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以教育开放为笔 绘就自贸港国际办学新篇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3 14:01 1

摘要:4月12日晚,来自南海书院国际商务专业24级硕士研究生王宇星伏在桌前,左手快速翻动重要外宾的行程表,右手拿着荧光笔在接待流程上反复确认“注意接机时间”等批注。他在为4月13日至16日海南大学主办的热区高校联盟2025年年会做准备,“通过参与年会的志愿服务,我希

海南大学校园环境优美宜人。

海大学子乐享校园。海南大学供图

4月12日晚,来自南海书院国际商务专业24级硕士研究生王宇星伏在桌前,左手快速翻动重要外宾的行程表,右手拿着荧光笔在接待流程上反复确认“注意接机时间”等批注。他在为4月13日至16日海南大学主办的热区高校联盟2025年年会做准备,“通过参与年会的志愿服务,我希望能深入了解热带地区前沿问题,并为年会的顺利举办贡献海大学子的力量。”王宇星说。

像王宇星这样的海南大学学生志愿者并不少见。自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以来,海南大学已经培养并输送了超过400名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国际会展的全流程服务,海大学子们无需离岛,便能在与全球政商代表的互动中触摸世界的脉搏。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南大门”,海南大学以“要支持海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殷切嘱托为指引,将国际化办学深度融入国家战略,以“一院一校”国际化行动为引擎,用办学成效诠释“教育开放加速度”。这场立足热带、辐射全球的办学实践,正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注脚。

从“国际朋友圈”到“热区高校联盟”:织就教育合作经纬网

数据见证开放力度:2024年,海南大学国际合作版图再扩容——与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60位的马来亚大学签署全面合作意向协议,在硕博联合培养、师生交流、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方面深化两校合作。全年与16个国家和地区的27所高校建立友好关系,与14所高校续签合作协议。截至目前,学校全球伙伴网络已覆盖52个国家和地区的276所高校及机构,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占比超60%。赴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进行交换的今朝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2级本科生郭家豪说:“作为两校全面合作后的首批交换生,我深刻感受到马来亚大学互动式教学和实践导向模式带来的科研能力提升。学校搭建的各类国际合作平台,让我们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自己,在不同文化的历练中提升专业能力,这对我们意义非凡。”

热区教育共同体崛起:2023年底,海南大学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埃及开罗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国油科技大学、巴西圣保罗大学、印度尼西亚万隆理工学院、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等7所全球热带地区头部高校和科研机构发起成立热区高校联盟。作为全球首个针对热带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成立的多边合作交流平台,热区高校联盟是海南大学为顺应全球南方联合自强的时代潮流,聚焦海南省“五向图强”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的发展需求,加强全球南方团结合作,推动全球南方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助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积极实践。短短一年多,联盟成员激增至41个国家和地区的101所高校与科研机构。

战略支点效应凸显:依托联盟平台积极推动联合科研与社会服务。联盟成员单位积极围绕热区发展需求携手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海南大学与联盟成员单位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共建儒艮与海草床野外研究站,与津巴布韦大学合作共建“海南省热带岛屿环境污染防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津巴布韦研究基地”,在津巴布韦建设“海南大学薯类生产装备研究中心(援津)”等。据海南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刘亮介绍,“目前已摸排12项在研项目、17项意向合作项目以及7项意向技术转移项目,研究领域涉及热带农业、生态环境、食品科学等诸多学科,希望着力破解热带地区发展‘硬骨头’科技问题。”

诺奖得主“站台”、国际学术会议“扎堆”:打造国际交流强磁场

顶尖学者齐论道:2024年被称为海南大学“国际学术年”,学校全年举办国际学术会议20场,涉及材料科学、热带农业、计算机图像处理等多个领域。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吸引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兰迪·谢克曼(Randy Schekman)等四位诺奖得主出席;介观脑图谱研讨会汇聚国际脑计划组织主席Judy Illes、亚太地区同步辐射光源研究神经科学组织代表等顶尖学者;来自美国国家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30余名院士出席中国物理学会2024年秋季学术会议,展示了物理学前沿和科研成果。

文化交流润心灵:海南大学与柬埔寨王家农业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举办新春游园会、春节民俗及书法工作坊等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海南大学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推出太极等传统艺术课程。学校俄罗斯籍教师艾力克斯拍摄的短视频《追山之路》获奖第六届“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国际化的硬支撑。艾力克斯说:“海南大学为我提供了一个自由且多元的学术环境,鼓励我探索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我期望用一种全新视角来展示中国人的友善与热情,让国际观众直观感受到‘文化软实力’的温暖和深度。”

文明对话铸新篇:为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弘扬人类共同价值,更好地传唱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海南大学与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阅途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中国智慧文明互鉴研究院”。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赵彦春多年来致力于经史子集的研究和英译,已出版《寒山诗》(收录寒山诗313首、寒山佚诗13首)、《白居易诗歌全集英译》(共计20册,收录3062首诗歌)等英译作品,他说:“海南大学搭建的平台不仅推动了知识的共享与创新,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观察世界的窗口,更让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新的光彩。”

“不出国留学”奇迹:中外合作办学交出高分答卷

硬核数据说话:海南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联合国际旅游学院入选2024年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全国TOP20优秀案例名单,连续四年毕业生双学位授予率97%以上,直接升学率70%以上,45%进入康奈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QS百强名校。国内升学学生中,75%被北大、复旦等985高校录取,就业学生获得录取通知书人均3家以上。学生多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多项顶级赛事中斩获佳绩。每年均有学生在国际顶级期刊或高级别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数篇。

