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崇:古代“预制菜”的第一位明星代言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16:06 1

摘要:当我们今天为“预制菜”走入家庭和餐厅而争论不休时,或许很难想象,这种追求效率的饮食理念,在千年以前的中国古代,早已有了华丽的先声。宋代大文豪苏轼在《豆粥》一诗中,就为我们揭示了两位历史名人与“预制菜”的有趣渊源。

咄嗞可办:从石崇的“豆粥”到现代餐桌——预制菜的古今漫谈

当我们今天为“预制菜”走入家庭和餐厅而争论不休时,或许很难想象,这种追求效率的饮食理念,在千年以前的中国古代,早已有了华丽的先声。宋代大文豪苏轼在《豆粥》一诗中,就为我们揭示了两位历史名人与“预制菜”的有趣渊源。

诗云:“君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帐下烹煎皆美人;萍齑豆粥不传法,咄嗟而办石季伦。”

这里的“石季伦”,便是西晋时期富可敌国的豪绅石崇。他与东汉光武帝刘秀都曾与一碗豆粥产生交集,但其背后的意味却截然不同。刘秀是在创业艰难、颠沛流离之时,一碗热豆粥是雪中送炭的救命粮,是“战时应急食品”。而石崇的豆粥,则诞生于其著名的金谷园中,是彰显其财富与奢靡的“奢侈品”。

石崇:古代“预制菜”的第一位明星代言人

石崇的“咄嗞而办”(又作“咄嗟而办”,意为一声吩咐,瞬间办成),堪称古代预制菜最精彩的广告语。据《世说新语》等典籍记载,石崇的待客之道极尽奢华。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他竟能随时为客人奉上热腾腾的豆粥,这令当时包括另一位富豪王恺在内的众人感到震惊不已。

豆子需要长时间浸泡和熬煮,何以能“瞬间办成”?其奥秘就在于事前的深度预处理。石崇命下人将豆子提前研磨成粉末,并与研磨好的干草(“萍齑”,一种切碎的腌菜)混合储存。当客人要求喝粥时,后厨只需将豆粉投入滚水中稍煮片刻,一碗香浓的“速溶豆粥”便能立刻上桌。这整套流程,与现代中央厨房提前完成清洗、切割、调味、包装,消费者或餐厅只需简单加热烹制的预制菜模式,在核心逻辑上如出一辙。

石崇的豆粥,并非为了果腹充饥,而是为了极致的生活效率和令人咋舌的排场。它代表的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对“即时享受”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石崇堪称中国古代“预制菜”第一位明星代言人, albeit 是一位奢靡的代言人。

从古至今:预制菜的演进与变迁

石崇的故事虽是个极端案例,但预处理食物的智慧却贯穿于中国乃至世界的饮食史。

古代与近代:北方的冻豆腐、腊肉、风干鸡,南方的火腿、腊肠、泡菜,乃至行军打仗所用的“胡饼”、“糗”(炒熟的米麦粉),无不是为了延长保存时间、方便随时取用而发明的“预制”食品。它们是中国劳动人民应对自然、改善生活的智慧结晶。现代工业化: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世纪的战争与航空业中。为满足大规模军队的饮食保障,罐头、压缩饼干等工业化预制食品迅猛发展。随后,航空餐的需求又催生了复热即食的套餐技术。当代繁荣:近二十年来,随着冷链技术的普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餐饮连锁化的需求,预制菜产业迎来了黄金时代。从简单的速冻饺子、料理包,到复杂的半成品菜式(Pre-prepared meals)、即烹(Ready to Cook)、即热(Ready to Heat)、即食(Ready to Eat)产品,预制菜已深度融入现代社会的饮食体系。

结语

一碗豆粥,穿越千年。从石崇金谷园中那声“咄嗟而办”的炫耀,到今天超市冷柜里琳琅满目的半成品,人类对于饮食效率与便捷的追求从未改变,改变的只是技术手段与规模。

预制菜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它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其古今之辨,关键在于“为何而预”与“以何为准”。古代权贵为炫富而“预”,今天我们则为效率而“预”;古代秘诀是“不传法”,现代核心则是“标准化”。历史的镜鉴告诉我们,在享受便捷的同时,如何平衡效率与健康、标准化与匠心、工业化与情感需求,才是我们面对这碗现代“豆粥”时,更应深思的课题。

来源:王星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