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能忘却丨抗战巾帼英雄劳君展:红色道路上的“理工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00:29 1

摘要: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江西女性”特开设“永远不能忘却”专栏,重温江西籍和在江西战斗、成长的其他省籍的抗日女杰,在抗战烽火中救亡图存、英勇无畏的感人事迹,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江西女性”特开设“永远不能忘却”专栏,重温江西籍和在江西战斗、成长的其他省籍的抗日女杰,在抗战烽火中救亡图存、英勇无畏的感人事迹,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劳君展

一九〇〇年生,湖南长沙人。五四运动期间,任长沙学联宣传部部长,创办《女界钟》杂志,加入毛泽东创建的新民学会。一九二〇年十二月赴法国勤工俭学。一九四六年,参与筹备成立『九三学社』。抗日战争期间,到江西引导妇女群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著有《微积分教程》等。一九七六年病逝。

床头柜上搁着《邓稼先传》。

书中“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和妻子许鹿希的一段对话,令人难忘——

“我要调动工作了。”

“调到哪里呢?”

“这不知道。”

“干什么工作?”

“不知道,也不能说。……我今后恐怕照顾不了这个家了,这些全靠你了。”

然后,他把两个不懂事的孩子和患有肺病的双亲交给了她。等氢弹爆炸成功,邓稼先回北京汇报成果,进家门再见到被造反派折磨得形容枯槁的妻子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一个不到40岁的女子!邓稼先愧疚到泪湿双颊,怀里的女人替大科学家擦去泪水,对他说:“我愿意!”

千磨万难一语带过,云淡风轻。这是何等隐忍、多么坚韧的妻子啊!问她力量来自哪里,她说:“我父母的学识、人品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我是女孩子,母亲再三地说‘女孩子要站得住,能够自立,自己要有本领,不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许鹿希的母亲劳君展很是了得,担任过长沙学联宣传部部长,创办了革命刊物《女界钟》,留学法国时曾师从居里夫人。而她全身心追随的夫君——许德珩,则是爱国运动的积极组织者,受北京学生联合会委托起草了引领一代风骚的《五四宣言》,后来还创建了“九三学社”。

家境优渥,自立女孩远渡法国勤工俭学

如果生命有底色,劳君展此生的底色一定是热烈的红色。

劳君展190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她的祖父曾任两广总督和云贵总督等要职。她父亲也是当地士人,很受人尊重。大家闺秀,本可以坐在家世簿上享清福,可劳君展却偏要靠才学立命,与男人争锋。

身逢觉醒年代,加之哥哥是思想开明的雅礼中学校长,劳君展自小喜欢国学经典和数理化学科。袁世凯复辟帝制,要求女学开设所谓修身课,强制学生研读充满封建礼教思想的《列女传》,向往新文化、新思想的劳君展对此深恶痛绝、坚决反对。小小年纪的她,拿起剪刀剪开脚上的裹脚布,还和玩伴一起剪起了短发。18岁的成年礼,她唯一的愿望便是成为一名真正独立的新女性!

1918年,劳君展考入了由爱国志士朱剑凡创立的周南女子师范学堂,向警予、蔡畅、丁玲都是这里的学生,学校每个角落都流溢着妇女解放的新气息。她在楼亭阁榭中读书写字,在花草树木间穿梭嬉戏,在篮球场上跨步投篮,自由而又欢快。尤为新鲜的是,她和蔡畅同在一班,两个女娃子经常在一起谈论纷乱时局和国家前途等话题,她感觉每天呼吸到的都是新鲜的空气。在这儿,文文弱弱的劳君展被推举为长沙学生联合会宣传部部长,以“翼儒”为笔名,为毛泽东主编的学联会刊《湘江评论》撰稿。她还加入了毛泽东、蔡和森组建的进步团体新民学会,无所畏惧地投入到“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宣传活动中,走上街头激情演说。不久,《湘江评论》被军阀查禁,劳君展会同朋友们创办了《女界钟》,继续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当时长沙姑娘赵五贞因反对包办婚姻在花轿内自杀,《女界钟》出特刊抨击封建礼教,毛泽东为此撰写《赵五贞之死》表达鲜明立场。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的风潮兴起,5月份,毛泽东在上海半淞园召集新民学会会员萧三、劳君展等人为一批去法国勤工俭学的革命同志送行。蒙蒙细雨中,尖锐的汽笛声鸣响,邮轮划破水面,激荡着岸边码头上一颗颗年轻的心,刚就读东南大学不久的劳君展对心中的“理想国”无比向往。同年12月,劳君展积极报考女子留法团并被录取。

