村居民敞开,让他们切实地接触到这些文化资源。另外,农村也可依托以红色文化主题布置的场馆、村文化室、农村讲堂等开展相关文化展示工作,或者以文化广场的方式复制红色文化实物,促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红色文化认知,推动精神传承和群众认同感的实现,从而使农村基层社会在新时代发展中实现群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同发展。

第三,因地制宜,寻找地方红色文化与农村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因地区空间差异,地方红色文化的“融入”必须实现因地制宜。

寻找到内容方面的最佳结合点。由于农民文化水平的限制,在地方红色文化与农村教育的结合方面,人们要找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和亮点,要充分考虑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内在需求,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群,结合当地农村的人文资源、风俗习惯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层面展开教育活动,这种教育不能与当地生产生活实际脱节。通过丰富的资料不仅要深度还原历史,还要努力拉近英雄人物、历史事件与农民的时空距离感。另外,地理位置、经济差异都会造成农村红色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地区往往是老少边区,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反而可能缺乏红色遗址等资源,这样便需要根据一些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尤其在一些地广人稀地区,如若实地体验无法实现,便须因地制宜,有些地区红色故事和传说比较多,就要集中展示,有些地方红色歌曲比较多,就要充分挖掘。

寻找到形式方面的最佳结合点。一些研究者就强调要以多种形式激活红色文化资源,这种观点在农村教育方面仍然适用。要充分考虑农村各地实际情况,比如南北差异,东北的农村百姓就非常喜欢二人转等土野的艺术形式,将这种形式应用于红色文化传播,是比较合适的,各地还可以尝试引入民间故事、评书、戏曲等形式。还比如,有的地方会以农村常见的生产生活材料为依托,设置红色文化浮雕等实物形式,鲜活而有特色,也有意义,更能激起人们的观赏兴趣。

总而言之,要实事求是,着重突出地域特色,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促使农村成人教育取得突出效果。

除上述策略外,地方政府需要主动介入,进行制度建构,做出政策倾斜,为相关融合动作提供动力。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上述所谈到的融入策略不仅指向农村成人,对于学校教育而言也是适用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学校教育的特殊性,特别是农村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学校教育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思维方式都与成人不同,因此在“融入”过程中,应当采取更为多元的方式、更为现代的技术传递更为丰富的思考内容,将学生引入深入的思考过程,通过红色文化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提升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质量,使得广大农村青少年在获得文化自信的同时以特有年龄的责任担当实现文化自觉,进而达到文化自强,这将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可持久发展。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