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禾赛科技,通过秘密递表的方式登录港交所,已完成“美股+港股”的双重上市。
杰西卡 发自 副驾寺
近四年内,规模最大的中概股回港IPO,谁也没想到是三个85后创始人带队实现的。
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禾赛科技,通过秘密递表的方式登录港交所,已完成“美股+港股”的双重上市。
上市首日即大涨,盘中股价一度冲高到244港元,较发行价涨超14%,市值冲破350亿港元。
上市前,禾赛已获得六家基石投资人认购,以高瓴旗下HHLR为首,合计认购了超11亿港元。
背后的3位85后联合创始人,身价也水涨船高,齐齐突破了20亿元。
激光雷达龙头禾赛科技,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
在激光雷达行业中,禾赛是全球第一家在“港股+美股”双重主要上市(在两个或多个市场都享有第一上市地位,不存在主次之分)的公司。
公司IPO共发售1955万股,最终发售价定为每股212.80港元(约194.5元),募资总额约41.6亿港元(约38亿元)。
公司上市首日,市场情绪一路高涨。
开盘价229.2港元,收报234港元,市值超358亿港元;盘中价格一度高达244港元,较发行价上涨超过14%。
截至今日发稿前,禾赛的股价为231港元,仍比发行价高8.6%。
到目前为止,这是激光雷达行业规模最大的IPO,也是近四年来,融资规模最大的中概股回港IPO。
更早之前,这份来自市场的火热就已有预兆。
上市前的发售结果公告显示,公司公开发售占总发售股份的10%,获得了168.65倍超额认购。
其余的90%为国际发售,获得了14.09倍超额认购。
有六家基石投资者认购了542.12万股,价值1.48亿美元(约11.54亿港元),约占发售股份总数的27.73%。
这六家机构分别是高瓴旗下的HHLRA、泰康人寿、WT Asset Management、Grab、宏达集团,以及Commando Global Fund。
其中,HHLRA认购了5000万美元,是禾赛本次IPO的最大基石投资者。
其实高瓴早在2021年就是禾赛的支持者,当时作为领投方之一,参与了禾赛的D轮融资。
在外界看来,禾赛的IPO速度惊人,从宣布递表到成功上市,也不过半个月时间。
此前外界其实已经有消息称,禾赛将冲刺港股IPO,不过一直没有官方发布的实质性进展。
直到8月最后一天,禾赛的公告横空出世——
公司在港交所秘密递表,同时已通过聆讯,实现 “一日通关”,堪称飞速。
实际上,禾赛能完成闪电上市,是受益于港交所在今年5月6日推出的“科企专线”:
针对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港交所将提供专门的沟通渠道,并允许其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禾赛恰恰就是第一家通过“科企专线”,成功在港交所上市的企业。
从递表到上市,这家激光雷达龙头,几乎是一路绿灯。
关于禾赛科技,相信关注汽车行业的朋友已经很熟悉了——来自上海的三维激光雷达解决方案供应商,全球激光雷达行业的领头羊。
其激光雷达产品,主要应用于三个方向:ADAS、L4以及机器人。
首先是用于ADAS领域的产品,禾赛的相关产品包含AT、ET、FT系列。
用于ADAS的激光雷达,通常更喜欢前向配置,以实现自适应巡航和交通协助功能。
禾赛在ADAS的交付主力就是前向AT系列,代表产品有AT128、AT1440系列及ATX,定点了很多广为用户所知的明星车型,比如理想全系AD MAX车型,小米的SU7和YU7等等。
到目前,禾赛已获得与24家主机厂,达成超过120个车型的量产定点。
第二类激光雷达产品,用于L4级自动驾驶场景,禾赛推出的产品包括Pandar系列及QT系列。
在这个领域,禾赛几乎占据绝对优势。
众多头部L4自动驾驶公司,例如萝卜快跑、文远知行、小马智行,还有新石器、九识等等,都使用了禾赛的激光雷达。
而且,就在禾赛港股上市前一天,禾赛还宣布新签了美国头部Robotaxi公司的合作,拿下了超四千万美元激光雷达订单,2026年底前完成交付。
不难推测,说的是Waymo。
最后一类,面向机器人领域,相关产品包括JT系列和XT系列。
随着具身智能走向火热,这部分也成为禾赛在车用激光雷达之外的第二增长曲线,宇树、维他动力、星动纪元等等,都是禾赛的客户。
不过,在招股书的交付数据中,禾赛把L4并入到了机器人产品,业务被分为两大类:
2022年~2024年,以及今年一季度,禾赛ADAS激光雷达交付量分别为6.19万台、19.49万台、45.64万台,以及14.6万台,依然是交付主力。
同期,公司机器人产品的交付量分别为1.85万台、2.72万台、4.55万台,以及4.97万台。
今年上半年,禾赛激光雷达总交付量已达54.79万台,同比增长276.2%,超过了2024全年的水平。
据Yole Group发布的《2025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报告》显示,在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全球ADAS激光雷、全球L4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市场中,禾赛全部是市占率第一。
2022年、2023年、2024年及禾赛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2.03亿元、18.77亿元、20.77亿元。
营业收入又分为产品收入、服务收入两部分:
产品收入很好理解了,就是出售激光雷达,服务则是指与激光雷达产品相关的工程设计、开发及验证服务,其中包括硬件、软件、部署及专业服务的组合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禾赛几乎绝大多数的收入来自产品,以2024为例,产品收入占总收入的94.66%。
据灼识咨询数据,按收入计,禾赛已经连续三年成为激光雷达行业第一。
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2.3亿元,同比增长50.5%。
盈利能力方面,过去三年,禾赛的毛利分别为4.7亿元、6.6亿元、8.8亿元;对应毛利率分别为39.2%、35.2%、42.6%。
今年上半年,禾赛的毛利为5.2亿元,毛利率为47.9%。
公司过去三年的净亏损,分别为3.01亿元、4.76亿元、1.02亿元。
