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不是追问企业有没有错,而是先给群众扣帽子——“认知低、情绪化、不懂企业难”。
这是《傅治纲创业日记》第168篇原创文章
第一,风向的错位:谁在污名化群众?
西贝预制菜事件本应围绕食品透明、商业诚信与消费权益展开讨论,却被一股“高端评论”带歪:
先不是追问企业有没有错,而是先给群众扣帽子——“认知低、情绪化、不懂企业难”。
这种“倒果为因”的话术,把企业该承担的责任转嫁给消费者。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自我批评》中说: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群众的不满,不是“无脑”,而是被真实体验触发。
信息不透明、价格与价值错位、涉及儿童食品的敏感底线。
这些不是高深学问,普通人一尝、一看就能分辨。
居高临下去羞辱群众,只会显得“幼稚可笑”。
第二,把话说到“证据”上:西贝的三大致命错误
其一:
真相不清——信息不透明引发信任坍塌
餐饮业的第一条铁律是“让消费者知道自己吃了什么”。
围绕“是否大量使用预制菜、菜单标识是否清晰、后厨原料状态是否与对外呈现一致”等问题,公众质疑升温,西贝其后公开致歉,并承诺改进与整改,这一动作本身即说明“信息透明的短板”是争议核心之一。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指出:
“实事求是,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主观主义,而是共产党人的出发点。”
对企业同样如此:实事求是=如实标示、如实告知。
谁先遮遮掩掩,谁先丢掉信任的地基。
其二:
价格虚高——性价比与体验的系统失衡
价格不是不能高,关键要“货真价实”。
此次讨论中,被反复提及的一个例子是“古法戗面馒头”单只售价21元,并连带出“菜量偏小”“点很多道也吃不饱”等使用体验的不满。
无论立场如何,这些都是可被核实的具体价格与体验信息,也正因其可感、可证,才会迅速引发情绪共振。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讲: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着的两个方面。”
品牌想强调“高端”“手作”的一面,却压低了“分量/鲜度/真实体验”的另一面;
矛盾被长期压抑,终会在一次集中的舆论爆发中反噬。
家长对儿童食品极度敏感。
媒体探访及多方报道引发关注:
门店儿童餐中的“时令蔬菜”被质疑实为冷冻有机西兰花,包装标示保质期可达24个月;
门店人员回应称“符合国家标准”,但“认知落差”(菜单“时令”与实际“冷冻”的落差)已足以触发家长的强烈情绪,并引来市场监管部门介入了解。
这里必须把逻辑说清楚:
冷冻蔬菜并非原罪,问题在于菜单呈现、消费者期待与实际供给之间是否存在误导。
涉及儿童,公众的“零容忍”并非矫情,而是合理的安全与诚信诉求。
“我们共产党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改造我们的学习》)
企业同样需要从家长真实感受出发,而不是把“合规”当作唯一挡箭牌。
第三,别忘了“原罪”:不少品牌的光鲜,并非建立在透明之上
为何每逢消费者发声,立刻有人跳出来替企业背书?
一个不容回避的背景是:
相当多品牌的早期成长,确实踩在法治不健全、信息不对称与媒体强势传播的时代红利上。
• 套路A:
等到专业测评与理性讨论增多,光环退潮。
• 套路B:
“某食材神话+大师背书”,以“匠心故事”遮盖原料与工艺的平庸,靠过度营销维持高价,体验却与宣传脱节。
• 套路C:
“公益事件营造善意记忆”,把公共善意转化为商业好感,但真正的产品价值并未跟上。
这类路径在“广播式媒体主导、消费者验证能力较弱”的年代行之有效。
现在不同了:
平台测评、社媒监督、消费维权与监管联动,让“包装即价值”的时代渐行渐远。
公众容忍度下降,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回归常识。
《孟子·公孙丑下》有言: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在商业社会,它不是口号,而是长期主义的算术:
当事实与体验站在你这边,群众自然“多助”;
当叙事与现实分离,群众必然“寡助”。
第四,企业家的“宽容”应有边界
“企业家不容易,应该宽容”——这话对,也不全对。
宽容的对象必须是守底线、能改错的企业家,而不是把批评者都骂成‘低认知’的人。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消费者的吐槽来自真实场景的“使用调查”,不是空口白话。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还提醒:
“离开群众路线,工作就会犯错误。”
若企业把舆论监督视为“敌意”,把家长质询视为“刁难”,那不是“品牌护城河”,而是“品牌断头台”。
第五,认知觉醒的时代:商业回到“常识坐标”
• 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博弈:
过去企业“讲故事”、媒体“放大器”,消费者“被动接受”;
如今消费者会对照体验给出反馈,平台加速放大“反向声音”。
• 从“营销即价值”到“产品即价值”:
营销仍重要,但已无法长期掩护“产品与价格”的错配。
• 从“权威号召”到“证据为王”:
一张配料表、一张包装图、一段现场视频,足以改变“品牌叙事”。
这不是谁“带节奏”,而是技术与制度让“证据”更可得、让“共识”更可达的时代趋势。
第六,回应式整改,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本轮风波中,西贝已公开道歉并承诺整改;
围绕价格、菜单呈现、儿童餐用料等焦点问题,也出现了现场问询、门店回应、监管介入等进展。
这正是“证据社会”的常态路径:
提出问题—公开核验—自检整改—社会监督。
品牌若顺着这条路径走,风波未必是坏事;
逆着走,只会越描越黑。
结语:永远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这场争议最终拿回了一个朴素而沉甸甸的常识:
群众的批评,是最真实的市场反馈。
谁尊重它,谁就有未来;
谁漠视它,谁就会被市场淘汰。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掷地有声: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历史一次次证明:
真正的力量来自群众,真正的智慧也来自群众。
请不要再制造所谓“认知鄙视链”,不要把消费者描绘成“无脑”。
在这个认知觉醒的时代,企业最稳固的依靠,不是话术与包装,而是对真相、性价比与底线的敬畏。
永远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来源:傅治纲创业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