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的起因,是罗永浩在一次直播中点名西贝餐饮集团,质疑他们使用预制菜却没有明确告知消费者,认为这是对顾客的不尊重。
罗永浩为何怒怼预制菜?西贝又为何成了众矢之的?
2025年9月初,预制菜再一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事情的起因,是罗永浩在一次直播中点名西贝餐饮集团,质疑他们使用预制菜却没有明确告知消费者,认为这是对顾客的不尊重。
他在直播中态度强硬,直言“花了现炒的钱,却吃了预制菜”,这番话迅速引起网友共鸣,很多人表示有类似的就餐经历,觉得被“套路”了。
面对舆论压力,西贝很快作出回应。
他们表示,确实有部分菜品是在中央厨房提前处理的,但强调食材来源正规、流程符合标准、营养安全有保障。
同时也提到,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出餐效率、保障口味稳定,方便门店统一管理。
西贝的回应是澄清误解,在这场交锋还是让“预制菜”这个话题彻底火了起来。
预制菜究竟是不是在“骗”消费者?餐厅是否有义务提前说明?现炒和预制的边界又在哪里?
这些问题迅速登上热搜,引发了大量网友讨论,也让整个餐饮行业开始正视这个长期存在却从未被广泛讨论的敏感话题。
大部分消费者的第一反应是:“预制菜不就是偷工减料吗?凭什么卖这么贵?”这背后的逻辑看似简单:现炒更用心、更新鲜,因此成本更高;而预制菜批量生产、冷链配送,自然应该便宜。
这种误解源于单一维度的比较。比如,街边小店用便宜的原料现场制作,看起来是“现炒”,但可能用的是最廉价的肉、调料和添加剂。大型连锁品牌的预制菜,虽然不是现场烹饪,但原料可能更优、流程更规范,也更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看得见的炒”背后,隐藏着“看不见的成本”。
年轻人约会时更愿意选择环境优雅、出品稳定的餐厅;商务宴请更倾向于上档次的场所和菜品。
在消费时,大家更看重环境、服务和出菜效率,不是菜是不是预制的。
预制菜在舆论中,消费者表示愤怒、失望,要求标明、要求退场。
在实际消费中,却用购买行为反复验证市场逻辑——方便、便宜、稳定,仍然是大多数人的首选。
如果说消费者有知情权,那市场其实已经给出了另一个答案:正向标识。
就像“有机食品”标注那样,愿意强调“非预制”的餐厅,可以主动标明自己的特色。
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购买。
不是反过来,用政策去强制标注“使用预制菜”,这会制造不必要的恐慌,也容易误导公众判断。
市场经济中的知情权,从来不是靠“负面标签”实现的,是靠“正向信号”来引导选择。
这场预制菜风波,从罗永浩的一句批评开始,迅速演变为一场全民热议。
市场不会被喊话改变,也不会因为一条热搜就重塑供需结构。价格、品质、偏好之间的博弈,最终要靠“谁掏钱、掏多少钱”来决定。
预制菜不是问题,误解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才是真正的问题。
来源:内科医生小红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