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九月,湘江之畔,“国家队”集结。9月16日,第十次国家级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如约而至,这不是普通会议,而是一场“尖子生”的高端对话——19个国家级新区与9大战略功能平台的代表共聚湖南湘江新区。为了更好推进国家级新区工作经验交流,湘江融媒推出“走‘新’”系列报
金秋九月,湘江之畔,“国家队”集结。9月16日,第十次国家级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如约而至,这不是普通会议,而是一场“尖子生”的高端对话——19个国家级新区与9大战略功能平台的代表共聚湖南湘江新区。为了更好推进国家级新区工作经验交流,湘江融媒推出“走‘新’”系列报道,走进“国家队”,共享国家级新区发展经验。
2016年2月,长春新区正式获批成为全国第17个国家级新区。自批复以来,这片热土肩负着国家赋予的“创新经济发展示范区”“新一轮东北振兴重要引擎”“图们江合作开发重要平台”“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的重大使命,不断迸发创新活力、积蓄发展动能。
2020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期间,在长春新区作出“高新科技园区要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要重视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更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的重要指示,对长春新区发展寄予殷切期望。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奋进征程,步履不停。
今年上半年,长春新区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GDP同比增长6.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提质、向好趋优的态势。
走进长春新区,发展的热浪扑面而来。这里已形成以先进装备制造、医药健康、光电信息三大产业集群为引领,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等N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3+N”现代产业体系。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聚重点企业130余户,年产值近600亿元;医药健康全产业链规模突破500亿元,长春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综合竞争力在全国204个生物医药园区中排名第14位;光电制造工业产值占全市50%;数字经济产业汇聚102户规上企业,加快打造18.5万平方米的“HEAD”数字产业高地,智能机器人产业布局提速……在这里,新质生产力扎根沃土,新兴产业拔节生长、未来产业蓄势待发。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双创”示范基地,长春新区坐拥吉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11所高校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一院三所”顶尖科研力量,汇聚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7个,院士工作站6家、博士后工作站26所,在微电子、光学工程、生物学等领域确立了东北领先的研发创新实力。
通过与驻区“大院大校大所”共建21个产学研创新平台,长春新区已培育科技企业400余家,转化成果500多项,吸引科研人才超3000人。
当前,长春新区正加快构建“平台+人才+成果转化”创新生态,积极推进长白山实验室、吉大未来实验室、应化所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长30%,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省42.6%、全市61.5%;通过高效运营欧美同学会东北海创中心、北湖新质人才港核心服务区等引才载体,目前已集聚各类人才14.8万人。
坚持“先行先试”,放眼“全省最优、东北一流”营商环境目标,长春新区在全省率先实施“标准地+承诺制”“跨省通办”等改革,建成东北首个智慧法务区,连续7年获评“全省营商环境标兵”。依托临空示范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长春新区正加快构建“陆海空网”立体开放通道,不断提升对外辐射能级。
在发展“硬度”之外,新区更注重城市“温度”。现已建成18所中小学共25个校区,医疗机构502家,北湖公园、宁溪公园、悦榕鸿居等成为市民“打卡”新地标,一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北国宜居新城正加速呈现。
展望未来,发展新蓝图已经绘就。今年7月,《长春新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发布,明确提出:到2027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到850家、新建新型研发机构35个,转化科技成果600项以上……
从“建设东北亚区域创新中心”的宏伟目标,到“让人民为生活在新区而自豪”的温情承诺,长春新区正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以改革开放激发内生动力,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记者:何丹
了解更多新区资讯
↓↓↓↓↓来源:湖南湘江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