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人失眠,72%陷入焦虑抑郁!国家出手,睡眠心理诊所要火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17:55 2

摘要:熬夜、焦虑、失眠成常态,近半数成年人被睡眠困扰,10% 达到失眠临床标准,超七成失眠者还缠上焦虑抑郁;深圳人平均每晚只睡 6.45 小时,成全国 “最缺觉” 城市;北京三甲医院的睡眠心理号上线秒空,监测名额排到一个月后……国家出手:年底,97% 的地市都将有睡

熬夜、焦虑、失眠成常态,近半数成年人被睡眠困扰,10% 达到失眠临床标准,超七成失眠者还缠上焦虑抑郁;深圳人平均每晚只睡 6.45 小时,成全国 “最缺觉” 城市;北京三甲医院的睡眠心理号上线秒空,监测名额排到一个月后……国家出手:年底,97% 的地市都将有睡眠门诊,99% 的地市能看心理问题。而背后也悄然撑起了万亿市场,人们肯为“睡好+心安”买单,资本也扎堆入局。为什么国家要重点盯紧?睡眠心理诊所为何成风口?接下来,我们就用数据扒透这波热度背后的逻辑。

作者:棂星

封面来源:小红书笔记截图

“昨晚又没睡好”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口头禅。

在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倍增的现代社会,睡眠问题不再是个别人的烦恼,而是演变为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

9月11日,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的宣布,预示着睡眠健康服务将迎来一场全国性的升级扩容——到今年年底,99% 的地市至少有一家医院能够提供心理门诊服务,97% 的地市至少有一家医院可以提供睡眠门诊服务。

国家为何要在如此重要的会议上,专门将 “睡眠” 置于民生健康的突出位置?顺着这一政策信号,我们是否能进一步预判:睡眠心理诊所在明年上半年之前,大概率会迎来一轮持续的热度爆发?

近半数国人被睡眠困扰,

10% 成年人达失眠临床标准,

超三成受心理问题牵连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5 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 18 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高达 48.5%,年龄增长,睡眠困扰如影随形,愈发严重。更让人忧心的是,国人平均每周仅有 4.13 晚能享受优质睡眠,这意味着 “躺在床上却没睡好” 的无效睡眠,早已成为普遍现象。

无效睡眠的后果十分严重,次日疲劳感累积、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只是小问题,长期来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更值得警惕的是,睡眠问题与心理问题早已深度绑定。《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我国 31.6% 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睡眠健康问题,其中72.3%的失眠者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而有抑郁情绪的人群中,85% 会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等睡眠障碍,两者形成 “睡不好→心理差→更难睡” 的恶性循环。

睡眠 + 心理问题在快节奏的城市尤为突出:深圳市成年人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仅为 6.45 小时,成为全国平均睡眠时间最短的地区。同时深圳卫健委数据显示,当地 18-35 岁青年群体中,45.8%存在焦虑情绪,其中超六成表示 “焦虑让自己整夜难眠”。

放眼全国,约 30% 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睡眠健康相关问题,其中达到临床诊断标准的失眠症患者约占总人口基数的 10%,这意味着我国有庞大的睡眠障碍患者群体急需专业帮助。

然而,与这一巨大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精神心理领域的供给长期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

睡眠心理诊所踩中风口

政策还在托底

受传统观念束缚与学科发展滞后的双重制约,我国 “睡眠 + 心理” 领域的专业服务供给,早已跟不上爆发的需求。

一方面,人们对传统精神病医院心存恐惧,往往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市场上的心理咨询行业鱼龙混杂、乱象丛生,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而近年来兴起的互联网心理平台虽提供了一定便利,但对于解决深层次、需要系统干预的心理问题而言,往往不过是隔靴搔痒。

图源:文心一言AI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睡眠心理诊所的出现显得尤为及时和重要。它为那些饱受睡眠与心理问题双重折磨的患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可能更有效的解决途径。相较于直接面对“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的标签,睡眠问题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谈论,羞耻感和病耻感也大大降低。以睡眠这一具体诉求为切入点,睡眠心理诊所能够巧妙地降低患者的求助门槛,成为解决心理健康的“软性”入口,直击患者痛点,实现早期干预和有效疏导。

正是看到了这一民生痛点,国家层面已明确发力:国家卫健委将2025-2027年确定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而睡眠门诊建设正是其中的核心任务之一。

政策不再是“纸上规划”,而是转化为了全国性的行动蓝图。以广东省为例,已率先响应号召,目前全省已有594家医疗机构设立心理门诊,105家医疗机构设有睡眠门诊。专业人员方面,每10万人口拥有精神卫生执业(助理)医师5.25人、精神(心理)注册护士14.23人。