硬核战绩发声:2024年,海南大学与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大学合作举办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21级学生乔乐羊获得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国家级一等奖,2021级学生王金珠获得第十七届全国商业精英挑战赛品牌策划赛国家级二等奖。2022级学生单元杭赴瑞士达沃斯参加iCANX国际赛暨达沃斯科学峰会并获三等奖,2022级学生徐可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SCI期刊《土地》发表学术论文。

硬核教学创新:海南大学与新西兰怀卡托大学携手合作,共同打造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自2022年启动招生以来,该项目生源质量逐年提升。该项目通过深度融合怀卡托大学全球领先的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及教育资源,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怀卡托项目负责教师李天宁介绍道:“该项目创建了一种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教学模式,不仅为两校人文交流搭建桥梁,还让学生能接触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增强学生在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竞争力。”

诺奖智库+在地培养:构建国际化育人新生态

顶尖智库赋能:由4名诺奖得主领衔的海南大学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们高位谋划学校发展。依托国际顾问委员会资源,引进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学校组织了“顶尖科学家讲坛”“人文社科名家讲坛”“书院‘面对面’系列交流活动”“创新创业讲座”等系列活动,并不断延展委员会平台触角,充分发挥出国际顾问委员会高端智库作用。

国际课程改革:海南大学现有162名长期全职外教,分别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44个国家。学校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近三年引进开设各类国际课程,覆盖4000多名学生。此外,学校持续开展“国际课程周”活动,邀请全球顶尖学府的专家学者来学校集中授课,采取小班制教学的模式,开设37门国际课程,覆盖学生数超500人次。2024年共邀请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日本等9个国家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进行线下全英文授课,涵盖人文社科、理工农医等多个学科门类,授课教师分别来自英国剑桥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等世界知名院校,让学生不出国门就能聆听国际一流专家讲授的精品课程。来自乘风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4级硕士研究生孙轶作为国际课程周剑桥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参与者,她分享道:“这种‘在地国际化’的课程模式,让我们在海南就能接受世界一流教育,为未来参与全球科技竞争打下坚实基础。”

全球胜任力锻造:学校积极开拓优质教育资源合作渠道,拓宽学生的海外交流学习途径,打造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国际视野与国际竞争力。海南大学与境外知名高校合作开设联合培养项目9个,涉及专业17个。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交流访学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赴境外交流学习、攻读学位。依托国家公派平台,实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派留学项目,逐年稳步扩大国家公派奖学金生的规模。实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和国际组织实习等项目。近三年,133名学生参加国际组织实习,来自今朝书院酒店管理专业2020级本科生周汝珺感慨道:“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这是参加亚太旅游协会国际组织实习带给我的最直观感受。这段经历加深了我对全球旅游行业运作的理解,并让我亲身体验到国际组织在推动行业标准、政策制定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在她眼中,学校为学生铺设了一条通往国际舞台的道路。

来华留学教育提质增效:知华友华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留学品牌升级:作为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海南大学始终坚持“质量为先”的办学理念,已培养来自全球90多个国家的各类国际学生超过6000人。通过实施“三大改革”,不断完善来华留学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专业+汉语+自贸港”特色课程体系,提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程的加快推进,国际人才留琼创业就业和升学深造的意愿越来越高,学校引导国际学生留琼实习和创业就业,以服务国家和地区对外开放战略的视角,充分挖掘释放国际人才潜能,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

援外培训深化:学校连续19年承办商务部(教育部)援外项目40期,培训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学者或技术人员近1000人。2024年“全球发展倡议下拉美国家环境治理研修班”学员、哥斯达黎加卡塔戈市政府副市长马尔科·布伦内斯·蒂诺科(Marco Andres Brenes Tinoco)表示,“你们的热情好客,精心设计和安排,让我们这些来自拉丁美洲的学员学习到了新的知识,这对我们在自己的国家或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学员、乌拉圭共和国大学社会科学院助教玛丽亚·索莱达(MARIA SOLEDAD)分享说:“在海南研习的每个瞬间都令我难忘,这场文化之旅深刻解构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框架,启发我在未来的教学课程中注重通过剖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现实认知,引导学生从多维视角思考研究课题。”

人文交流突破:2024年,海南大学举办“中外青年学者海南文化交流活动”“留学中国·海南大学国际暑期学校”项目等活动,促进中外青年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推动热带国家与地区的高校常态化交流合作,助力海南在全球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海南大学英国籍留学生熊飞亮、孟加拉国籍留学生扎曼等国际学生在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发声,传播中华文化,传递中国发展的正能量,为促进各国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来自中和书院国际法专业2022博士留学生熊飞亮通过亲身体验,深刻感受到海南的文化传承和人文魅力,他说:“在海南的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文化能激发人们情感和精神层面的共鸣。”在中和书院政治学专业(国际关系方向)2023级硕士留学生扎曼看来,国际留学生能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发挥重要桥梁作用,“我希望与更多的同学携手,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开放、包容、友好和创新精神。”他说道。这些“Z世代”的国际传播,让自贸港形象更具青春张力。

站在新起点,海南大学锚定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双一流”大学目标,推动“热区高校联盟”建设。未来5年,学校将实施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行动计划,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交流网络,持续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主动利用国际平台发出海南声音,在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提升办学实力和区域国际影响力,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所言:“我们要争创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示范。”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