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31》电影票房狂飙,票房破亿,等到正式公映,更是以碾压之势占据了高达70%的排片,首日票房狂揽超两亿,连央视新闻都下场报道,热度一飞冲天,可正因如此反而陷入“口碑雪崩”!
[吐舌]《731》电影票房狂飙,票房破亿,等到正式公映,更是以碾压之势占据了高达70%的排片,首日票房狂揽超两亿,连央视新闻都下场报道,热度一飞冲天,可正因如此反而陷入“口碑雪崩”!
一面是爱国热情的狂热追捧,另一面却是海量雷同差评的汹涌围剿。
这部电影,是铭记历史还是对民族伤痛的过度商业化利用?背后是否有黑手操控?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关于电影“真不真实”的口水仗,打得最是激烈,这背后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观影期待在打架,一部分观众想看的是一部冷酷的、不加修饰的史料复刻,他们要的是那种直面淋漓鲜血的冲击力。
在他们看来,这部新版《731》远远不够,影片对那些惨绝人寰的实验细节,似乎处理得过于“艺术”,批评者们认为,电影的核心跑偏了,与其说是揭露731部队的罪恶,不如说更像一部套着历史外壳的“越狱故事”。
他们怀念的是老版《黑太阳731》,那部电影以近乎纪录片的手法,把镜头的焦点死死地钉在实验本身,那种真实感是新版无法比拟的。
但另一派观众则完全接受这种改编,他们认为,电影对日军泯灭人性的展现已经足够到位,那些实验细节的呈现“恰到好处”,既让人不寒而栗,又没有过度渲染血腥。
在他们眼中,这毕竟是一部商业电影,而不是一部历史纪录片,它成功地呼吁了铭记国耻,其意义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当然,也有人猜测,影片为了能顺利上映,或许对一些过于刺激的画面做了删改,这或许才是导致它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根本原因。
这场争论的风暴眼,最终落在了主角姜武身上,影片做了一个非常典型的商业片选择:将整个故事的叙事重担,几乎全部压在了一个核心角色身上,这种做法,却意外地与“731”这段宏大的集体创伤记忆,产生了剧烈的反差。
问题就出在这里,观众走进影院,期待看到的是一幅描绘无数同胞在人间地狱中挣扎的受难群像,但他们看到的,却是一个长达125分钟的个人英雄秀,尖锐的批评声指出,故事线完全是围绕主角一人打转,其他受害者的面孔模糊不清。
对主角的塑造也引发了巨大的不满,尽管戏份给足,但这个角色的可信度却被指单薄,情绪变化缺乏层次感,从头到尾似乎没有太大的起伏,更让人出戏的是,人物的穿着打扮被批“过于时髦”,加上一些场景刻意的捏造感,严重削弱了那段历史本该有的沉重与绝望。
当一部电影的讨论完全溢出艺术范畴,它就已经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事件,《731》的口碑争议,恰恰就是一个融合了民族情感、商业逻辑甚至疑似舆论操纵的战场。
毫无疑问,影片的巨大成功,离不开国人朴素的爱国情怀驱动,导演在宣传时声泪俱下的呼吁,官媒的背书,都精准地点燃了大众“勿忘国耻”的情感共鸣,但这把火,也同样烧向了自己,当一个英雄的故事不足以承载一段民族的集体记忆时,观众的失望便集体爆发了。
“消费民族情怀”的指责随之而来,一句“9.5分爱国,0.5分剧情”的辛辣锐评,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精准地概括了所有负面情绪,它直指电影在剧情和质感上的无力,认为其商业上的成功,并非来自电影本身,而是来自题材的特殊性。
更让局面扑朔迷离的是,网络上开始出现大量排版各异但文案高度雷同的差评,这种现象让人不禁怀疑,在自然的观众反馈之外,是否存在着一股有组织的“恶意抹黑”力量,这让《731》的口碑彻底变成了一场罗生门,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信息来源:
来源:缘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