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不是某种故弄玄虚,而是在音乐领域里较常用的一种格式:前奏(intro)往往是一首歌前面的乐器伴奏,接着再进入主要部分;尾奏则是代表歌曲即将进入尾声,一般使用器乐进行收尾。
你可能留意到过,有的器乐专辑,第一首歌叫 intro,最后一首歌叫 outro。
这不是某种故弄玄虚,而是在音乐领域里较常用的一种格式:前奏(intro)往往是一首歌前面的乐器伴奏,接着再进入主要部分;尾奏则是代表歌曲即将进入尾声,一般使用器乐进行收尾。
因为部分器乐乐队会把整张专辑视为一个整体,所以也有了单独一首歌做 intro 或者 outro 的情况。
不过今天我们要聊的不是音乐创作中的 intro 和 outro,而是“演出中的 intro 和 outro”,即演出中令人深刻的开场和结尾部分。
如果要说一场演出的结束如何令人回味,相信不少人会提起 Explosions in the sky 的「秒踩踏板Mute全场熄灭全世界Ending」。
这样的结尾设计被复刻在 EITS 中国巡演的各个场次,但屡试不爽,往往让首次看的人惊艳。
在高潮处戛然而止,音乐和灯光骤然停滞,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相比于常规的音乐减弱,挥手与乐迷告别,这样的 Ending 的确更让人容易记住。不过,这样的设计当然也对团队成员的默契提出了要求,必须要长久地配合才能做到尽量完美。
而开场,似乎就更简单了。
放一些开场音乐,成员渐次上台,挥手致意,站位,准备开始演出,这是常见的开场方式,也能与乐迷有一些交互。
但今年 6 月声子虫的演出又展现了一些另外的可行性:结合开场音乐,舞台 VJ 一笔一划打出声子虫的标识,音乐与比划结合,一声一个踩点,拉进了与乐迷的距离,也吊足了观众的口胃,算是今年较为令人印象深刻的开场之一。
去年 9 月 WEG 在 Can 的开场同样值得一提。
由 VJ 主导,声光电齐发,立即给人一种压迫感,把人按在原地,气场十足。
这还仅是部分例子。
虽然说开场和 Ending 并不代表乐队和音乐的全部,但在这些地方加以特别的设计或者别样的安排,往往也能让乐迷记住甚至传播,某种意义上也是乐队在演出设计上花心思的体现。
你想跟大家分享哪支乐队的别样开场或者结束呢?欢迎在留言区留言。
祝好。
来源:白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