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喜欢老二英明神武,但为何还是把皇位给了不那么喜欢的老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9 20:14 1

摘要:建文元年(1399年)的燕王府里,二十二岁的朱高煦披甲跪地,腰间战刀还在滴血。

"父皇,儿臣愿率军北征!"

建文元年(1399年)的燕王府里,二十二岁的朱高煦披甲跪地,腰间战刀还在滴血。

刚经历北平守卫战的朱棣,望着这个在战场上把自己从死人堆里背出来的儿子,眼眶有些发热。

然后转头瞥见角落里气喘吁吁的长子朱高炽,心里又不乏泛起一阵焦虑——这个两百斤的胖儿子,连马都骑不上去!

这年冬天的北平城墙上,三个儿子的命运早已埋下伏笔:

1、老大朱高炽

走两步就冒虚汗的胖子,却把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堵在冰天雪地里三个月("浇灌冰城"绝活让守军变成人形冰雕)

2、老二朱高煦

腋下生着"龙鳞"的猛将,白沟河救父时连换三匹战马杀穿敌阵(野史说他砍人时爱喊"本王乃天策上将转世")

3、老三朱高燧

长得最像徐皇后的机灵鬼,总能把暴怒的朱棣哄得眉开眼笑(后来却差点给亲爹下毒)

朱棣摸着龙椅上的雕花,耳边回响着靖难时对次子的承诺:"勉之,世子多疾。"

可看着案头堆积如山的请立太子奏折,这位杀伐决断的永乐大帝,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手心手背都是肉"。

1. 朱元璋的紧箍咒

"炽儿,过来让皇爷爷看看。"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南京皇宫里,朱元璋拉着十八岁的朱高炽满脸慈爱。

这个走路都费劲的胖孙子,硬是让士兵吃饱早饭才检阅部队,把老爷子感动得直抹眼泪。

当"燕王世子"的金册交到朱高炽手里时,远在北平的朱棣还不知道,这份册封文书二十年后会成为长子最大的护身符。

2. 靖难功臣的算盘

丘福等武将跪在乾清宫外:"汉王殿下救驾七次,当立太子!"

这些跟着朱高煦砍人的老兄弟,早就盘算着新君上位能多分几块封地。

可文官集团的反击更狠——解缙一句"好圣孙"直戳朱棣软肋,杨士奇连夜编了本《历代废长立幼祸国录》送到御前。

3. 北平保卫战的蝴蝶效应

建文元年那个滴水成冰的冬天,朱高炽带着老弱残兵玩了个绝活:白天泼水筑冰墙,晚上派敢死队偷营。

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愣是没啃下这块硬骨头,气得建文帝直骂"朱家怎么净出怪胎"。

这场战役让文臣们看到了胖子的狠劲——对敌人狠,对自己更狠(三个月没脱铠甲,胖成个移动的盔甲粽子)。

1. 金忠的致命一击

兵部尚书金忠在御前会议上演了出好戏:先搬出《皇明祖训》,再掏出靖难阵亡将士名单,最后嚎啕大哭:"陛下若废长立幼,九泉之下如何见太祖?"

把朱棣噎得直瞪眼。

2. 解缙的虎彪图妙计

永乐二年春,文华殿里挂起幅《虎彪图》。

解缙提笔写下"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头。"

朱棣盯着画里护崽的老虎,突然想起当年自己也是这么被朱元璋嫌弃——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3. 张信的满口牙代价

当朱棣试探性地问隆平侯张信立储意见,这个靖难第一功臣竟梗着脖子顶撞:"立嫡立长,祖制不可违!"

暴怒的朱棣拔剑削掉他三颗牙,鲜血染红蟒袍的张信依旧死谏不退。

这一幕让武将集团彻底明白:胖子的文臣后盾比城墙还硬。

四、最狠的杀手锏

1. 朱瞻基的童年秀

五岁的小皇孙在御花园追兔子,朱棣随口考校:"若遇敌军当如何?"

孩子扬起小脸:"孙儿当学皇爷爷亲征漠北!"乐

得朱棣当场解下玉带赐给孙子——这个名场面被文臣们添油加醋传遍朝野。

2. 三代传承的阳谋

杨荣等人天天在朱棣耳边念叨:"陛下开创盛世,太子仁厚守成,太孙英武类祖,三代接力方得千秋基业。"

这套说辞精准命中朱棣的帝王焦虑——他既要证明自己得位正统,又怕后世骂他破坏祖制。

3. 皇位传承的保险箱

当朱棣看着朱瞻基在校场拉弓射箭的架势,恍惚间看到年轻时的自己。

这一刻他彻底想通了:选朱高炽看似委屈,实则是给孙子铺路。

就像当年朱元璋选朱标,看中的也是朱允炆背后的文治集团。

1. 四月初四的册封大典

当胖得需要两个太监搀扶的朱高炽接过太子金册,南京城飘起了桃花雨。

礼炮声中,朱高煦把佩剑攥得咯咯响,朱高燧却笑嘻嘻地第一个跪拜——这个最会讨巧的儿子,早把宝押在了新太子身上。

2. 文臣集团的庆功宴

解缙等人躲在翰林院喝得东倒西歪,杨士奇醉醺醺地在墙上题诗:"十年寒窗终有报,不教武夫乱朝纲。"

这场胜利不仅是太子的,更是整个文官集团的。

3. 朱棣的深夜独白

那晚乾清宫的烛光亮到三更,朱棣对着徐皇后画像喃喃自语:"炽儿虽不类我,但能给大明个太平天子..."

月光透过窗棂,照在案头那份《皇明祖训》上,朱元璋亲笔写的"立嫡以长"四字格外刺眼。

1. 仁宣之治的伏笔

十个月后,登基的朱高炽疯狂减重五十斤(减肥方法成千古之谜),开启"三杨内阁"的新政。

这个被父亲嫌弃的胖子,用仁政治愈了靖难后的创伤,为儿子朱瞻基攒下足以五征漠北的家底。

2. 朱高煦的宿命轮回

宣德元年(1426年),造反失败的朱高煦被侄儿扣在铜缸里烤成乳猪。

临死前他突然明白:父亲当年选哥哥,不是因为他多厉害,而是需要他这样的"过渡皇帝"来平息天下非议。

3. 永乐遗产的双面性

当朱瞻基站在居庸关城头北望时,他终于读懂了祖父的深意:朱棣用立储之争完成了帝国转型,让大明从武功转向文治。

这个看似憋屈的选择,实则是给王朝续命的关键棋局。

当我们翻开《明史》,看到的不仅是帝王心术,更是一个王朝在血与火中摸索出的生存智慧——有时候,最正确的选择恰恰是最不情愿的那个。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