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1岁的拉里·埃里森近期成为美股焦点人物。他领导的甲骨文公司发布最新财报后,股价单日大涨36%,其个人财富一度接近4000亿美元,甚至超过马斯克。
当前美股市场对AI技术的关注度空前高涨。这不仅是一个热门概念,更是许多科技公司重点投入的领域。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理解AI行业的发展动向和企业的实际投入成效,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市场趋势,避免盲目跟随。
81岁的拉里·埃里森近期成为美股焦点人物。他领导的甲骨文公司发布最新财报后,股价单日大涨36%,其个人财富一度接近4000亿美元,甚至超过马斯克。
甲骨文业绩爆发主要得益于四笔大额合同,其未交付合同总价值达到4500亿美元,单季度就增加约3000亿。这些订单背后的大客户,正是当前AI领域的领先企业——OpenAI。
OpenAI的投入带动了整个AI算力产业链,包括英伟达的GPU、博通的芯片,以及亚马逊云、微软云等服务商。这些公司的强劲业绩,进一步推动了美股科技板块的上涨。
目前,真正从AI中获得实际商业回报的企业仅为5%。但对科技巨头而言,当前阶段的AI投入已不仅是追求投资回报,更关乎企业生存。
巨头们的焦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防御核心业务。OpenAI用户数已从年初的3亿激增至7-8亿,市场份额高达83%。如果其进入广告、电商或搜索领域,将对Meta、亚马逊和Google构成直接威胁。
二是为巨额现金寻找出路。大型科技公司持有大量现金,但资本市场更看重增长性投资而非现金储备,AI成为最重要的投资方向。
三是避免沦为“管道工”。云服务商不希望只提供基础算力,而是希望通过自研大模型和应用,成为AI时代的主导者。
只要AI竞争持续,巨头就会继续投入,以争取未来的竞争资格。
这种投入,真没回报吗?恰恰相反。刘迪凡算了一笔账:2021到2024年,数据中心投了2740亿美元,其中四大巨头就占了1970亿,主要买了GPU、建AI数据中心。
预计到2025年,AI将带来1280亿美元收入,相当于三年投入的45%回报!这可不是小数目。
这1280亿收入里,最大头是广告,820亿美元,超六成!说明AI首先让大厂自己的广告业务更赚钱了。
比如Meta花100亿给Instagram买了GPU,第二年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就从40分钟涨到55分钟,广告制作效率也大幅提升。这就像给自行车装上了发动机。
剩下的收入构成是:200多亿的AI云服务费,130亿的ChatGPT等应用订阅费,110亿的微软Copilot这类AI SaaS收入,还有20亿左右的AI小公司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AI云服务收入预计能到200亿美元,占云厂商总收入10%,年增速28%。这个增速,就像当年SaaS业务刚爆发时那么猛。
所以,AI这笔账,其实比想象中划算。巨头们不是瞎烧钱,他们是精打细算地在投资未来。这不像把钱扔进大海,更像撒下了种子,正在茁壮成长。
虽然都在找AI新机会,但分析头部基金持仓发现,钱最后都流向了“算力基建龙头股”。
为啥?因为AI算力链条上,很多环节都被少数公司垄断了:GPU方面英伟达和AMD,两家独大;
定制芯片方面博通和美满,很专业;电力方面, GE Vernova和西门子能源,提供AI数据中心能源。
这种市场集中度高,让投资很确定。基金觉得,大家还是低估了未来算力需求。
比如,Coatue基金除了投英伟达,还布局了从挖矿转型的AI云公司CoreWeave,很早就看好电力,因为AI太费电了。Whale Rock基金除了英伟达、博通,还重仓了网络交换机公司Celestica,和转型做广告的AppLovin。
这些基金相信算力价值,因为他们看到一个“好循环”:GPU变强推动了ChatGPT这类应用出现,应用火了又让大厂投入更多,硬件再升级,应用效果更好,用户更多。这样循环下去,算力需求只会越来越大。
另外一个现象是,这些基金持仓里基本看不到“中概股”了。张博解释,美国基金的估值模型不适合高市盈率、短期不盈利的A股公司。
刘迪凡补充说,很多华尔街基金缩减了中国市场研究团队,没有深入了解,就不敢轻易投。
AI投资除了算力基建,其他科技巨头地位各异。
苹果和特斯拉基本不在主流AI投资名单。苹果AI应用乏力,特斯拉波动大,机构不碰。
微软超前布局,与OpenAI合作深,AI基建规模最大,长期看好但估值高。谷歌以前被动,但Gemini大模型和TPU有进展,被看作“价值股”。Meta战略位置最佳,手握超级App,能直接将AI投入转化为增长。
亚马逊(AWS)则因成本控制好、业务稳健,电商和广告价值可能被低估。甲骨文拿下TikTok等大客户,正成为市场“第四朵云”。
AI产业链上,台积电(芯片制造)、网络连接(数据传输)和电力设备也是机构重点。但AI应用层面,尚未出现像基建龙头那样,能让人长期持有的“明星股”,多数机构认为应用爆发仍需时日验证。
投资AI龙头股并非没有风险,主要问题是估值已经很高,未来回报率可能不高。而且半导体行业有周期性,需求变化可能导致股价剧烈波动。
怎么应对?刘迪凡认为,投资者需要有深刻的行业认知。在市场悲观、股价大跌时,才能判断出真正的买点。
就像今年初英伟达股价大跌,事后看就是个好机会。但抓住这种机会,需要极高的认知和经验,敢于逆势而为。
对普通投资者,张博建议在合理价格“抱紧”产业链核心公司,比如英伟达、博通、台积电。刘迪凡也强调“时机”和“敢于下注”的重要性。
AI投资,本质上是认知的变现。它考验你对趋势的判断、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在市场波动中保持清醒。
来源:奇闻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