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起初倒也平安无事。这天,李三娘放心不下,来瓜地看望刘知远并给他送吃的。晚上皓月当空,刘知远和李三娘正在瓜庵互诉衷肠,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咴咴”的马叫声,紧接着狂风四起、飞沙走石。
【禹州小山村与一位皇后娘娘的故事(下)】
禹州夜哭桥、麻窝、娘娘坟:这皇帝为啥被称咬脐郎 ‖老家许昌
文·图‖张延伟 田晓业
刘知远虽然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但他把心一横: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于是毅然决然去了不过崖。
起初倒也平安无事。这天,李三娘放心不下,来瓜地看望刘知远并给他送吃的。晚上皓月当空,刘知远和李三娘正在瓜庵互诉衷肠,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咴咴”的马叫声,紧接着狂风四起、飞沙走石。
刘知远安顿好李三娘,自己走出瓜庵察看究竟,就见一匹体大口阔、眼似铜铃的红色野马朝他猛扑过来。
刘知远一闪躲到左旁,伸手抓住马鬃,飞身跃上马背。那野马又“咴咴”嘶鸣了两声,前踢后尥,左闪右摆,想把刘知远掀下来。
刘知远靠着平时练就的一身驯马本领,两腿夹紧马腹,双手牢牢抓住鬃毛,野马驮着刘知远在不过崖北侧的山岭上奔跑了十来个来回,直累得通身冒汗也没办法摆脱。后人把这条山岭叫作“跑马岭”。
野马知道遇着主人,不敢再多造次,驮着刘知远来到半山腰一处隐秘地方,扬蹄朝下扒地三尺,露出一个巨大的包裹。刘知远解开一看,里面是一副铠甲、一把宝剑和一套鞍马辔头。
刘知远把铠甲穿上正好合身,宝剑拿着也十分顺手,鞍辔则和刚刚征服的野马相配,顿时大喜过望:“真乃天助我也!”于是他和李三娘商量:决定前往太原投军,建功立业。
李三娘虽然心中不舍,但她知道刘知远志向远大,遂将他送到不过崖南面、鸡山脚下,丁字路口的一座石桥上。
刘知远将马拴在桥头一棵槐树上,取下脖子上挂的祖传白兔玉坠交给李三娘,夫妻二人在桥头抱头痛哭,依依惜别。
这座石桥被后人叫作“夜哭桥”。而桥头的槐树历经千余年风雨仍生长茂盛,人称“刘知远拴马槐”。
李三娘磨坊产子
不久,李三娘发现自己怀了刘知远的骨肉。尽管如此,哥嫂仍不放过她,变着法折磨她,逼她白天到离家三里远的麻地去浇麻,晚上还要在磨坊里推磨磨面,李三娘都咬牙坚持。
李三娘浇麻的地方,被后人叫作“麻窝”。麻窝位于麻地川最南面,该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是麻地川行政村所辖13个自然村之一。
李三娘浇麻,有时从麻地西侧龟沟的水潭里担水,有时则从麻地东面的扒村河里担水。
龟沟水潭边上有一块突出的大石头,样子像只乌龟,李三娘站在这块石头上拔水,久而久之,在石头上留下一对深深的脚印。
前仙妮老人她姥娘家是扒村的。据她回忆,她七八岁时,跟着姥娘沿山路到张垌她姥姥娘家走亲戚,每当路过这个水潭,都要坐在这块石头上休息,那对脚印清晰可见、栩栩如生,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可惜后来开山炸石,那块儿状似乌龟的大石头早已不复存在了。
而李三娘在扒村河担水时,水底及河滩的鹅卵石常把脚底硌得生疼。于是她自言自语道:“要是这河里的石头都变成平的,就不硌脚了!”从此,扒村河流经麻地川这一段所有石头都成了片石,即便当地人打深井,淘出来的石头也都是扁平状的。至今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条歇后语:“扒村河里的石头——片子货”。
为防止李三娘担水浇麻中途歇息,田氏专门请人做了一对尖底儿木桶。一次李三娘挑着水桶走到半路,累得头晕眼花,摇摇欲倒之际,突然从乔龙山坳里窜出两只黑虎,吓得李三娘魂不附体,丢下木桶就要逃生。