天地广袤,海洋辽阔。邮轮途经印度洋、红海,穿越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一路都是未知,全程都是新奇。一个多月的行程,兴奋的劳君展竟然没有感觉到旅途的枯燥和辛苦,倒是和她同船去欧洲考察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抵达马赛港后直吐苦水:法文“菜鸟”劳君展同学为了学习法语,每天不消停,缠了他一路!

爱是你我,留洋妻子力挺夫君同舟共济

漫漫求学路,天地一沙鸥!

1921年1月,劳君展终于来到了巴黎。从到达异国他乡的那一刻开始,她就告诉自己:父母远隔万里,一切只能靠自己!开学不久,她就在住处附近找到了一份学徒工,尽管收入微薄,但只要省吃俭用,日子还是可以勉强对付的。头痛的是,因为法语毫无基础,决心要考上里昂大学的她遇上了“拦路虎”。幸亏蔡元培先生出手相助,介绍她进入当勒市的一所学校一边进修法语,一边备考,后来又搬来“救兵”许德珩(原名许础,字楚生)教她法语口语。“蔡先生给我一把登高的梯子。”“学霸”劳君展从此全身心扑进了知识的海洋。

那年9月,劳君展如愿被她梦寐以求的里昂大学数学系录取,3年后,她顺利拿到硕士学位。她想找人庆贺,第一个想到的,便是3年苦读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楚生大哥。

眼前的楚生大哥,年龄比劳君展大10岁。他少年时就接受了同盟会的民主思想,投身到反对封建帝制的斗争中。五四运动中,他是《五四宣言》的起草者,一直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振臂高呼。他比劳君展早到法国攻读社会学,他坚毅地对她说,他是追寻民主与科学而来的。很微妙,她支棱着脑袋听他说话,回想起3年多来相处的点点滴滴,一颗柔软的心,就像鸽子见了向往已久的自由的天空,翅膀扑棱棱的,想飞!

姻缘天定。1925年4月16日,劳君展和许德珩在巴黎中国饭店举办了婚礼,蔡元培先生为两人证婚并题词祝贺:“爱结同心,互助互励;学术事业,勤奋无已。”新婚宴尔,塞纳河畔、凯旋门前,他们相依相偎、细语呢喃,异域风情带给了两颗漂泊的心灵别样的浪漫和慰藉!

就在劳君展和夫君醉心于合译小仲马的《茶花女》的时候,国内发生了五卅惨案,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远渡重洋求学,本来就是为了报效祖国。国家有难,好男儿焉能抛下不管?许德珩试探着问妻子:“爱国不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我想回国做点什么,你觉得怎样?”令他大感意外的是,劳君展也时刻关心着国内的时局,她知道丈夫心之所系,爽快答复:“好啊,我和你一起回国。”在蔡元培先生的指点下,夫妻俩选择了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哪知道,中山大学寄来的旅费不足以支付两个人的船票,困窘的劳君展只能让丈夫一个人先走,自己留下来,正好可以到居里夫人镭学研究所学习和接受锻炼,逮着机会就去蹭蹭居里夫人的课。不久之前,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居里夫人还特意到劳君展的宿舍看望了她。

许德珩是1927年2月回到广州中山大学,和鲁迅成为邻居的。“四一五”广州大屠杀前夕,有人告诉许德珩反动派的名单上有他的名字,提醒他躲一躲。许德珩不听,3月29日,仍为纪念黄花岗烈士牺牲16周年,冒着生命危险到3个地方演讲。而在万里之外,身为国民党旅欧总支部执委的劳君展刚在巴黎“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大会上代表中国留法学生发表演说,马上又以“反蒋支部成员”代表的身份参加法国共产党会议……两颗爱恋的心,为了革命事业而同频共振。