到今年年底,近百分百的地市将拥有提供睡眠门诊服务的医院,这意味着睡眠心理诊所将获得更完善的医疗资源支持、更规范的行业引导以及更高的社会认可度。

需求、趋势与资本共振,撑起睡眠+心理万亿赛道

推动睡眠心理诊所爆火,除了政策托底,更核心的是超过 3 亿中国睡眠障碍患者的迫切需求 —— 这其中,68% 的人明确表示 “愿意为同时改善睡眠和心理状态付费” ,而《2025 年中国睡眠与心理健康白皮书》进一步指出,这类人群中,83% 存在 “睡眠问题与心理困扰交织” 的情况,比如因焦虑导致入睡难、因长期失眠加重情绪低落,两者形成恶性循环。尤其是中高收入群体、企业高管、金融从业者、互联网从业者以及高敏感度老年人,他们不仅深受 “睡不好 + 心里烦” 的双重折磨,更具备为专业服务付费的意愿和能力,成为睡眠心理诊所的核心客群。

一、“花钱买觉 + 买心安” 早已成为新消费趋势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为睡眠 + 心理双重需求投资:唯品会等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近年来褪黑素销量同比上涨 30%,眼罩销量同比增长 19%,其中一些主打 “助眠 + 缓解焦虑” 的复合配方褪黑素(添加 GABA、茶氨酸等舒缓成分),销量增长甚至超过 2 倍;主打 “压力舒缓” 的薰衣草枕、恒温助眠被销量同比增长超 100%。

更值得关注的是,能监测睡眠质量、同步推送心理放松音频的智能床垫,上线半年就占据高端床垫市场 23% 的份额,其用户调研显示,76% 的购买者是为了 通过睡眠数据了解心理状态,缓解睡前胡思乱想。

这背后,是年轻人对 “睡眠可控、心理可控” 的强烈追求,也是睡眠+心理关联需求的直接体现。

二、高压力职业人群的 “睡眠 + 心理” 需求更是刚需

有报道中讲述,北京各大医院的睡眠心理联合门诊人满为患,“十个里面有八个人有黑眼圈,坐下第一句话都是‘我不仅睡不着,还总担心工作做不好’”。

深圳和北京部分医院的睡眠心理科的接诊记录统计显示,每月接诊的 200 + 患者中,92% 来自金融、互联网、法律等高压行业,其中 71% 存在工作焦虑引发失眠,失眠又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的闭环问题。

图源:小红书-春花花和三联生活实验室

一位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25岁北漂姑娘坦言,高强度加班后,“双脚一离地,焦虑就立马占领高地”,睡眠科的专业干预成了她最后的救命稻草。

三联生活实验室

市场的爆发性需求,直接体现在睡眠 + 心理医疗资源的紧张上。

据《三联生化实验室》文章表述,北京一些医院的睡眠监测名额已经排到了一个月之后,想在医院“刷医保睡觉”甚至需要卡点抢号。

图源:小红书搜索睡眠问题,热度持续飙升

社交平台上的热度更直观地反映了睡眠 + 心理的关联需求。

仅仅在小红书上,失眠话题浏览量高达 28 亿,讨论频次 2884.4 万次,其中超半数笔记提到 “失眠伴随焦虑”,相关评论中 “求心理调节方法” 的互动量占比达 63%;助眠相关话题浏览量超 33 亿,失眠焦虑子话题浏览量 7.63 亿次,睡眠心理调节相关内容近 30 天互动增量达 45.2 万次。

越来越多人在评论区求 “既能调睡眠、又能疏心理的靠谱诊所推荐”,甚至有用户自发整理 “全国睡眠心理诊所清单”,单篇笔记点赞量破万。

庞大的需求正撑起一个睡眠 + 心理融合的万亿市场。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睡眠健康产业市场规模从 2016 年的 2616.3 亿元增长至 2023 年的 4955.8 亿元,其中睡眠 + 心理融合服务的市场占比从2016 年的 12% 提升至 2023 年的 35%,年复合增长率达 29%,远超睡眠健康产业整体 12% 的增速。

有研究机构预计,未来五年内睡眠健康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其中 “睡眠心理服务” 有望成为核心增长极 —— 仅针对职场人群的睡眠心理干预细分市场,2030 年规模就将达 3800 亿元,相当于 2023 年整个睡眠健康产业的 77%。

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各路资本纷纷下注。例如,数字化精神心理服务平台“好心情”早在2021年就完成了由字节跳动领投的2亿元C轮战略融资,仅时隔一个月又再获1亿元C+轮投资。这不仅体现了资本市场对赛道的看好,也为行业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睡眠心理诊所的走热,是需求、政策、资本三方合力的结果。它面对的是一个确定无疑的庞大客群,一个充满想象的广阔市场。睡眠心理诊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尤其是明年上半年之前,都将持续处于热度飙升的状态。它不仅将成为解决国民睡眠与心理问题的重要阵地,也有望在医疗健康产业中开辟出一片崭新的蓝海,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新引擎。

来源:诊锁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