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脉深处是民心:“山水之城”自有“智”治答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15:27 1

摘要: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擘画蓝图,南岸区以此为纲,锚定“深化品质提升、建设宜居城市”核心目标,跳出“单一改造”“零散服务”的传统路径,以数字赋能激活治理效能、以民生导向重塑服务体系,在数字治理精准化、民生服务精细化、社会共治多元化三大维度协同发力,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擘画蓝图,南岸区以此为纲,锚定“深化品质提升、建设宜居城市”核心目标,跳出“单一改造”“零散服务”的传统路径,以数字赋能激活治理效能、以民生导向重塑服务体系,在数字治理精准化、民生服务精细化、社会共治多元化三大维度协同发力,既破解基层治理“碎片化”难题,又填补超大城市“服务断层”短板,全力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为中国式现代化重庆实践注入南岸动能。

数字治理精准化:从“模糊管理”到“智慧决策”

数字治理是基层善治的“中枢大脑”。南岸区以“141”基层智治体系为核心,构建“数据归集——智能研判——闭环处置”全链条治理模式,实现从“人在干、云在算”到“云先知、人快办”的治理跃迁。

据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全区数据编目达3402类,归集公共数据12亿余条,下沉镇街数据1840万条,接入城市体征指标4353项。在海棠溪街道,基层智治平台累计办结事件10929件,其中网格自闭环处置4715件、社区小闭环解决4793件、街道大闭环调度1297件,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依托数字预案库,南岸区在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应急场景中,通过智能触发11个职能部门联动机制,300余名应急力量1小时内全域集结,23处隐患点同步完成处置。

在南滨路无人机灯光秀等重大活动保障中,南岸区部署16.5万个感知设备,集成24个市级应用构建风险可视化系统,实时预判人流聚集风险,事件处置效率提升50%,成功化解14起超密度聚集隐患。这种“风险一张图、处置一条链”的治理模式,让城市运行体征尽在掌握。

以“智”变谋“治”变,将数字基因植入城市肌理,让算法算力转化为治理能力。南岸,正在山水间铺展出一幅“全域感知有精度、民生服务有温度”的现代化治理图景。

民生服务精细化:从“痛点清单”到“幸福账单”

民生服务是智慧治理的“价值标尺”。南岸区以“需求侧”改革为导向,构建“精准识别——靶向供给——动态反馈”服务体系,让民生改善可量化、可感知。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南岸区创新“居民自筹+政府补贴”模式:弹正街234号居民自筹39万元完成电梯加装,贝迪新城二期获210万元国债补贴焕新14部“悬心梯”。截至2025年,全区累计改造老旧小区430万平方米,新增停车位6445个,完善步道6.17公里,惠及5.1万户居民。

公共服务领域里,南岸区打造“15分钟品质生活圈”: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的“绘心壹校”提供全龄段文化服务,铜元局街道上海城社区配备智能门禁和高空抛物预警系统,24小时守护居民安全。依托“常青魔方”养老服务平台,为75岁以上老人定制适老化改造方案,累计加装防滑卫浴设施1200余套,安装智能监测设备800余台。

共治共享多元化:

从“单打独斗”到“全民共治”

共治共享是基层治理的“活力源泉”。南岸区以“党建引领+数字赋能+群众参与”为路径,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治理共同体。

在铜元局街道,“141”智治体系与跨镇街联勤机制深度融合,绘制5类跨区域事项流程图,破解交界地带治理盲区,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9.81%。南湖社区“三益南湖N+联盟”聚合28家单位、6000余名居民,通过“出资出智出力出席”四出行动,解决加装电梯、管道更换等民生难题近120件,惠及6.5万余人。

在超大城市治理实践中,南岸区既注重“数字技术”的硬支撑,更强调“人文温度”的软治理:黄葛树下的协商议事、社区食堂的“老年特惠餐”、夜间巡逻队的平安守护,让智慧治理既有科技精度更有民生温度。正如南湖社区党委书记余建所言:“我们要的智慧,是让数据多跑路,更让人心紧相连。”

