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时间关于预制菜的事情吵翻了天,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大家对于预制菜的担心。毕竟自己花了这么多钱,可是吃到的饭菜却是预制的。
前段时间关于预制菜的事情吵翻了天,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大家对于预制菜的担心。毕竟自己花了这么多钱,可是吃到的饭菜却是预制的。
所以心中产生不满的情绪,倒是也可以理解。不过这件事到如今还是在不断地升级,甚至有人开始公开悬赏。
拿出20万,寻找自己心中“合格”的餐饮品牌,最终得到的结果却令人惊心。
前阵子刷到个挺有意思的事,有老板放话,中国境内的连锁餐饮,只要能证明没碰过冷冻原料和添加剂,直接甩 20 万。
这话听着有点极端,但细想下也戳破了个真相,现在咱们的餐桌,早就绕不开预制了,不管是广义上的冻肉,还是狭义上的料理包。
业内人更直接,说内蒙羊肉就没什么现杀现卖的,都是秋天集中屠宰后冻起来,卖一整年;至于巴西、阿根廷来的进口肉,那冻龄更是长得能讲故事。
也难怪西贝老板委屈,跟着站队的餐饮大佬们也喊冤,说西贝是食品安全模范,预制菜的定义被扩大了,还抱怨行业本来就难。
但这话听着总觉得不对劲,这些大佬们是 MBA 课上多了,还是身边捧臭脚的人太多了?聊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啊。
他们说连锁比 90% 的路边店干净,说冷链杀菌、食材现切猛炒不算预制,还催着要公示,可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这些空泛的解释,就一个简单的问题:能不能标注清楚?不是消费者胡搅蛮缠,是餐饮老板们的反应太耐人寻味了。
在中餐里,“预制” 这俩字几乎等于 “便宜”,可偏偏商场里那些装修得花里胡哨的连锁餐厅,又都把 “现做” 当卖点。
为啥?因为做中餐的自己也心虚,知道 “锅气、新鲜、现炒” 才能卖出高价。
你看快餐圈就没这矛盾,麦当劳、肯德基比塔斯丁、华莱士贵,没人觉得不合理,大家都是预制,麦、肯赢在供应链品质和门店管理,贵得明明白白。
可中餐炒菜不一样,干净与否、出餐快慢、服务好坏、价格高低,一百家店能有一百种样,根本没个统一标准。
后来中餐连锁说要破局,宣称能统一后厨、出餐速度、服务流程、价格和口味,还能保证新鲜好吃。
这些年连锁餐厅开得遍地都是,可仔细想,这根本违背常识:新鲜、好吃、高效、干净,快餐能做到,但中餐炒菜真做不到。
路边苍蝇馆子的后厨确实拿不出手,灶台上全是汤汤水水,墙壁和灶具被油烟熏得发黑,轻则有头发污渍,重则藏蟑螂老鼠。
可消费者其实挺宽容的,只要明厨亮灶,食材加工看得清楚,比如现在不少后厨搞直播,看着师傅猛火现炒,没人会要求中餐后厨跟实验室似的。
但 “烟火气” 是底线,要是用超长保质期的食材,再拿高功率电磁炉假装现做,那就是踩红线了。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这些连锁餐厅一边打着 “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 的旗号卖高价,被质疑了就反过来教育消费者 “老观念落伍了”,说工业化流程更干净。
这不是两头占吗?拿 A 理由收钱,被拆穿了就用 B 理由辩解,左右互搏的本事,连周伯通都得服。
再说信任度,麦肯的鸡肉检疫、蔬菜溯源、冷链物流、供应商筛选标准,都是几十年攒下来的透明,中餐连锁有吗?不好说。
那些超长保质期的冷冻食材,真能挨个溯源吗?有没有找区域性小加工厂,甚至城乡结合部小作坊代工的?谁也说不清。
华鑫证券有组数据挺能说明问题:2023 年中国预制菜 B 端和 C 端比例是 8:2,SKU 有 1000 多种,还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
而且这 8:2 里,还包含了冻品、卤味、面点所有预制品类,真正炒菜类在 C 端的占比,可能连 10% 都不到。
这就解释了为啥餐饮从业者和顾客总聊不到一块,卖家早把预制玩熟了,买家却还蒙在鼓里。
还有组数据更扎心:在中央厨房和预制菜供应商的助力下,2019 到 2023 年,中国团餐规模从 1.5 万亿涨到了 2.1 万亿,外卖市场年均复合增长超 20%,预计 70% 的外卖商家用料理包做餐。
要知道,70% 还只是料理包的比例,要是把对半加工、长保质期食材都算成预制,不管是外卖还是堂食,几乎没一家能例外。
其实预制本身不是问题,卖高价也没问题,但中餐尤其是炒菜类,在 C 端推进特别难,关键是行业没出超级巨头,集中度太低了。
供应商良莠不齐,消费者又搞不懂里面的门道,获取信息全靠刷抖音看内幕爆料,甚至是阴谋论,这行业能不乱吗?
银河证券的报告还提了个趋势:居民餐饮越来越理性。2023 年 7 月,餐饮收入同比只涨了 1.1%,限额以上(年收 200 万以上)餐饮收入还降了 0.3%,高端餐饮下滑更厉害。
平台补贴把不少消费者从堂食拉到线上,“低价引流” 又挤得堂食没空间。
这两年大家消费的变化特别明显:打车要一口价,外卖得有神券,堂食得有团购,房子、车子、家电都在降价,连咖啡店主理人的小资人设都被嘲讽。
不是大家不想花钱了,是更会花了,对房车电器餐饮这种实用型消费,能量化价值,卖高价就觉得不值;但对演唱会、旅游、宠物、盲盒这种体验型消费,愿意花高价,因为 “有钱难买我乐意”。
商家要是没搞懂这一点,既做不到平价,又提供不了情绪价值,还让消费者觉得被 “背刺”,那肯定玩不转。
回到吃饭这件事上,现在大家想要的太多了:吃饱、吃好、健康、便宜,还得 20 分钟上菜,目前来看真挺难的。
去路边店?口味是好,但夫妻店洗菜可能就大盆淘两下,案板黏糊糊,师傅不戴头套口罩,指甲里带灰,关键现在大排档价格也不比商场便宜多少。
去商场连锁?吃快餐火锅还行,吃炒菜看着师傅猛炒,沙漏倒计时,一顿下来大几百,一想到食材可能冻了个把月,就觉得不值。点外卖?更不用多说了。
自己做?忙了一天,买菜、切菜、炒菜、洗碗,三天做一顿是解压,天天做就是遭罪。这么看,折中方案好像只剩自己买预制菜半成品,自己加热,省事、干净、高效。
商场连锁餐厅的那点烟火气,就像春节禁燃后的电子鞭炮,听个响、看个乐,要是想找个相对干净、没人抽烟,还能顺便逛街的地方,该去还是会去。
经济学十大原理里有一条: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任何选择都有代价,所谓权衡,就是在不同代价里选更值得的那个。吃饭是这样,普通人的生活也是这样。
有人生活全是 “预制”,有人半 “预制”,有人没法 “预制”。没人能把睡眠、社交、家庭、稳定、自由,还有不虚荣、不内耗,全都装到自己的 “碗” 里,就像没人能同时吃到又便宜、又健康、又好吃、又快的饭一样。
其实从预制菜开始之后,大家心中有不满也可以理解。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这些品牌的生存情况确实也算得上艰难。
事实情况是,双方可以说是各自都有自己的理由,或许这也是双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来源:易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