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纽约的 “地产魔法师” 用反建制口号搅动美国政坛时,没人料到他的理念会跨越大西洋,在保守的英伦三岛掀起波澜。这里曾对特朗普个人评价低迷,却为何让其背后的思潮悄然生长?
当纽约的 “地产魔法师” 用反建制口号搅动美国政坛时,没人料到他的理念会跨越大西洋,在保守的英伦三岛掀起波澜。这里曾对特朗普个人评价低迷,却为何让其背后的思潮悄然生长?
数万人的街头集会、崛起的右翼政党、飙升的反移民情绪,这些看似零散的现象,为何都印着MAGA的影子?是传统政治失效后的必然选择,还是跨洋思潮的意外共振?英国的 “特朗普化” 表象下,藏着怎样的社会密码?答案,就藏在那些被忽视的民意褶皱里。
或许有人会说,仅凭一场数万人的右翼集会就断言特朗普主义在英国生根发芽,未免太过武断。街头抗议本就是西方社会的常见现象,规模大小可能受短期情绪、组织能力等多种偶然因素影响,怎能直接与 “特朗普化” 这种系统性思潮挂钩?
更何况部分集会由汤米・罗宾逊这类争议人物牵头,其代表性本就值得怀疑,说不定只是少数激进者的情绪宣泄。
这种质疑并非没有道理。单一事件的确不足以支撑宏大论断,极端个体的号召力也往往局限于特定群体。
但深入审视便会发现,这类集会的意义远超 “偶然事件” 范畴。从参与者构成看,它并非小众激进派的独角戏,而是囊括了工人、小镇民众乃至前工党选民等群体,这说明其背后的诉求已触及英国社会的深层痛点。
更关键的是,集会中出现的反移民标语、对 “政治正确” 的抨击等主张,与美国 MAGA运动的核心口号形成精准呼应,绝非孤立的情绪表达。若再结合跨大西洋右翼媒体对这类活动的集中报道,不难看出其与美国保守主义思潮的联动性,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规模。
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人可能会反驳,法拉奇关联的 “改革英国党” 支持率上升,或许只是英国民众对传统政党失望的临时选择,不能等同于对特朗普主义的认同。毕竟该党在部分议题上仍与极端立场保持距离,这难道不是向温和立场靠拢的信号吗?
这种对 “支持率” 的解读确实需要谨慎,但将其完全归为 “反传统政党情绪” 未免片面。
法拉奇的崛起轨迹与特朗普存在诸多相似性:二者都以反移民、抨击建制派为核心纲领,都善于借助社交媒体放大影响力,甚至对 “言论自由受限” 的批判都与特朗普对 “政治正确” 的攻击如出一辙。
该党与极端派划清界限,本质上是政治实用主义的选择,正如特朗普在竞选时也曾试图淡化极端形象以争取中间选民,这种策略调整恰恰说明反建制、反多元的核心主张具有一定市场,只是需要更 “体面” 的包装。
更值得注意的是,该党支持率从个位数攀升至两位数,成为英国政坛不可忽视的第三力量,这本身就证明特朗普式的政治逻辑已能在英国获得部分认同,而非短暂的抗议情绪。
或许还有人会指出,YouGov等机构民调显示,英国对特朗普个人的正面评价始终偏低(长期维持在20%以下),这与 “特朗普主义思潮蔓延” 的说法自相矛盾。既然民众不喜欢特朗普本人,又何来 “英国特朗普化” 呢?
这种将 “对个人的评价” 与 “对思潮的认同” 混为一谈的观点,忽略了政治思潮传播的常见规律。历史上诸多思潮的扩散,往往与代表人物的个人魅力脱钩,核心在于其能否回应特定群体的利益诉求。
《经济学人》的分析早已点明关键:超越个人因素,MAGA式理念正在英国蔓延。“英国选举研究” 数据显示,2020年后,认同 “限制移民”“反对过度政治正确” 等与MAGA立场呼应主张的人群占比持续回升,2024年初已接近35%。
民众可能反感特朗普的个人风格,却可能认同其反移民、反建制的核心主张,就像许多英国人或许不喜欢特朗普的言行,却对当前政府的移民政策深感不满,对 “言论自由受限制” 颇有微词。
这种 “对人否定、对理念认同” 的分裂状态,恰恰是特朗普主义相关思潮在英国渗透的典型特征。
还有观点认为,英国的社会问题与美国有本质区别,比如伦敦多元人口结构引发的争议,只是本土传统主义与多元文化的正常碰撞,并非特朗普式种族对立的翻版;基层治安问题属于治理范畴,与意识形态无关,不能强行与 “特朗普化” 绑定。
这种强调 “特殊性” 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应忽视英美社会问题的共性基础。两国当下都面临移民管控争议、传统产业工人利益受损、精英与民众脱节等共性矛盾,这些正是特朗普主义崛起的土壤。
伦敦的人口结构变化本身并非问题,但在政府无力有效回应民众关切的背景下,就容易被右翼势力利用,转化为反移民的情绪燃料,这与美国边境问题被特朗普炒作的逻辑完全一致。
同样,基层治理漏洞看似是行政问题,但其背后 “政府无能” 的观感,会强化民众对建制派的不信任,这种社会心态正是反建制思潮滋生的温床。
《经济学人》的数据证实,英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已降至历史低位,2024年初仅有12%的人认为政府 “大部分时间” 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这种氛围与美国MAGA 运动兴起时高度吻合。
综上,对 “英国特朗普化” 的种种质疑,虽能提醒我们避免简单类比,但无法否定核心趋势。特朗普主义本质上是对全球化带来的社会撕裂、精英政治失效的极端回应,当英国也面临同样的结构性困境时,类似思潮的渗透就具备了现实基础。
一场集会、一个政党的崛起、一组民调数据或许都不足以定论,但这些现象共同指向的,正是与特朗普理念相似的主张在英国从边缘走向更广泛讨论的轨迹。
这种跨大西洋的思潮共振,本质上是西方社会深层矛盾的集中体现,理解这一点,才能真正把握英国当下的政治变局。
来源:云梦说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