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7日,商务部等9部门带来一份“扩大服务消费”的新礼包,给各地消费再添一把火。杭州、南京、武汉这三座副省级城市,眼下都在全力冲刺,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逼近甚至突破万亿元大关。
9月17日,商务部等9部门带来一份“扩大服务消费”的新礼包,给各地消费再添一把火。杭州、南京、武汉这三座副省级城市,眼下都在全力冲刺,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逼近甚至突破万亿元大关。
三城的打法各有风格:杭州靠首店经济和体育演艺不断上新;南京借着苏超联赛和城市节庆把人气拉满;武汉则用樱花季和一只爆红的“蒜鸟”(武汉方言“算了”谐音文创产品)玩出花样。谁能率先撞线万亿,成了消费赛场的一大悬念。
“蒜鸟”火出圈,武汉社零增速6.6%
从2024年社零总额来看,南京、武汉和杭州这三个副省级城市分别以8553亿元、7932亿元和7884亿元的成绩,占据全国十大消费城市的第八至第十位,站在了万亿门槛之外。今年前7个月,三地社零总额增速均处于十强城市前五位。
先看杭州。去年浙江省会消费市场曾一度承压,仅增长2.8%。但今年以来,杭州明显加速,1—7月社零总额同比增长5.1%,达到5270.7亿元,规模已超越南京、武汉。
其中,“以旧换新”政策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成为最大亮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同比暴增86.3%,通讯器材类增长34.5%,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增长23.7%。此外,体育娱乐用品类和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0.5%和29.9%,显示出强劲的消费升级趋势。
消费十强城市中增速最快的是武汉。前7个月社零总额达4929亿元,增幅6.6%,高出全国均值(3.7%)近三个百分点。同样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的带动,家具类、家用电器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上半年同比分别实现219.8%、40.5%、27.4%的高增长。
2025年3月23日,2025武汉马拉松鸣枪开跑。
尤为亮眼的是,体育娱乐用品类增幅高达91.5%,这背后少不了“跑马赏樱”的助推。2025武汉马拉松迎客超七万人次,恰逢樱花盛放,据测算,外地跑者产生直接消费1.2亿元,拉动消费总效应接近3亿元,两项数据同比增长均超40%。
2025年5月20日,游客在武汉选购“蒜鸟”文创产品。
除了传统赏樱,各类樱花主题文创产品成为今年春日经济亮点。其中,一款名为“蒜鸟”的毛绒玩具凭借萌趣造型和独特方言特色走红。随后,“蒜鸟”主题快闪店,“蒜鸟树”“蒜鸟巴士”等创意装置一一出街,成为武汉文旅“出圈”的象征。
南京虽然总量略低,但冲刺势头不减,增速超过全国均值。1—7月社零总额4960亿元,同比增长4.4%。受益于补贴政策,上半年限上单位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68.9%。值得关注的是,苏超联赛已成为南京消费的助燃剂。
2025年7月5日,南京市区商场利用大屏进行苏超赛事直播。
例如,7月南京队主场与苏州队的比赛,吸引超过6万名球迷现场观赛,其中省外观众超2万人。比赛前后三天,平台数据显示南京游客规模全国排名第二;同期全市文旅消费总额达到27亿元,其中异地文旅消费占17亿元,展示了“赛事+消费”的巨大潜力。
社零冲万亿,武汉南京调低预期
万亿大关近在眼前,历史长镜头可以清晰地展示,三城消费数据“竞赛”的行进轨迹——事实上,武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领先于南京和杭州。
2001年,武汉社零总额就已超过730亿元,而南京、杭州尚在500多亿元徘徊。2004年,武汉率先突破千亿大关,社零总额1023亿元,成为中部地区首个“消费千亿省会”,这得益于汉正街批发市场、江汉路百货商圈与汽车制造产业的全面扩张。
南京紧随其后,于2005年社零总额达到1082亿元,同年地铁一号线开通。随着河西新城启动建设,商圈格局从新街口单核向多点延伸,“夫子庙小吃一条街”与新街口百货大楼迎来外地游客购物潮,为后续文旅消费奠定了基础。
2006年,杭州社零突破1100亿元,正式迈入“千亿俱乐部”。随着“双11”萌芽,杭州作为数字经济的龙头城市,线上消费崭露头角。此后,西湖景区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延安路—武林广场一线形成完整的商贸走廊,高端百货商城也在此期间迅速扩张。
2010年代是三城的“加速十年”。2015年,借力电商与互联网金融,杭州社零跨越4300亿元;南京突破5000亿元,青奥会留下的场馆和国际赛事吸引了不少游客;武汉则凭借光谷科技与汽车产业,社零总额超过5300亿元,汉街、光谷步行街等新商圈崛起。
2015年1月2日,杭州西湖景区断桥上人头攒动。
在2019年之前,武汉社消总额一直领先于南京、杭州。然而,在2020年和2022年,武汉分别被南京和杭州超过,三地自此进入胶着状态。2022年至2023年排位是南京、杭州、武汉;2024年则变为南京、武汉、杭州。
十四五开局的2021年,武汉、南京提出2025年社零总额达万亿,不过随后两地都调低预期。2023年,武汉将2025年目标定在9000亿元,而南京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社零增速5%,大抵也是9000亿元。杭州相对低调,去年提出,到2027年,社零总额力争破9000亿元。
就1-7月的数据来看,反而是最为低调的杭州领先。不过谁能率先冲线万亿,仍未可知。三座城市的消费实力不仅源自经济总量,更与各自独特的产业结构和城市气质密切相关,它们面临不同的挑战与机遇,各有长处和短板。
消费前景,杭州人存款收入领先
单就武杭宁三城而言,杭州无疑最“有钱”。
2024年,杭州住户存款余额达到2.58万亿元(人均20.5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3万元。凭借数字基础,杭州首店经济出色,截至2024年底,共引进388家品质首店,其中全国首店15家,电商生态和线上消费也为其带来强劲消费增长。
当然,过度依赖线上流量,使得传统商圈面临迭代压力,在实体商业和服务消费的创新上,杭州必须下功夫。此外,杭州还有物价水平偏高、以及被部分人称为“美食荒漠”的标签,文旅消费少了些烟火气。
南京的消费更像一出“大戏”。南京充分利用了赛事带来的消费潜力,特别是苏超联赛的火热,推动体育、酒店、餐饮、文创等多个产业联动。与此相应,国际会展和艺术演出频频落地,为南京消费市场注入持续动能。
尽管如此,南京在高端数字消费和国际品牌引进方面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如何将赛事热度转化为全年持续消费,也是南京面临的挑战。相比杭州(1262万人)和武汉(1381万人),南京(958万人)常住人口最少,这是一个制约因素。
春赏樱、夏嘬虾、秋欢购、冬潮玩……武汉是“有味”的代表。作为科教资源丰富、年轻人口密集的城市,每年春天的樱花季吸引数百万游客,夜市经济的火爆带动餐饮消费。作为中部地区交通枢纽,武汉在会展、演艺等领域拥有较强号召力。
然而,2024年住户存款余额18.2万亿元(人均13.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6.7万元,武汉“钱袋子”显著小于杭州、南京。武汉在高端消费、国际化和数字经济方面仍显薄弱,缺乏像杭州那样的首店经济、数字经济的强势支撑。
随着国家“扩大服务消费政策”的出台,这三座城市的消费市场将迎来更多机会,但真正的竞争不仅仅是为冲破万亿大关,而是要在高品质、创新消费上找到差异化优势。谁能在服务消费、国际化视野上占据优势,谁就能成为下一个“消费强城”。
来源:搜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