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北都提速:政策快车前面是红灯还是绿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15:14 1

摘要:北部都会区自2021年提出至今,规划蓝图早已铺开,但实际进展始终被批评「雷声大雨点小」。过去三年,政府虽完成土地规划与基建部署,产业引入与项目落地却未见突破。中央也高度关注北都的发展,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也不止一次强调香港要敢于改革「要破局」。建制派对中央发言的解

李家超发表第四份施政报告。

北部都会区自2021年提出至今,规划蓝图早已铺开,但实际进展始终被批评「雷声大雨点小」。过去三年,政府虽完成土地规划与基建部署,产业引入与项目落地却未见突破。中央也高度关注北都的发展,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也不止一次强调香港要敢于改革「要破局」。建制派对中央发言的解读,不乏指出香港若再按旧思维办事,只会错过融入大湾区的黄金机遇。如今新一份施政报告终于提出成立由特首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并会制定专属法律与政策包,能否真正打破「僵局」,关键在于执行力度与制度平衡。

夏寶龍不止一次強調香港要敢於改革,「要破局」。

北都发展的缓慢症结,在于政府过往「既要市场主导,又不敢放手」的矛盾心态。商界签署意向书虽显示投资意愿,但本地企业始终担忧「盘数不够靓」——土地成本高、审批程序繁复、产业配套不足,令企业宁愿观望也不敢冒进。建制派提出成立专责机构、特别立法等建议,正是看准行政体系效率不彰的结构问题。如今施政报告中提出成立由特首亲自督军的高层委员会,表明将要「拆墙松绑」简化审批、引入「按实补价」等弹性措施,至少从制度层面作出回应商界的关注。但问题在于,这些「松绑」是否真能转化为企业可感知的 actual 效益?

北都

从融合角度观察,北都提速对香港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新田科技城与河套区的科创布局,可与深圳形成「跨境产业链」,例如生物样本与数据流通的便利化,正是香港发挥「一国两制」优势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大学城计划将教育、科研与产业结合,既能吸引国际顶尖学府,亦能为本地青年创造向上流动的职位。这种「产学研」联动模式若成功,不仅能扭转香港「金融独大」的产业结构,达至经济多元发展,更能为大湾区提供人才与技术枢纽的功能。

河套区

但在提速的同时,政府也必须照顾社会的忧虑,就是提速的背后是否会带来「政策倾斜」问题。政府提出为北都制定「优惠政策包」,包括税务减免、灵活批地等措施,虽有助于吸引重点企业,但若缺乏透明标准与监管机制,恐变相制造「特区中的特区」。例如「专项拨款渠道」虽然第一次注资时需要立法会通审批,但当拨款获通过并注入北都园区公司后,公司的「商业决定」则毋须再每次经立法会审批,此举无异有助于提升运作效率,达至提速所需,却可能引起削弱制衡的忧虑;再如「产业绑定」招标模式,若过度侧重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恐被边缘化。政府强调「整体利益优先」,但如何定义「价值」而非「价格」?若无具体指标与公开讨论,难免令人质疑决策黑箱化。

要避免北都淪為利益傾斜的溫床,政府須堅守兩條底線:一是競爭公平性,不論外資或本地企業,准入門檻與优惠条件应公开透明,防止个别机构藉「战略价值」之名获取不平等优势;二是社会共享性,北都创造的经济成果应通过就业、住房、区域发展等渠道普惠市民,而非只成就少数巨头。中央要求香港「学习深圳速度」,但深圳经验中的「敢闯敢试」不等于牺牲法治与公平,这点香港必须清醒把握。

北都发展已到「只争朝夕」的关口,提速无可厚非,但制度设计的平衡度将决定这项百年大计的成败。与其纠结于「快与慢」的技术问题,不如先厘清「为谁而快」的核心价值——这才是香港真正需要破的局。

坚料网驻深圳记者站

来源:坚料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