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1年,红茶3年,白茶的保质期是多久?过期就不能喝了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15:47 1

摘要:朋友从行囊中取出一饼压箱底的白茶,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已是十年前。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一点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前阵子,福州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雨。

雨水冲刷了几分秋日的燥热,便邀朋友到家煮茶。

朋友从行囊中取出一饼压箱底的白茶,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已是十年前。

他却笑着说:“这茶比刚买的时候更醇和,正适合用来煮。”

另一位朋友皱起眉:“过了保质期的茶还能喝?不怕喝坏肚子?”

其实,关于茶叶“保质期”的争论,古已有之。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写道:“藏茶宜燥宜凉,忌湿忌热,忌香臭。”

可见古人早已明白,茶叶能否久存。

关键不在“日期”,而在“养护”。

尤其对于白茶来说,“保质期”本就是个伪命题。

它更像一坛能慢慢发酵的好酒,时光就是它最好的酿酒师。

而决定这坛酒是否香醇的,正是品质和储存这两大核心。

《2》

判断不同茶叶是否存在保质期,核心在生产环境和工艺。

比如像绿茶,制作时有杀青工序。

高温会快速破坏鲜叶的酶活性,虽留住了鲜爽滋味和翠绿外观。

但这却导致茶叶反应停滞,后续难以与空气缓慢发生反应转化。

时间一长,香气就会散去,滋味变淡。

所以,绿茶是有保质期的,且保质期较短。

白茶的工艺不同,白茶不炒不揉不杀青。

只有“萎调”和“干燥”两道核心工序。

最大程度保留了茶叶的原始形态和营养。

这种“减法工艺”,就像给茶叶保留了呼吸通道。

让它在后续的储存中,能持续与空气发生缓慢反应。

茶多酚逐渐转化为更温和的物质。

所以,好品质白茶是可以长期储存的,保质期较长。

只要品质优秀,就能“越陈越香”。

《3》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白茶都是“越陈越香”的。

白茶一旦储存不当,好茶也会沦为“废茶”。

首先是“干度”这条生死线。

国家标准明确要求,白茶含水量需低于8.5%,优质白茶甚至会控制在5%以内。

这看似简单的数字,却是白茶久存的关键。

真正干度达标的白茶,抓一把在手中轻捻,芽叶会碎成粉末。

若能捏出柔韧感,甚至感觉潮湿,就意味着含水量超标。

或是加工时工艺不到位,或是后期储存出错,水汽已经入侵。

再久存也只会滋生细菌,产生杂味。

其次是包装和环境的“防护网”。

古人藏茶常用锡罐,因锡能隔绝空气与水汽。

如今虽有更便捷的包装方式,但核心原则不变:避光、密封、无异味。

正确的做法是用“三层包装法”包装好,再将其放在阴凉干燥的书房或储藏室。

远离厨房、卫生间等潮湿有异味的地方。

最后是“温度与湿度”的平衡。

白茶的储存温度要控制在25℃左右,并且要定期除湿。

南方梅雨季,空气湿度高,就需要及时用除湿机调节。

若是不除湿,茶叶就容易吸潮变质。

白茶只要储存得当,二三十年都能喝。

但如果没存好变质了,就只能含泪丢掉了。

《4》

那么,怎么去辨别变质白茶呢?

相信茶友们都有这样的困扰,面对家中存放的白茶不知道是否变质了。

其实很简单,只用“看、闻、尝”3步就能判断。

第一步“看干茶”,观察颜色变化。

正常陈化的白茶,干茶颜色会发生转变。

从新茶的嫩绿,逐渐变成黄绿、灰绿等比较黯淡的颜色,但整体还是以绿为主。

若看到茶叶上出现白色、褐色的霉斑。

或颜色发黑发暗,一捏成团不散,就说明已经变质。

第二步“闻香气”,感受香气的转变。

好的陈年老白茶,香气层次丰富。

毫香、花香会慢慢转化为陈香、药香。

如果闻到了酸味、霉味、巧克力味,或是香气微弱。

就可能是发酵霉变了。

第三步“尝滋味”,品味白茶的回甘醇厚。

正常的老白茶,茶汤清澈透亮,入口清甜鲜爽。

回甘明显,咽下去后喉咙感觉滋润。

若茶汤浑浊,喝起来有酸味涩味。

或是出现锁喉感,感觉有东西卡在喉咙里。

那一定就是变质了,这样的茶对身体有害,必须丢弃。

《5》

其实,白茶的保质期,从来不在包装的数字里。

而在我们对白茶的理解与呵护中。

就像清代陆廷灿在《续茶经》中所说:“茶之藏也,宜谨,宜精。”

对待白茶,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耐心。

时光就会回馈你一份独一无二的香醇。

下次就不要再说白茶过了“保质期”了。

不妨先看看它的品质,查查它的储存,品品它的滋味。

或许你会发现,时光早已为你准备了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

来源:小陈茶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