今年上半年,禾赛已实现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2653.7万元;特别是第二季度,净利润已达4409万元。
支出方面,公司对研发的投入占比最大。
禾赛CEO李一帆曾透露过,其激光雷达产品的核心器件,超90%部分是自研。
2022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研发投入分别为5.55亿元、7.91亿元、8.56亿元,以及3.83亿元,分别占同期收入的46.2%、42.1%、41.2%和31.1%。
最后看现金层面,截至今年上半年末,禾赛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期投资还有28.45亿元,储备充足。
所以,交付能力强、市占率高,且已经盈利,禾赛被市场看好,并不意外。
禾赛用10年走到如今的头部位置,也和背后的创始团队紧密相关。
核心的创始团队,是三位85后博士。
CEO李一帆,1986年出生,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又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读成了硕士和博士。
在创立禾赛之前,2013-2014年期间,李一帆在硅谷西部数据集团担任首席工程师。他在机器人、运动控制、传感器等领域拥有100余项专利。
在外求学期间,李一帆结识了斯坦福机械工程系博士,向少卿和孙恺。
1985年出生的向少卿,目前担任禾赛CTO。
和李一帆一样,他也来自清华大学,曾以综合成绩全系第一的成绩,从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毕业。
2007年,向少卿拿着全额奖学金,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获得电子工程和机械工程双硕士学位,并独立完成了多个智能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开发。
毕业后,他曾任职于苹果美国总部负责电路系统设计,参与了多代iPhone的原型设计、技术开发以及海外生产线的架设;还入职三星全球总部研究中心,负责消费产品的概念研发。
禾赛首席科学家孙恺,1985年出生,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13年博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机械系(主修)和电子系(辅修)。
在斯坦福大学期间,他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利用激光器和新型探测技术,搭建超快、高灵敏度、适用于极端恶劣条件的分子测量系统,应用于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创办禾赛科技前,他正在斯坦福大学担任研究助理。
时间来到2014年,三人在硅谷一拍即合,决定归国创业,打造一家“十亿美金”公司,禾赛科技就此诞生。
公司成立之初,以专用激光雷达起家,多用在测绘安防场景,拿下过国内最大民营燃气集团订单。
但禾赛很快意识到,气体检测行业,增长空间有限。
直到2016年,也就Robotaxi崭露头角、带火自动驾驶赛道的时间,禾赛选择把重心转向车载激光雷达,计划进军自动驾驶市场。
同年10月,禾赛首款32线激光雷达面世;次年4月,禾赛推出40线Pandar40,打破了国外垄断……
不过真正促成禾赛业务爆发的,还是智能车市场走向火爆,禾赛开始量产车规级固态激光雷达产品,一步步拿下车企定点。
2023年,禾赛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上市首日市值达26亿美元(约184.8亿元),成就了三位创始人身价过亿。
而时间来到现在,禾赛如今的350亿港元(约320亿元)市值,几乎快达到当年的两倍。
根据公司目前的股权架构:
孙恺持股7%(表决权24.6%),李一帆与向少卿各持股6.7%(表决权23.7%),三人合计持股约20.4%,拥有约71.84%的投票权。
按320亿元的市值算,三个85后创业10年,身价已经齐齐超过20亿元。
那么上市后,接下来的路,禾赛打算怎么走呢?
据招股书披露,本次上市募资净额,有约50%将用于研发,以保障激光雷达技术的持续研发和创新。
剩余部分,约35%用于扩大产能,以保障产品交付,约5%用于业务发展,最后约10%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可见,加大研发投入是禾赛目前的重中之重。
尽管禾赛已经处于行业的头部位置,但在激光雷达这个高科技行业,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激光雷达行业的技术迭代迅速,还有新兴的应用领域崛起,依然需要快速的技术加码巩固地位。
并且,虽然汽车市场对于激光雷达去留的路线,目前仍存在分歧,但市场分析普遍认为,未来激光雷达市场的天花板还很高。
据灼识咨询数据,全球激光雷达行业的收入,由2020年的3亿美元增加至2024年的1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7.8%。
预计到2029年,这项收入将进一步增加到17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1.7%。
特别的是,中国的激光雷达行业的市场规模及增长率,已经大幅超越其他地区。
具体来看,在ADAS市场,激光雷达的收入从2020年的1亿美元增加至2024年的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4.1%,预计2029年将达到12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3.6%。
在机器人市场,激光雷达的收入由2020年的2亿美元,增加至2024年的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9.4%,预计2029年将达到5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6.3%。
也就是说,市场还有大把增量空间,等待激光雷达玩家去争夺。
乔布斯看不上安卓,马斯克看不上激光雷达,但苹果和特斯拉之外的市场,谁又会嫌小呢?
来源:智能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