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十六届燕赵乳腺癌论坛日前在石家庄圆满落幕,本次论坛聚焦乳腺癌多学科前沿进展,推动乳腺癌规范化诊疗。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在会上做出了《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新时代:化疗、免疫与靶向三重奏》的报告,会后,肿瘤瞭望特邀马飞教授就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治疗策
编者按:第十六届燕赵乳腺癌论坛日前在石家庄圆满落幕,本次论坛聚焦乳腺癌多学科前沿进展,推动乳腺癌规范化诊疗。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在会上做出了《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新时代:化疗、免疫与靶向三重奏》的报告,会后,肿瘤瞭望特邀马飞教授就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治疗策略的优化、免疫治疗优势人群的筛选以及未来ADC药物等创新疗法的探索方向进行了深入解读。
01
《肿瘤瞭望》:您在本届论坛上为我们带来了“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新时代:化疗、免疫与靶向三重奏”的讲课,请结合讲课内容,为我们介绍下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化疗、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的三重奏疗法如何实现协同增效?
马飞 教授:三阴性乳腺癌是乳腺癌的一个亚型,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5%。其中,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是预后最差的一个亚型,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20%,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目前,对于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我们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仍是传统化疗药物。部分患者可能从免疫或靶向治疗中获益,但就目前的数据来看,单纯的化疗、靶向或免疫治疗,对于改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状况,效果仍明显不足。因此,我们要统筹利用好现有的治疗手段,尤其要通过协同增效的策略来发挥作用。例如,通过适当的化疗协同,可以增强免疫治疗的疗效;新型ADC药物也可能为免疫带来更多新的机会。所以,未来我们期待通过更多探索,用好现有的化疗、靶向和免疫治疗手段,共同为延长三阴性乳腺癌,尤其是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作出努力。
02
《肿瘤瞭望》:免疫治疗在部分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效果显著,但并非对所有患者有效。在您看来,如何更好地筛选出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优势人群?目前有哪些有潜力的生物标志物?
马飞 教授:在三阴性乳腺癌治疗领域,免疫治疗是率先展现出临床疗效的乳腺癌亚型。无论是在晚期阶段,还是在新辅助治疗阶段,我们都能看到免疫治疗为乳腺癌患者带来了生存获益。
然而目前,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免疫治疗,临床上所采用的伴随诊断各不相同。例如,特瑞普利单抗在晚期阶段的伴随诊断标准为PD-L1阳性(CPS≥1),帕博利珠单抗在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阶段的伴随诊断标准为PD-L1阳性(CPS≥20)。这也导致在临床上,我们难以将所有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人群遴选出来。即便对于PD-L1阳性人群,也有一部分对免疫治疗并不敏感。因此,在三阴性乳腺癌的免疫治疗中,我们需要更为精准的伴随诊断,以遴选出免疫治疗的有效人群。
免疫治疗不同于化疗和靶向治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因此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或药物靶标的生物学特点会影响药物疗效。而免疫治疗药物并非直接作用于肿瘤,它至少要作用于免疫微环境,甚至可能影响宿主的整体免疫系统才能发挥作用。
因此,未来在遴选免疫治疗的最佳伴随诊断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肿瘤因素、免疫微环境因素,甚至宿主因素。只有构建这样一个组合式的免疫诊断模型,才有可能遴选出免疫治疗的最佳获益人群。
03
《肿瘤瞭望》: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实践中,应如何为患者制定最优的“排兵布阵”策略?您认为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治疗领域的研究未来还有哪些值得探索的方向?
马飞 教授:目前,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治疗领域,我们已取得一些进步。在传统化疗药物的基础上,已经涌现出了新的靶向治疗药物(ADC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治疗手段,进一步探索不同组合的协同增效,做好不同药物先后顺序的“排兵布阵”。例如,若为患者选择免疫联合化疗方案,化疗药物应如何选择?当免疫治疗和ADC药物均有适应症时,哪种药物应优先使用,哪种可后续使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此外,我们需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探索,以寻找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新靶点和新机制。目前,新型ADC药物已展现出治疗潜力,TROP-2 ADC已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治疗中展示出较好疗效,我们正在探索的Nectin-4 ADC、EGFR ADC等,未来都有可能带来新的治疗机会。
当然,我们还希望有更多治疗策略能应用于临床。例如,基于ADC药物的机制,未来是否有可能形成新的作用机制,如放射性核素偶联抗体药物(RDCs)是否有可能为三阴性乳腺癌领域带来新的治疗机会等。
马飞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治疗中心主任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委会秘书长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委会副主委
国家癌症中心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规范委员会秘书长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入库专家
中国药师协会肿瘤专科药师分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分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秘书长
全国女性卵巢保护与抗衰促进工程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肿瘤分会总干事长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副理事长
北京市肿瘤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肿瘤化疗质控专委会主委
Cancer Innovation主编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称号
来源:肿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