从黄葛树下的民生议事到数字驾驶舱的精准调度,从老旧小区的“痛点改造”到超大城市的“系统治理”,南岸区正以智慧为笔,在城市治理画卷上勾勒出“数字赋能、民生为本、共治共享”的新图景。当16个社区党支部的“神经末梢”与城运中心的“中枢大脑”同频共振,当党建引领的“红色基因”与数字治理的“智慧因子”深度融合,超大城市治理的“南岸样本”,正在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

记者手记

黄葛树下的“智慧”,藏着超大城市治理的温度

清晨的南湖公园,黄葛树的枝叶筛下细碎阳光,69岁的魏茹萍和老街坊们唱到兴起时,手机直播里的点赞连成了线。很难想象,以前这里是“晴天呛人、雨天踩泥”的烂泥地——直到社区用“三益”项目召集居民商量,有人出主意设计环形座椅,有人联系施工队,连附近商户都主动捐了遮阳棚。这片150平方米的“百姓舞台”,没有复杂的技术名词,却让我第一次摸到了南岸“智治”的脉搏:原来智慧治理,从来不是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而是把居民的“心事”变成“实事”的巧劲。

在海棠溪街道指挥中心,我见到了另一番景象:2000个摄像头传回的画面铺满大屏,街道党工委书记郑渝轻点鼠标,南滨路防汛点位的实时情况便清晰呈现。他说,以前汛期排查,干部们要扛着雨具跑遍沿江路段,常常“人到了,隐患已经漫上来”;现在通过数字平台,300余名防汛人员1小时就能集结到位,重点路段的积水数据还能提前预警。但最触动我的,不是大屏的“高科技”,而是郑渝指着屏幕里一个网格员的身影说:“数据能帮我们找重点,但最后一步,还得靠人把事情办实。”就像网格员小周,以前揣着记事本挨家跑,现在手机上的任务清单清清楚楚,4个儿童上门服务半天就完成——数字减了她的负担,让她有更多时间陪独居老人聊天、帮居民解决“鸡毛蒜皮”的小事。

采访中,最难忘的是花园五村加装电梯的故事。160户居民自筹208万元,党支部的工作人员逐户敲门沟通,有老人担心影响采光,邻居就主动让出自家窗台的空间;有年轻人急着结婚,大家商量着“优先给老李家赶工”。当5台电梯缓缓运行时,我看到一位老奶奶握着施工队员的手说:“不是电梯‘聪明’,是我们街坊的心凑到了一起。”这让我明白,南岸的“智治”里,藏着一个关键密码:“数字”是纽带,“人心”才是核心。

在“三十七巷”特色街区,我还遇到了当“街长”的创业者岳晓峰。他手机里有个社区共治群,哪家商户的招牌该修了、游客问的公厕在哪儿,他都会第一时间在群里反馈;老居民主动拆了自家门口的违建,说“街区漂亮了,大家都舒服”;年轻人用直播记录巷子里的变化,让更多人看到老社区的新模样。这里没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区别,每个人都是治理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就像那些加装电梯的居民、维护公园的街坊、在大屏前调度的干部,他们用各自的方式,把“单打独斗”变成了“众人拾柴”。

目光再次回到南湖公园。黄葛树下,几位老人正围着一张石桌商量“端午包粽子”的事,有人提议“用社区的直播号播出去,让在外的年轻人也看看”。阳光穿过树叶,落在他们笑着的脸上,也落在社区“10929件办结事件、办结率100%”的数字上。那一刻我明白了,南岸的“智治”,从来不是追求多先进的技术、多庞大的数据,而是用“数字”的精度,织密民生的“温度”;用“绣花”的细致,让超大城市的治理,能接住每一位居民的期待,就像黄葛树的根,深深扎在土壤里,也深深扎在老百姓的心里。

来源:南岸微发布

相关推荐