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这几个好情绪的秘诀,值得一读再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3 14:42 1

摘要:人生得意处,恰似春光明媚时,人往往因情绪高涨而卸下心防,误将豪情当能力,把承诺作戏言。

古人说:“喜时易轻诺,怒时好妄言。”

人在情绪翻涌时,很难守住言行的分寸。

高兴时总觉得万事不难,顺口应下的承诺常成日后的负担;

愤怒时心火乱窜,伤人的话一出口再难收回。

更别说悲伤时越说越痛,疲倦时容易半途而废。

这些藏在情绪里的 “暗礁”,恰恰是修炼人生境界的试金石。

《道德经》有言:“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人生得意处,恰似春光明媚时,人往往因情绪高涨而卸下心防,误将豪情当能力,把承诺作戏言。

酒酣耳热的宴席上,有人拍胸脯应下难办之事;升职加薪的喜悦中,有人轻率许下无法兑现的约定。

这些被喜悦泡软的承诺,终将在现实的风雨里千疮百孔。

北宋文豪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曾在一场盛大的宴会上即兴题诗,被众人夸赞妙笔生花。当地富豪趁机请求为其新宅题匾,苏轼当时兴致正高,一口应承。

后来才发现,该富豪靠盘剥百姓发家,题匾之事若成,必损清誉。幸而他及时醒悟,托病婉拒,方避免了一次因喜失言的危机。

可见,喜悦如酒,饮之需有度 —— 醉心于当下的甘甜时,更要守住清醒的底线。

真正的清醒,是在欢呼中留一分冷静。

《道德经》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愤怒如潮水,裹挟着人本能的攻击性。从来针尖对麦芒,只会将矛盾更加激化。

三国时,诸葛亮率军北伐,魏将王朗自恃口才,在阵前百般辱骂,企图激怒诸葛亮。不料诸葛亮稳坐中军帐,以一句 “吾从未见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轻描淡写击溃其心理防线,王朗竟当场气绝。

这场不战而胜的对决,正是 “不争之胜” 的绝佳注脚。

生活中,那些动辄暴跳如雷的人,看似占尽上风,实则早已被情绪奴役。

正如《菜根谭》所言:“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心虑事。”

怒时的不争,不是软弱,而是把拳头收回来的力量 —— 拳头收得越紧,出击才越有准头;情绪压得越稳,智慧才越能浮现。

《道德经》有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意思是说,言语过多往往会陷入困境,不如守住内心的虚静与平衡。

哀伤如深夜的细雨,会浸透每一寸神经。但那些反复咀嚼痛苦的话语,就像不断撕扯未愈的伤口,只会让悲伤在声浪中愈发清晰。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在爱子夭折后,整日闭门谢客,独自在书房抄写佛经。

他没有写一字哀辞,却在笔墨的摩挲中,将丧子之痛化作《牡丹亭》里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的千古绝唱。

沉默,成了他与命运和解的通道。

现代人习惯用朋友圈 “直播” 悲伤,却往往发现,千言万语说出口,心里的空洞依然存在。

不如学一学杨绛在《我们仨》中的笔法,写丈夫和女儿离世,没有声泪俱下的控诉,只有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的平静。

哀时的不语,是浊水静置;将情绪的泥沙沉淀,让心灵的清光浮现。

《道德经》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疲倦是生命的常态:或是案头堆积的文件让人眼皮沉重,或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人意志消沉。

但真正的坚韧,不是从不跌倒,而是跌倒后能拍拍尘土,继续朝着目标挪动脚步。

司马迁遭宫刑后,身心俱疲,曾想一死了之,但想起父亲临终前 “论著天下之史” 的遗愿,他在 “肠一日而九回” 的痛苦中坚持写作,终成 “史家之绝唱”。

他的笔,就是对 “倦时不馁” 最有力的注解。

生活中,那些在凌晨街头清扫的环卫工人,那些在自习室学到闭馆的学生,那些创业失败仍在深夜改方案的创业者,都在演绎着 “倦而不馁” 的韧性。

疲倦时的不馁,不是硬撑的固执,而是像流水一样,

遇到高山,就绕路而行;遇到洼地,就积蓄力量。

它懂得:人生的路,不是看谁跑得最快,而是看谁能在喘息时,依然记得抬头望向远方的星。

写在最后

当我们在喜悦中守住清醒,在愤怒中修炼从容,在哀伤中学会沉淀,在疲倦中保有韧性,便算读懂了《道德经》里最朴素的智慧:

真正的人生境界,从来不是远离烟火的超脱,而是在烟火红尘中,把每一种情绪都酿成照亮前路的灯。

您若喜欢记得点个❤️,愿您往后的人生越来越好,平安喜乐、万事顺遂,让爱与福运都流向您与您的家人!

来源:赋安修习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