可两只黑虎却丝毫没有加害李三娘的意思,径直来到水桶边卧下,蜷起身子将水桶稳稳当当的支好,桶里的水一点也没有洒出来。后来,这两只黑虎经常在李三娘体力不支时出现,好让她担水途中稍作休息。
为了纪念这两只黑虎,后人在乔龙山东麓建成一座黑虎庙,受用人间香火。目前位于麻地川村西的黑虎庙尚存,同时敬祀有李三娘等神像。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天深夜,李三娘正在磨坊里推磨,突觉腹痛难忍,不久就在磨道里生下一个男孩儿。因为磨坊里实在找不到什么尖利的工具,李三娘就用牙咬断了孩子的脐带,脱下身上一件衣服把孩子包裹起来。所以后人就称这孩子叫“咬脐郎”,也即后来的隐帝刘承祐。
李三娘怕田氏知道了加害孩子,偷偷找到老家院窦公,拿出随身佩戴的白兔玉坠挂在孩子脖子上,哭着拜请窦公帮忙,连夜抱着孩子往军中寻找刘知远去了。
白兔为媒举家团圆
再说刘知远策马投军后,和石敬瑭一起在唐明宗李嗣源麾下做事,以骁勇善战闻名军中。
一次,李嗣源和后梁军队在黄河岸边的德胜(今河南濮阳)激战,石敬瑭的马甲断裂,眼看要被敌军赶上,刘知远不顾自身安危,将自己的马换给石敬瑭,又拼死掩护石敬瑭生还。
石敬瑭感激刘知远的舍命相救之恩,将他视为亲信,自此步步高升。石敬瑭称帝后,又封刘知远为盅武军节度使,驻许州(许昌)、阳翟(今禹州)一带。
转眼十八年过去,李三娘被兄嫂相逼白天担水浇麻,晚上推磨磨面,受尽人间疾苦,而“咬脐郎”刘承祐也已长大,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小将军。
这年,刘承祐随父亲率兵攻打大梁(今开封),驻扎在阳翟(今禹州)境内。
有一天,刘承祐出外狩猎,在野外看见一只白兔,举箭便射。负伤的白兔带箭奔逃,刘承祐骑着马在后面紧追不舍。后来追到麻地川南面河滩里,却见一位衣衫褴褛的中年妇人正挑着水桶蹒跚而行,桶襻上赫然扎着一支箭。
刘承祐细看箭翎上的标记,正是自己射出的那支,心中惊奇不已。于是下马求箭,细问缘由。
李三娘看眼前的年轻人气宇轩昂、面似刘知远,又见他脖子上挂着的白兔玉坠,心中激动,惴惴不安地问道:“你可叫‘咬脐郎',你父可是刘知远?”
刘承祐更觉奇怪:“你怎知我的乳名?”
李三娘流着泪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简单叙说一番,哭道:“儿啊,我是你的亲娘啊!”
刘承祐听罢,知道生母就在眼前,赶紧倒地叩拜。母子二人相认,抱头痛哭。随后,李三娘跟随刘承祐回到军营,从此一家团圆。
开元四年(公元947年),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政权,李三娘入宫被封为“娘娘”。一年后刘知远暴病身亡,刘承祐继承皇位,尊李三娘为“皇太后”。三年后,刘承祐被乱军杀死,后汉灭亡。
或许是这一家人都与古阳翟渊源深厚的缘故,刘知远死后葬于今苌庄柏嘴山之西的大龙山,其陵墓叫作“睿陵”;汉隐帝刘承祐死后葬在今花石北王庄,当地人称“咬脐郎墓”,即颍陵。而李三娘死后,遵其遗嘱葬在其长期生活过的浅井麻地川,俗称“娘娘坟”,也叫李三娘墓,即高后陵。
(全文完)
另:当年的美好时光哪去了?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生活的风物为何慢慢无影无踪?为留住更多渐行渐远的消逝的老建筑、老寨、歌谣、现象、老行当、童年游戏等,“老家许昌”汇编了资料《消逝的风物》,希望留住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记忆。该资料长约29厘米,宽约21厘米,厚3厘米,重约3.2斤,50余万字,496页,全彩印刷,欢迎留言咨询……
【作者简介】张延伟,中共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文史研究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来源:老家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