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 年,“两弹元勋”钱学森与邓颖超的罕见合影,称呼“邓老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17:02 1

摘要:1964年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钱学森缓步走向前排,在一位银发女士面前停下,突然挺直腰板,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邓老师,您好!”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64年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钱学森缓步走向前排,在一位银发女士面前停下,突然挺直腰板,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邓老师,您好!”

这声称呼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此时的钱学森已是举世闻名的“两弹元勋”,而被称作“老师”的邓颖超,正是周恩来总理夫人。

这张定格在历史瞬间的照片,背后藏着跨越半个世纪的精神传承,更揭开了钱学森家族三代人低调的家国密码。

故事要从1920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小的操场说起,年仅25岁的邓颖超刚从天津女师毕业,作为首批女教师站上讲台。

每天晨会都会给孩子们讲岳飞抗金、文天祥正气歌,讲到激昂处,眼睛里仿佛有火苗在跳动,9岁的钱学森总是仰着头听这位年轻女先生慷慨陈词。

同学们,中国就像一只沉睡的雄狮,需要我们用知识唤醒它!邓颖超的话,像一粒火种撒进少年钱学森的心里。

多年后他回忆,那时我还不懂什么是革命,但邓老师讲的‘家国’二字,让我第一次觉得,读书不只是为了个人出息。

1991年,80岁的钱学森在病榻上写下一份特殊的名单,“对我一生影响深远的17个人”,前两位是父亲钱均夫和母亲章兰娟,后三位是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中间整整12个席位,全被中小学老师占据。

在这份名单里,北师大附小的于士俭老师教会他“横平竖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附中化学老师王鹤清开放实验室,让他深夜也能做实验。

生物老师俞君适带着学生解剖青蛙,培养了他的动手能力,最特别的是美术老师高希舜,不仅教他画画,还送给他一套《芥子园画谱》:科学需要想象力,艺术能打开你的思维边界。

这些老师中,邓颖超虽未直接授课,却被钱学森单独标注为“思想启蒙者”,邓颖超也没想到她竟影响了一位大科学家。

如果说童年的启蒙是精神的种子,那么海外求学的岁月便是让这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沃土,而与夫人蒋英的相知相伴,则是这段岁月里最温暖的光。

1935年,24岁的钱学森怀揣“科学救国”的理想,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彼时的中国积贫积弱,航空领域一片空白,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国不能没有飞机大炮,我要去学最顶尖的航空技术,将来回去造!

抵达美国后,钱学森先是考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这个来自东方的青年很快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仅用一年就拿下硕士学位。

但他并未止步,深知理论根基的重要性,随后转投加州理工学院,师从世界航空权威冯・卡门教授。

28岁时,他就成为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拥有了独立的实验室和优渥的生活。

在这段求学时光里,钱学森与蒋英的缘分也逐渐深厚,蒋英是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女儿,也是钱学森的表妹,自幼热爱音乐,后来成为享誉中外的女高音歌唱家,两人年少时便相识。

1947年,钱学森回国探亲时与蒋英重逢,这份跨越多年的情谊终于开花结果,婚后,蒋英放弃了在欧洲的演艺事业,随钱学森回到美国。

在加州理工的日子里,蒋英不仅是家庭的守护者,更是钱学森的精神伴侣,钱学森曾说,我搞科研需要逻辑思维,蒋英的音乐给了我形象思维,这两种思维的结合,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然而,物质的富足和学术的成就,从未磨灭钱学森的归国之心,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钱学森彻夜未眠,当即决定带着家人回国。

他开始收拾行装,整理科研资料,甚至提前辞去了加州理工的教职,但他的归国之路,却被美国当局设置了重重阻碍。

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直言:“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从此,钱学森陷入了长达五年的软禁生活,他的安全许可证被吊销,实验室被查封,信件受到严密监控,连出门都受到限制。

美国联邦调查局以此为由将他关押了15天,期间不断审讯施压,但钱学森从未屈服,他在狱中坚持锻炼身体,坚信自己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蒋英在这段艰难岁月里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她一边悉心照料孩子,一边与美国当局据理力争,还偷偷帮助钱学森传递求救信息。

1955年,钱学森趁一次监视松懈的机会,写下一封求救信,藏在给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辗转寄到了周恩来总理手中。

钱学森求援信

信中字字泣血:“我被美国政府软禁,失去了自由,恳请祖国帮助我回国,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

这封信让党中央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立即在日内瓦会议上与美国交涉,甚至不惜释放多名被俘的美国飞行员作为交换,经过多轮谈判,美国当局终于被迫同意钱学森回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带着蒋英和两个孩子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当轮船抵达香港时,钱学森收到了祖国派人送来的鲜花,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的科学报国之路,终于可以启程了。

钱学森的人生,离不开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归国后,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他拍案而起:“外国人能搞的,我们为什么不能!”这句掷地有声的回答,开启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元。

在“两弹一星”的艰苦岁月里,周恩来总理亲自为他排忧解难,1962年“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失败,钱学森自责不已。

周总理却握着他的手:“科学试验哪有不失败的?我们再来!”这种信任,让钱学森在戈壁滩坚守了20年。

他与聂荣臻元帅的友谊更传为佳话,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躺在病床上的聂荣臻听到广播,老泪纵横,钱学森后来在信中写道:“您把军队大兵团作战的经验用在科研上,这是真正的中国智慧。”

而钱学森的家族,则堪称“低调报国”的典范,他的父亲钱均夫是著名教育家,一生践行“学习知识,贡献社会”的家训。

钱学森的长子钱永刚,是上海交大的兼职教授,他培养的上百名博士硕士,很多人至今不知道导师是钱学森之子。

钱学森的孙子钱磊,是解放军装备发展部的科研骨干,2016年阿里巴巴高管钱磊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时,真正的钱磊正在西北戈壁测试新型装备。

2021年,钱磊在中关村会议上罕见露面,当有人要求合影时,他退后两步,多关注爷爷的学术思想,我的工作不值一提,这种低调,与钱学森“把名字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教诲一脉相承。

右边第二位,身穿军装的正是钱磊

回到1964年的那张合影,钱学森与邓颖超微笑着,邓颖超眼神中既有师长的欣慰,又有同志的敬意。

这张照片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记录了两位伟人的交集,更因为它象征着中国知识分子“尊师重道、家国天下”的精神谱系。

钱学森曾说:“我这一辈子,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师大附中的六年,一个是在美国读博士的五年。”

前者给了他精神底色,后者让他掌握了科学利器,而连接这两者的,正是邓颖超这样的启蒙者,以及钱氏家族传承千年的家国基因。

钱学森家族三代人,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低调的力量”,他们没有豪宅名车,没有媒体追捧,却在各自领域默默耕耘。

钱磊与蒋英

钱学森让中国导弹翱翔天际,钱永刚培养计算机人才,钱磊守护国防安全,这种“不图名、不图利”的实干精神,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

1964年的合影早已泛黄,但照片中的精神永远鲜活,钱学森称呼邓颖超为“老师”,不仅是对启蒙者的感恩,更是对教育、对知识的敬畏。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钱学森家族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传承,不是刻在石碑上的名字,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家国担当。

光明网【2025-05-11】《“母亲这句话传到我耳朵里,我哭了”》

新闻晨报【2025-04-26】《对话钱学森之子钱永刚:父亲教给我的重要一课,是尊重他人!钱学森图书馆五一恢复开放》

解放军报【2016-12-02】《军改一周年 军报刊文回眸“新体制时间”之变》

来源:大壮实验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