国内形势血雨腥风,劳君展哪里安得下心?1927年7月,她辗转回国,冒着被诱捕的危险与丈夫在上海相聚。他问她何以突然回国,她笑答:“夫唱妇随呗,我是回来保护你的。”二人在上海并未逗留,当日动身前往武汉。

“理工女”向来无虚言。1932年12月凌晨,国民党特务冲进劳君展家,先是将她的一双儿女隔离起来,接着又逮捕了许德珩。安顿好惊恐的一双儿女后,机智的劳君展找出留学法国时的考究穿着,打扮成贵妇模样,直接闯进特务机构,把关押夫君和另外两名爱国志士的名单弄到后,立即致电各大报馆和学校,还特别联系了《世界日报》的编辑。消息一出,群情激奋中,全国各地掀起声援营救浪潮。国民党政府迫于舆论压力最终释放了3位爱国人士,许德珩得以回到家人身边。

心系家国,高知母亲支持女儿夫唱妇随

有道是:风雨同舟,家国安宁。

自劳君展回国那天开始,动荡的岁月就一直在考验着她追随夫君的意志。夫君前往武汉担任政治教官,她跟随着到国立武昌大学任数学系教授;夫君辗转上海到国立暨南大学任历史系主任,她也来到暨南大学教数学;夫君受聘于北京大学,她卷起铺盖又来到了这里当教授;七七事变后,她又和夫君一起辗转来到重庆,直到劳君展出任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院长,夫君被北大聘用,夫妻俩才又被迫分居两地。

居无定所的日子里,两个人穿越了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的烽火燃烧。劳君展被夫君“爱国、民主、科学”的一颗热忱之心感染,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家无论安在哪里,都是地下党领导人的活动场所。

1936年10月,延安物资匮乏,红军干部指挥作战时连一块手表都没有,大家大冬天的还穿着草鞋。在北平教书的劳君展得知这个情况,和夫君商量后,她拿出了所有积蓄,买来十几块怀表、三十多双草鞋和一些火腿,请人帮忙通过“顺风车”送到了延安。

七七事变后,夫君到江西省政治讲习所任教,担任江西省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主任委员,劳君展紧随夫君积极动员民众参加抗战。每当有重要集会的时候,劳君展都会精心安排,确保安全,并以主妇的身份,给各方进步人士端茶送水。

1938年5月20日,宋美龄在庐山组织召开“战时妇女工作谈话会”,劳君展、邓颖超和雷洁琼等姐妹应邀参加并建言献策,劳君展以其开阔的视野和在夫君身边开展后援工作的经验,展示了专家学者妇女代表的风采。

1945年9月,毛主席赴重庆谈判,邀请劳君展和许德珩共进午餐,劳君展问毛主席是否收到了她当年捎带到延安的生活用品,毛主席很惊讶,用浓浓的湘音答道:“那是你们送的呀,他们‘恰’了,我也‘恰’了。”正是那次见面,毛主席鼓励他们把“民主科学座谈会”发展成一个长久性的政治组织(后发展为“九三学社”)。

九三学社成立后,许德珩回到北平,被北大聘用。那年暑假,儿子考上清华,女儿考上北大,他们就在北大安了家。1947年初夏,“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学生运动在全国展开,劳君展那时正担任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院长,她跟学生一起投身到运动中,被国民党教育部解雇,处境十分危急。许德珩打通关节,劳君展这才得以回到北平和家人团聚。

1953年,劳君展的大女儿许鹿希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同年,她与美国普渡大学博士生邓稼先结婚。劳君展从此有了一个新身份——邓稼先的岳母。邓稼先秘密从事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时,从许鹿希的视线里消失了28年。许鹿希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倍感寂寞孤独,偶有短暂相聚,知书达理的她都会说:“你安心去吧,我支持你。”难过的时候,女儿也会向劳君展诉苦,做母亲的总是开导:“女婿是干大事的,要支持。”母仪为范,许鹿希曾对病床上的妈妈说:“只要国家能够强盛,再大的牺牲,我也无怨无悔!”

1959年8月以后,劳君展抱病在床17年,但她不怨不忿,坚强面对,直到1976年1月3日安详逝世。在她的悼念会场醒目处,摆放了周恩来总理献上的花圈。

来源:江西妇联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